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文港鎮周坊村是一個看起來頗為普通的鄉村小鎮,平日街上安靜清冷,但這里是聞名的“華夏筆都”,有著關于毛筆制作的1700多年歷史記載。至今,此處依然擔負著中國毛筆行業中近80%的制造與銷售,包括古董湘妃老竹、特級羊毛等產自全國各地的頂級毛筆原材料也都會被先運來此處供筆莊挑選。
非遺制筆大師李小平的筆莊“淳安堂”也在文港周坊。他從1988年便開始在周坊學習制筆,1997年創立“淳安堂”。毛筆被視作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中工藝最為復雜的文具。在二十多年中,關于傳統毛筆制作的128個步驟和其中各種細節、竅門早已如同運動員的身體記憶般存于李小平的身心中。不過,李小平的毛筆傳奇更在于他跳脫于傳統行業、立足現代人生活,同時尊重歷史的三重平衡之中。在他的原創作品中,無論是仿唐代纏紙雞距筆、仿清代紫毫筆、“劍膽琴心”式膠囊筆、三連環仿古式行囊筆,還是“綿里藏針”北土豪可更換式萬能毛筆……每一支筆都可以因其前世今生而笑談古今。
但這些仿古筆并沒有詳盡的歷史資料,大多是李小平通過觀察、研究與思考開發出來的。他告訴我們,從明朝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有中間商進行毛筆貿易,中國的制筆師失去了接觸書寫者的機會,不易聽到使用者的實際反饋,也不會實際使用自己制作的毛筆進行書寫實驗。與此同時,毛筆制作通常是團隊批量化生產的,一位制筆師只負責其中的某個步驟,制作標準憑借的是代代相傳的經驗,這讓制筆工藝成了“只傳承卻不明就里”的經驗學科。
對于李小平來說,當毛筆制作可以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后,“毛筆的本質是什么?”“各個時代毛筆的形態是怎樣的?”“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原理是什么?”等諸多本質問題成為他更關注并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進行鉆研和思考的重點。他認為,只有研究透古人的書寫場景、書寫方式和書寫工具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才算是真正深入的毛筆研究,他才能進行取舍,從而促進毛筆這種傳統工具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傳承和使用。
李小平通常都從古帖著手,思考古人如何可以輕松地寫出這些筆畫,研究古人是否運用某種特定工具或紙張,從而通過復刻達到同樣的書寫效果。與此同時,他還自詡是一名“互聯網時代的制筆師”。由于對各種毛筆、書畫、歷史相關知識的渴求,李小平很早便熟練地使用互聯網,這也正是他研究并復刻自己最為人知的唐代纏紙筆的契機。2006年,他在網上論壇里看到一位美國網友討論王羲之和“雀頭筆”的帖子,這引起了他研究的興趣。通過眾多網友提供的各種信息,他又了解到日本正倉院保存了17支唐代毛筆。在只有毛筆外輪廓圖片,沒有數據,也沒有X光透視等材料的情況下,他花費近十年時間,在古紙制作大師貢斌老師的幫助下,最終復刻出唐代纏紙筆。最近,他又研究制作出“有心筆”。這種毛筆內部設計了短毛芯,筆頭具有三層結構,具有蓄墨能力好、筆尖不散、使用壽命長、書寫手感好、易出飽滿線條的特征。李小平專門在微信中組建使用者交流群,還請書法新人前來試筆,觀察毛筆的使用情況,不斷進行改善。
“從唐代到清代,不同時代的毛筆對應不同的時代風格。要做一類毛筆,你可以了解對應時代的書寫風格,進而了解這個時代的毛筆,再根據風格制作這類毛筆。”李小平告訴我們,“關鍵是你還要看得懂字。制筆師需要練習和理解書法,并能夠思考與研究。”因此,李小平不僅在當地最早辦起書畫培訓班,請來良師教學,還為工作室的年輕人備齊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等各種文獻資料。此外,他還開辦了“文港讀書會”,銜接“中國美術學院社會實踐基地”,組織“五合明心”文房雅集,促進筆墨紙硯相關專家交叉研究……對李小平來說,這些也是制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毛筆經常被用于“抄經”或“賣字為生”。在李小平看來,不同時代和社會賦予毛筆不同的意義與功能。現代社會對于毛筆也有了不同的需求——它應當是適宜愉快書寫的工具。這也是他熱愛制作毛筆的最大意義——創造出科學的方法,讓更多人都能體驗毛筆書寫,體驗中國傳統書畫的美與趣味。“大家早就意識到需要‘傳承,但我希望以科學的方法、多元的方式去進行實踐和教學。做毛筆一定要講究科學,我覺得這樣會令制筆行業有美好的前景。”
1.毛筆的筆桿多由竹子制成筆桿尾部的中空部分需要竹蓋封閉每一個竹蓋都由手工打磨完成。
2.李小平認為只有在研究透了古人的書寫場景、書寫方式和書寫工具以及其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稱得上真正的毛筆研究。因此無論是古墨還是古帖各種與文房四寶相關的古董舊物,都在李小平的收藏和研究之中。圖中毛筆為李小平研發的駱駝骨裘鐘式與宋式管套筆。
3.淳安堂的師傅正在制作筆頭剔毛。毛筆界有旬行話。“一桌毛筆”。“一桌”指一批,數百支起,由多位制筆匠人擔任不同步驟共同完成。在淳安堂的制筆工坊一支筆的制作過程甚至可以長達數月。
4.制作毛筆所用的羊毫,最佳的原料產出是江浙地區一周歲的小公羊。即使如此一頭羊身上也只有幾百克的羊毛可以作為制筆的毛料。
李小平,出生于1973年祖籍浙江淳安。自1988年開始在周坊學習制筆1997年創立“淳安堂”。目前主要從事古代毛筆研究與毛筆技藝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