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妲娜







(接上期)
二、器樂教學是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支點
1.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樂器資源
但反過來看我們中國。無論是8000年前出土的骨笛。還是三至五千年前出土的大量的樂器:陶鼓、塤、銅鼓、編鐘、編罄、各類鼓、琴、瑟……。更不要說民族民間藝術中大量的打擊樂器品種和樂種。從古至今廣闊遼源大地上可以說我們中國的民族器樂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資源。我們故宮就有一千多年前的古琴收藏!
2.樂器—人類使用工具成為“人類”標志的重要產物
第一,是人類從站立起來之后,當他們的雙手開始使用工具 ,這是我們從動物到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樂器”的使用在更原始的狀態,實際有很多的作用,趿比如祭祀、儀式、勞作、戰爭、甚至求愛……所以在我們古代或者甚至別的很多非西方國家,他們關于“音樂”(樂器)這個概念就跟西方完完全全不同。
第二,我們說藝術是人類相互進行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抒發情感、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動作、表情、嗓音、器皿、繪畫……就是最古老最原本的藝術形態。華夏民族在幾千年中用智慧和雙手創造的樂器,展現了我們嬌人燦爛的文化。
從考古發現講,我們有些樂器的產生還早于我們文字的產生。有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并沒有文字,但是他們已經有大量的“樂器”。這就標志著樂器的產生應用,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種文化,它是原本的。
下面我還想從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來講器樂教學的重要性:《甲骨文中的“樂”字》。
中國關于音樂最古老的文字記載之一是這個“樂”字,在甲骨文中,周代就有記載的。最早它并不是形容我們作為樂器的樂,而是與果實收獲有關。這已經就把樂器和人類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樂:“聲音”之所由生也,為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絲竹金石鞄土革木)之總名。鐘鼓管弦,樂之器也。這八音全是樂器,而其同字另一字意是快樂的“樂”字。說明古代的這個字深涵的人文意味!音樂亦是情感!
這是關于中國文化傳統特點最經典的概括,延綿數千年。
3.民族樂器的學習承載著深厚中華文化傳承的意義
在我們自己民族的樂器教學中,這不僅是學一個“專長”,會演奏一個樂器的問題。它是一種文化的教育。比如中國的“鼓”字甲骨文中就有。它雖然只是一件樂器。在我們的神話傳說中有之,在我們的語文中幾百個帶有鼓字的詞、成語。在歷史中、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可以說是深入我們民族骨髓的一個字,而這個字里所隱含的中國文化里的內容和精神,那就太豐富、太深刻、太給力了!
鼓類樂器在我們民族民間音樂里有多少豐富的資源,數不勝數!同時鼓樂器也是一件“規避高深, 容易上手”的一個樂器。跟動作,舞蹈、美術所有的其他藝術門類都相關,還是音樂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
4.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吹拉彈唱”
這是民間關于“樂”的形式,當然還有“打”。然而在我們的音樂教育中,特別是作為學校課堂上只剩下“唱”了!看看音樂教育基本功大賽、各級各類優秀課展示中,我們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各年齡階段器樂教學的特點
樂器教學源于神經科學的依據。特別是8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神經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的大腦,在剛出生時,它還沒有完全長完或者成熟,要依靠外界環境的刺激,逐漸成熟,這就是“成長”。最早大腦開發就是他的感官神經系統和運動神經系統。這些腦神經元的打開它是有序的。
聽力是第一個成熟的感官系統
像聽力這個感官系統和動作的某些初級發展區,在胎兒階段就我們進行音樂教育的基礎。而這個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到十二三歲,它開始衰退,到了十七八歲,這個聽力的敏銳度和聽覺記憶力只剩下他出生時期的30%,所以我們說成人都靠看才記得住。
“動作神經系統”發展受到新關注
第二個是運動神經也是人類最早發育的神經系統,“動是生命力的象征”,人類出生后的動作發育是他成長的標示:也是我們原本的藝術教育的依據。在這階段不是為了學習什么技能知識,而是為了他的健康發育成長。早期人類大腦的運動神經系統,促進了他的動作的發育,同時反過來動作的發展,又刺激了他大腦的發育。
人類出生時的腦體積只有成人的25%,他們要經歷各種感官刺激和努力學習,大腦一直到二十歲左右才基本成熟。其中“動作的發展與教育”受到人們特殊的關注,不僅是“認知的基礎”,更關系生命、生活的質量。進入21世紀以來,“動作教育”成為新世紀教育的一個新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