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中,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中國畫就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以其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吸引了眾多藝術家的目光,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中得以流傳至今。中國畫見證了我國歷史中各個朝代的發展與消亡,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文情懷非常豐富。而本文重點針對中國畫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點進行分析,希望能夠使這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寶得到更多人的了解,進而繼續傳承下去。
關鍵詞:中國畫 表現形式 審美特點
引言
中國畫也被稱之為國畫,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主要是采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特有的顏料,在特制的宣紙上繪制成的藝術作品。中國畫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既寄托著創作者的情感,同時也給予了物象生命活力,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充分地展示出來。中國畫體現了東方藝術審美理念,可以說是非常具有東方韻味的繪畫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畫匯集了多個藝術體系,例如文化素養、思維方式、美學思想,等等,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與自然共處的和諧畫面,其特有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點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欣賞者的目光,成為中國形象的代名詞。
一、中國畫的表現形式
(一)作畫材料、工具的運用
筆: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方面,作畫的材料以及使用的工具是必需品,并且也非常講究,而這里所提到的筆主分為三種毫筆類型,分別是硬、軟、兼,其中硬毫筆在中國畫的繪畫中多用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軟毫筆則用于氛圍的渲染與上色。一幅成功的中國畫對于用筆的技巧與方法非常重視,采用不同的筆繪畫出來的線條,表達的意境是不一樣的:硬毫筆用于勾勒大體的框架,待框架完成以后,則使用軟毫筆將畫面進行基礎性的上色,其最大的優點就在于非常柔軟,可以使整個畫面的著色更加均勻,不會留下上色時的連接痕跡。軟硬毫筆的使用充分體現了中國畫剛與柔的融合,使畫面的線條輕與重更加突出,節奏感較強。
墨: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除了筆以外還有墨,這里所提到的墨主要是指繪畫的時候使用的墨法與墨色。在中國畫中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創作者多采用積或是潑等方法在整個畫紙上以墨汁體現深與淺的變化,進而將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充分地體現出來,進而收獲創作者想要達到的繪畫效果。中國畫與西洋畫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在用墨方面不會追求色彩的鮮明,更多展示的是墨彩,以墨彩將物、景等繪畫對象的層次感突顯,通過掌握墨的濃、淡、深、淺、多、少等,將不同效果進行渲染。例如在中國畫中涉及的花草畫,多以點畫法為主,而草葉枝則以勾畫為主,山石、樹木畫等濃墨使用較多。
紙:中國畫創作時的紙張是特定的,創作者只有選擇了較好的畫紙才能將自己的想法通過繪畫體現出來,以畫紙將情感表達。而繪畫時紙張的不同表達效果也就不一樣,畫風風格也就不同。中國畫紙多用宣紙,古代時有些創作者也會用到畫布、絹帛,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畫,既能用宣紙,又能用皮紙。其中宣紙以生宣、熟宣為主,寫意畫的創作多使用生宣,主要是因為宣紙具備了較好的吸水性、滲透性,創作者能夠盡情發揮;山水畫則多使用熟宣,主要是由于此紙張滲透性較低,創作者描繪時可以更加細致、重復性地進行渲染。
硯:在創作中國畫時,雖然硯的使用不會對其帶來較大的影響,但是對于研磨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品是否能夠完美地呈現,硯與墨能否有效結合是關鍵環節。在借助硯臺進行研磨過程中墨的選擇要恰當,才能將中國畫創作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特色充分地體現出來。
(二)題材表現
中國畫所涉及的題材非常豐富,而且種類繁多,并且不同的題材所表達的主題也是不一樣的,這正是中國畫所特有的魅力。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以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為主,而每幅作品的背景都是創作者內心感受的體現,借助畫面向觀賞者展示情感、心情與意境。中國畫中既體現了詩詞的優美,同時又展示了畫語,而在創作時題材的選取就成為關鍵,可以借助畫來將意境描繪出來,又能夠達到傳情達意的效果,使欣賞者能夠感受到創作者的情感。人物畫作為中國畫創作的代表形式,其側重點在于傳神,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特點;山水畫則將重點放在景色描繪方面,將風景的優美充分展示,突出人與自然的合一;花鳥魚蟲則通過動物的描繪體現出自然界的生機盎然,不同的題材展示了不同的中國畫形式。
