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教育的內涵越來越豐富。除了教授小學生基礎知識外,更要做到德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德育活動與教育活動有著一致的目的性,無論是從個人之后的成長,還是社會的需要,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突出。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念;仁愛教育;構建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071-02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Benevolenc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 Education
(The First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Kenli District, Dongyi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LI 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s an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bundant.In addition to teaching primary students basic knowledge, we should also do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learly realize tha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is morality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ave the same purpose, no matter from the personal growth, or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s also very prominent.
【Keywords】Life education concept;Benevolence educationn;Build course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德育工作有明確的要求,德育要積極從思想道德入手,加強教育,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小學生正處于義務教育的起點,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小學階段也正是學生性格塑造的黃金時期,做好對小學生的德育至關重要。由此德育工作要以小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認知能力為切入點,積極融入生活教育理念,與仁愛教育課程相結合,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家庭與學校的德育現狀
在探索全新的德育模式中發現,德育工作和學生成長主要受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影響。首先,家庭對于小學生而言是溫馨的港灣,父母更是小學生的第一個教師。小學生年齡不大,認知有限,他們對于道德的認識有很多不足,但在客觀上也更有利于塑造和培養。家庭對德育或許不夠明確,但一言一行始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成長。例如,調查表明抽煙行為大多起源于對父親的模仿。大多數家庭教育過于看重學生的成績,甚至出現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行為,忽視了小學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忽視了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需要和關懷。小學生的內心世界十分需要家庭的關懷和幫助,但在經濟社會,家庭成員都需要工作,因為早出晚歸而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不能及時地發現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當前的小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也經常以小學生為中心,過于溺愛學生,家庭的道德教育嚴重缺失。此外,學校德育問題也不容忽視,應試教育思維大行其道,對于學生成長過于規范和約束,教育功利化嚴重,卻將道德教育流于表面,口號化嚴重。在此背景下,德育課程也失去了真正的內涵,發揮不了應有的塑造作用,學校德育工作遠離了小學生,忽視了小學生,缺乏科學性和人文性。另一方面也學校也忽視了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的結合,沒有從生活入手,無法發揮德育的內涵。因此,需要重視家庭與學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與三觀。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仁愛教育”德育課程內涵和內容
(一)清楚仁愛教育的理念與內涵
仁愛教育的課程是尋找和探索如何讓人生活得更有意義、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因此要從立德樹人做起,讓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更深刻,讓德育在學習與生活中活起來。仁愛教育從傳統優秀文化中脫胎而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與愛和禮相伴而生,可以將仁愛教育德育課程內涵解讀為:愛人,為人,直至延伸到愛國。具體來看仁愛教育,更聚焦于自身,并延伸至生活。通過學習體驗和實踐可以讓小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基礎上完善思想道德,豐富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三觀。
(二)建構 “仁愛教育”目標與內容體系
首先,要建構仁愛教育的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更好地展開仁愛教育,我們在清楚仁愛教育的內涵后將仁愛教育解讀為:為人,愛人。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要求小學生愛自己,愛他人;為自己,為家庭負責;愛祖國,將愛國落實在生活中。強調“仁愛”具體化和細節化,也符合小學生生活和認知特點,因而更有指導性,目標也將更具體清晰。例如在山東省義務教育必修地方課程教科書二年級上冊《傳統文化》第一課《太公家教》教學中,將仁愛教育聚焦在此課,了解蒙學的內涵以及太公對后人的期望和勸誡,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深入挖掘太公家教的現實意義,進一步加強仁愛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其次,建構仁愛教育的內容體系。對此可以將目標進行拆分,從小學生學習、思維和生活三個方面來構建體系,并以學生的習慣為輔,深入融入目標,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習慣為具體內容,構建更鮮活立體的仁愛教育體系。
三、有效實施“仁愛教育”,實現四個回歸
(一)回歸校園
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的時間非常多,因此讓德育回歸校園十分有必要。在校園中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板報征文等形式,讓學生接受仁愛教育。班級中通過樹立榜樣,褒獎優良風氣等行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愛人和愛仁,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思想道德文化的洗禮。
(二)回歸課堂
德育回歸課堂讓仁愛教育的課程內涵更豐富,發揮德育應有的塑造作用。可以構建誦讀、感悟和閱讀為一體的課程體系。例如在《孟子》的學習中,通過誦讀、感悟和閱讀,讓學生懂得關愛他人、以禮待人、用仁愛之心去生活,并通過與他人交流研討自己此刻的感悟,培養學生道德素質,以此增強課堂價值。
(三)回歸家庭
德育回歸家庭,可以進行家校聯合,整合家校德育資源。教師要積極地與家長溝通,讓家長加強對學生的德育,重視德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師可以與家長共同探討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也可以指導家長進行仁愛教育,積極配合學校德育工作。
(四)回歸生活
回歸生活就是將教育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用所學和仁愛教育去指導學生生活。因此教師可以積極創設生活情境,通過實踐活動或情景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以生活實際作為載體,連接學生和仁愛,堅持發揮小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弟子規》一課,除了讓學生明白孝悌謹信外,還可以進行相關的情景表演,讓學生表演生活中常見的“仁愛”行為,讓仁愛成為學生的生活規范。
四、建立 “仁愛教育”評價機制
建立仁愛教育評價機制,強化評價的教育功能,用機制來保障教育,實現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溝通,進一步提高學生反思自我的能力。第一,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我和評價自我,對此教師可以設置目標,讓學生每晚針對目標情況進行反思,是否完成目標?今天有什么收獲?以便更好地學習。第二,師生之間進行互評,可以利用班會的時間,教師和學生就自己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交流,師生雙方就對方的問題和達成情況提出建議,讓評價過程變得更有針對性,師生情感產生共鳴。
五、結語
仁愛教育課程的構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進一步通過生活教育來完善品德教育,不斷探索,以小學生內心世界和認知特點為基本原則,從小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的需求進行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知識傳授和德育并重,積極發揮仁愛教育德育內涵對人的塑造和培養作用,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有效實施仁愛教育,實現四個回歸,以期小學生更好地成長發展。
參考文獻:
[1]宮海燕.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小學"仁愛教育"課程構建[J].現代教育,2018(07).
[2]趙恒繁星.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研究以及有效策略[J].速讀(旬刊),2015(07).
[3]肖天仙.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開放性研究以及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14(S2).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