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居紐約來自新西蘭的室內設計師Sandra Nunnerley以藍灰色。“苦味巧克力色作為自己家的基底家中搭配許多中國水墨畫作品與空間十分般配。
2.燈具設計師Marie-Lisa Fery位于法國里昂的家充滿色彩及圖案花紋。
3.《中國新地圖集》是萬捷的收藏之一。
“書是精神的建筑,書里層層疊疊的空間轉載著文字和圖像,作為設計師,要讓文字、圖像、空間的編排,空間的梳理,節奏的舒朗呈現在一個平面上,一個平面是一個舞臺,要讓翻閱者享受,這是詩意的。”——書籍設計師呂敬人
本期我們想聊聊“書寫”。幾個月前文字副總監余雯婷在選題會上提到這個題目的初步構想:“想做跟‘書相關的,采訪一些做書的人。”她提出了許多人名和選題方向。之后一行人走南闖北拍攝、采訪,到了專題完成的最后一步,她在截稿群里貼了一段字,是專題的前言:“書寫,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具溫情感的詞匯……來到數碼時代,電子閱讀勢不可當,有溫度的書寫也并未遠離。每個當前的讀者都是這段千年書寫之旅的新乘客—一它來自古老的中國,開往更美好的未來。”這段感觸說到了大家的心坎里,一個好的選題需要時間籌備和發酵,籌備指的是找到最合適的受訪者,發酵指的是與受訪者聊完后,從開始動筆到專題完成付梓,選圖、排版、行文、起標題、校對……做好這些工作的同時,策劃執行團隊仍在腦中反復思考這個主題,最后便是《書寫之美》的專題呈現,精煉出二十多頁的專題、三十余張圖片、四個書法字和八千多字的文章。然而正是因為經過了無數次淬煉,我們希望這個專題能讓你在翻閱之際或往后翻書之時,對書和背后做書的人有更多的共感體會。
事實上,對于東方人而言,“書寫”的含義可以說博大精深,亙古流傳的書法藝術衍生出千變萬化的藝術形式。我們在北京拜訪了書畫藝術家泰祥洲的工作室,聽他聊多年來的書畫創作如何與宇宙物理及古往今來的中國文化相互關聯。在天臺山上養蠶創作的梁紹基,與蠶“共舞”三十年有余,用承載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符號“蠶絲”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生態藝術和文化語匯。在他所構筑的作品中,觀者所見并不只是蠶絲,而是物我兩忘的精神世界。
家也像是一本書,身為主人的你是書的策劃者、創作者、撰寫者,每一頁都如同家的不同方面,值得你愛不釋手地細讀品味。從書寫延伸到符號的思路,成為本期“家”和“經典”欄目的方向。高級定制時裝屋Viktor& Rolf創始人位于荷蘭的家,由知名設計師JobSmeets一手打造,靈感來自荷蘭知名的兒童樂園,家中出現了許多Job專屬的怪誕風格家具。兩人過去曾經多次合作秀場設計,相較于秀場的張揚,這座“怪誕樂園”多了一些家應有的溫暖。除此之外,我們也走訪了上海、北京、里昂及巴塞羅那幾個關于“書寫”和“符號”的家,希望你喜歡。一年多來備受歡迎的“經典”欄目,則每期針對當期主題介紹建筑、設計等領域歷史上的大師和作品,這次我們介紹了兩位大師,“流7別墅”的打造者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LloydWright),因為除了知名建筑作品外,他的創作與“符號”之間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關于“家”和“書“寫”,想必你也有不同的經驗和體會,可能你的家是一本愛不釋手的小品文,也可能是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文學巨著。在讀書成為一種“奢侈”生活方式的今日,我們與你分享本期“家之書詩意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