(三)體現傳統文化藝術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富且深厚,換個角度而言,可以說中國畫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古至今,中國文化所表達的都是含蓄的情感,所以傳統文化中也可以捕捉到中國畫的影子,通過文化對中國畫的創作進行更加深層次的了解。我國傳統文化非常豐富,其中不僅僅包含著詩詞歌賦、書法,而且還涵蓋了雕刻等其他藝術形式,其中中國畫與繪畫、詩歌、書法的結合是非常常見的藝術形式,在古代很多藝術家會將詩歌以繪畫的形式展示出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無言獨上西樓》,借用了李煜的詩詞意境。中國畫與書法的結合,二者可謂是形影不離,若創作者書法基礎較差,其所創作的中國畫作品難以將內涵體現出來。所以說中國畫屬于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展示的同樣也是文化內涵,這也是其獨特之處。
二、中國畫的審美特點
(一)意境之美
在我國,不管是詩歌,還是繪畫方面,都以意境美著稱,這主要是由于古人在創作時將意境作為重點,而且多表現的是內涵。中國畫也體現了道家思想,對于個人意識以及精神的表達非常重視,通過繪畫以達到傳神的目的。另外天人合一是中國畫在創作時的又一特色,往往表達了創作者的喜愛、敬畏之情,將物我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作為作品高層次的追求。
第一,詩與畫相融合。對于詩人而言,景色可以用來作詩,而對于畫家來說,景色同樣是也繪畫題材的一部分,通過景來創作畫,又通過畫來抒發詩中的情感,不斷追求著自我情感表達的方式。展示畫的時候,體現出詩的情意,而二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卻又是互融互通的,令觀賞者仿佛置身其中。而中國畫的畫境往往又蘊含著詩情,這就是所謂的詩情畫意,例如遠山與湖水的相連,使人想象到的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詩境。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詩與畫是不分家的,二者融合既賦予了中國畫詩一般的夢境,同時又展示了詩中寓意。
第二,虛與實的融合,神與形的共生。中國畫創作的深層次內涵則是對虛與實的融合、神與形的共生。其中虛與實的融合側重點在于將中國畫中的朦朧之美體現出來,作畫時會留有空白之處,給予欣賞者無限遐想的空間,這種意境之美似有似無,若隱若現。例如《春山飛瀑》,此畫中既有遠山,又有河流,同時還有建筑物、樹叢,但是整幅畫中并沒有將飛瀑體現出來,極易引發欣賞者的想象力,通過對此作品的細細品味,閉上眼睛仿佛能夠看到遠處的溪水緩緩流著,在經過了陡峭的山壁時,形成飛瀑直流而下,而這些都是欣賞者想象出來的,這也正是此畫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味,雖不見瀑布,卻仿佛在眼前,虛與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給予人們深層次的思考,以景帶人入畫,以畫引人聯想,這正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
第三,景來源于自然,情景交融。中國畫的意境多來源于大自然,畫源于自然,源于生活,進而成為舉世聞名的作品。創作者往往會將自我情感的表達與景物、自然融為一體,借景抒情,借景達意,將現實生活中的苦悶、喜悅等情感充分表達出來。例如《竹石》的作者鄭板橋,夾縫中生存的竹子,正體現了作者堅韌不拔的性格與品質。
(二)動靜相結合
中國畫代表的是東方藝術形象,體現的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與哲學,其通過一種特有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表達出來。而中國畫中動與靜的結合則更多地可以看作是情與境的融合,例如在山水畫《紅日當頭》中,畫家站在較高的地方,展現了山水全景,展示的是恢宏場面,但是創作者卻采用極為細微的筆觸來將紅日、樹木、遠山、迷霧描繪出來,給予觀賞者一種自然真切之感,仿佛可以感受到紅日帶來的溫暖、飛瀑帶來的震撼,對于視覺之美、藝術熏陶強化,采用的表現手法較為細膩,情與境結合,動與靜融合,陶冶情操。
結語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中國畫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將傳統文化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展示出來,給予世人以藝術之美、意境之美、氣韻之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于中國畫的了解越來越少,為了能夠促進其更好地發展,要給予中國畫創作更多的關注,創作者也要對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審美特點充分掌握,進而為中國畫的傳承尋求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栗王妮.探析中國畫筆墨的藝術表現形式[J].美與時代(中),2020 (6).
[2]劉桂珍.淺談中國畫的審美特征[J].藝術評鑒,2019(24).
[3] 靳文成.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和審美特點淺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9 (5).
[4] 喬海明.試論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和審美特征[J].才智,2017 (2).
作 者: 李育紅 , 西安美術學院教育學院美術教學部講師, 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畫。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