張玉璠
【摘? 要】高中語文開展深度學習,要立足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著眼于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與要求的落實,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求。本文主要探討了語文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深度學習進行同步化開展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185-02
Focus on Subject Literacy and Lead Deep Learning
——In-depth Learning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in Chinese
(The 13th Middle School of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China) ZHANG Yufa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deep learning of Chine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re literacy of the Chinese subject, focus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requirements of moral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synchron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and deep learning in the four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Core literacy of subject; Deep learning
隨著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即語文新課標的修訂,結合部編教材的全面鋪開,深度學習已經成為學生閱讀、寫作等綜合能力提升的必然方式。高中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圍繞著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對學生進行培養,彰顯新課標要求的落地開花;另一方面,又要圍繞著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原有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更要注重自主深度學習的開展,才能使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相融一體,促進學生走向個性化學習。
一、引“言”入勝:在語言建構與運用中走向深度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把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與學生深度學習結合起來,教師就要找到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切入點與契機,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深度學習。從學習的層面來看,語言吸引力是學生走向深度學習最有效的方式。這是因為,一旦學生找到了語言魅力所在,就容易深度地去分析、體驗,進而培養并增強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走上深度學習的道路。以《氓》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中“蚩蚩”這一關鍵字詞的爭議含義來進行設計。這一關鍵字詞的解釋有兩種意思:一為嗤嗤,即笑嘻嘻的樣子;一為憨厚、老實的樣子。筆者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深入體會,結果大多數學生選擇了笑嘻嘻的樣子這一解釋。其原因有二:第一,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借怨婦之口來寫出自己被拋棄的經歷,一個憨厚、老實的人又怎么會因為怨婦的人老珠黃就拋棄自己的發妻呢?第二,是詩中本來就有交代。“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即氓不是真的抱布來交換東西的,他是想找理由來見怨婦并之商量婚事的。學生們提出,一個憨厚、老實的人怎么會做出如此有心機的事情呢?因此,“蚩蚩”的意思在詩中更應該解釋為笑嘻嘻的樣子,反映出氓本身并不是一個可靠的男人,而是通過甜言蜜語來欺騙了怨婦的人,這才符合全篇的走向與訴說邏輯。對于學生這樣的分析,雖然沒有從古文的用語習慣進行考證,但從語言邏輯一致性的角度進行考慮,這種對語言的理解與體驗還是值得表揚的。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培養與深度學習結合起來,將語言體驗與運用作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深度學習,有助于學生全面走向深度學習。
二、以“思”啟學:在思維發展與提升中走向深度學習
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語文學科最基礎的素養,其對學生語文深度學習有著較為廣泛的引導作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培養,既有賴于文本的邏輯思維呈現形式,也有賴于學生通過文本潛藏的邏輯思維。從閱讀教學的本質來看,在文本、作者、編者與學生等雙重對話中,就是一個邏輯思維無聲交流的過程。這表現在文本閱讀中,主要體現為:其一,文本的解讀是學生個體思維發揮的過程。同樣的文本,因學生思維的差異,就會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差異。如在《雷雨》中,受到整個文本表象意義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周萍是一個不負責任、沒有擔當的男性角色,即所謂被“閹割”的男性形象。有心的學生通過周萍成長線的梳理,發現了其成長的過程與27年前嫁給周樸園的那個“有錢人家的大小姐”變瘋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不僅對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對他還有深深的同情。這種隱藏信息的解讀,就是學生個體思維發揮的結合,也是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培養與深度學習融合的見證。其二,文本的解讀是學生融入作者、編者意圖的過程。無論學生具有多么鮮明的個性化思維,但其立足的點還在于文本的解讀,這就必然要求學生深入地去理解作者、編者的意圖,才能使個性化思維較好地反映文本。如整本閱讀的《紅樓夢》學習,顯然文本的解讀要立足于作者的意圖,才能真正對作品有深度的理解與學習,才能使學生邏輯與之匹配,從而引導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消化文本,進而全面掌握理解文本。
三、以“美”引領:在審美鑒賞與創造中走向深度學習
高中語文的深度學習,不僅在于整本閱讀學習,還在于專題學習與群文閱讀學習中。而在這些學習中,其關注的點就不再是單篇或單本的字詞句及邏輯思維,更應該上升到審美層面,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并將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與深度學習聯系起來,才能實現美學層面的學習。以現代詩的學習為例,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對“新月詩派”進行專題學習,并通過“新月詩派”主張的“三美”原則,即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來開展學習。如筆者通過徐志摩經典詩作《再別康橋》《偶然》《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等作品的“三美”原則體現,特別是從意境美的視角,引導學生體會并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這些審美體驗,只有深入地去了解徐志摩的經歷與愛情,才能真正讀出其審美的價值與意蘊。值得注意的是,在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的培養中,學生一旦打開了深度學習的大門,對于其閱讀與寫作等綜合性強的活動,就會有著非同一般的體會。
四、以“文”升華:在文化傳承與理解中走向深度學習
語文四大學科核心素養中,文化傳承與理解是高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等三大素養的層次,甚至是統籌了其他三大學科素養。從這種關系的表述來看,重視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是深度學習的應有之義,也是升華深度學習的重中之重。還是以曹禺的《雷雨》為例,如果不能從新舊民主主義革命交匯時期的文化變化來理解劇本,不能從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視角來解讀文本,那么我們根本不能全面地去解讀并理解《雷雨》。這是因為,從人物形象的層面進行分析,每一個人物性格的背后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寓意,都滲透著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如專制、冷酷、無情、虛偽的周樸園這一人物形象,怎么會讓魯侍萍為他“三年抱倆”?又怎么會讓周沖的成長具有了“陽光少年”的性格?而通過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來進行解讀,那么顯然是符合我們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時間,人物反映變化的形象復雜性,既呈現出舊式封建家長的專制與冷酷,也是青年時代民族資產階級對自由的渴求。因此,從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的培養來看,深度學習的本身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同步培養的過程。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深度學習融合起來,教師就要通過四大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來密切聯系深度學習,促使高中學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王璐,肖培東.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0(09).
[2]馮為民.“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瓶頸的突破[J].中學語文教學,2020(01).
[3]付佳玲.淺談基于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深度學習的培養習慣[J].新課程(小學),2018(11).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