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莉 曹俊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國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后內蒙古纖維質量監測中心正式掛牌的第一年。內蒙古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內蒙古兩會部署要求和內蒙古市場監管局各項工作推進要求,堅持新思想領航,錨定新藍圖實干,凝聚新合力爭先,在新征程上勇做全國“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排頭兵,更有底氣地喊出“高質量發展看內蒙古”,在纖維質量監測事業“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烙下“纖檢印記”。
內蒙古自治區擁有我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全區12個盟市,11個盟市涉及毛絨產業,阿爾巴斯型白絨山羊、阿拉善型白絨山羊等5個優質絨山羊品種在這里培育發展。年產山羊原絨近7000噸,約占全國羊絨產量的50%,占世界羊絨產量的40%,是我國乃至全球優質山羊絨原料主產區,也是最大的山羊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區,擁有從產品開發、生產到終端銷售完整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量和生產規模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內蒙古年產羊毛13萬噸左右,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0%,羊毛主要銷往河北、江蘇、山東等地。目前,全區規模以上毛絨加工企業160余家,纖維原料及制品銷售收入約200億元,產業從業人員約7萬人。內蒙古是全國山羊絨公證檢驗量最大和覆蓋率最高的省份,是唯一開展羊毛儀器化公證檢驗的省份,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的地方山羊絨收儲制度是全國唯一省份建立的地方纖維儲備制度。內蒙古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積極服務毛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施毛絨公證檢驗制度,為內蒙古自治區毛絨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牧民增收致富注入了強大動力。
優化檢測資源布局,提升技術服務有效供給能力。針對內蒙古毛絨纖維資源分布現狀和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斷點,內蒙古自治區纖維質量監測中心不斷優化完善檢驗檢測資源布局,強化檢驗技術服務能力供給,在呼和浩特建成了具備國際一流水平、國內領先的毛絨檢測研發綜合實驗樓,占地38畝,9800平方米,2018年已投入使用,并先后在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烏蘭察布市、興安盟等毛絨主產區和集中交易地建設了5個現場檢驗實驗室,形成了“一核五驅”共同發力的毛絨檢驗檢測新格局,極大地滿足了毛絨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檢測技術的需求,打通了毛絨檢驗檢測服務產業發展和農牧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推動標準化養殖,促進毛絨產業提質增效升級。針對羊毛同質化程度低的現狀,大力推行標準化養殖示范區和羊毛質量分級員隊伍建設,與有關部門一同指導建設了1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旗、4個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區,覆蓋了主要集中產區,對良種繁育、疫病防控、棚圈建設、飼養管理、剪毛及分選等環節的技術要求進行了標準規范,有效提高了羊毛同質化水平。為有效遏制山羊絨變粗趨勢,積極推行絨山羊纖維細度動態監測和優質絨山羊品種推廣工作,為農牧民依據檢測結果量身定做“養殖套餐”和選取優質品種進行飼養、繁育奠定基礎,纖檢技術引入牧業生產推動了標準化、科學化養殖和繁育,從源頭上提升山羊絨整體品質,推動毛絨生產由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最終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對主產區,以旗縣為單元出具監測統計分析報告,為地方政府和收購企業及時調整扶持補貼政策提供技術依據。今年5月,根據我們對阿爾巴斯絨山羊核心區——鄂爾多斯鄂托克旗監測分析報告,政府推動企業在收購價基礎上,按羊絨細度等級,每公斤再增加75~200元獎勵,直接為農牧民增加95萬元收入,監測量也隨著農牧民對絨山羊纖維細度動態監測工作的認可逐年增加。截至7月底,今年已完成動態監測樣品3.38萬余個。

施行毛絨公證檢驗,建立優質優價市場價格機制。在生產、交易環節全面施行公證檢驗制度,年公檢山羊絨5000余噸,公檢羊毛20000多噸,山羊絨收儲公檢6000余噸。近5年來,在公證檢驗制度的直接推動下,全區毛絨整體品質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公證檢驗不僅從源頭上遏制了毛絨質量下滑的趨勢,同時公檢數據在企業交易結價、內部質量控制、合理配置原料、生產工藝優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牧民收入,推動了毛絨優質優價良性價格形成機制的建立。目前,公檢過的羊毛比未公檢羊毛交易價高4~5元/kg。以牧業大旗烏審旗為例,2020年交易的3041.8噸細羊毛全部按公檢結果進行結算,全部進行統一質量分選分級,按質組批打硬包,平均售價比未公檢羊毛提高3~4元/kg,經測算直接為每戶農牧民平均增收約2500元。公證檢驗既有效保護了羊毛羊絨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又對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開展羊毛、羊絨公證檢驗基礎上,我們將駱駝絨也納入地方公證檢驗范圍,實現了全區毛絨資源公證檢驗全覆蓋。
服務毛絨品牌建設,打造知名區域毛絨優勢品牌。在當前這個大家都特別關注安全、注重健康的年代,服務品牌建設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對內蒙古而言,服務毛絨品牌建設不僅是關乎經濟發展的問題,而且是落實民族政策的政治問題。近年來,我們積極發揮檢驗檢測技術優勢,深入毛絨主產區、毛絨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技術支持,服務毛絨品牌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深入毛絨主產區和主要交易地進行調研,起草毛絨資源情況調查報告質量發展報告,為自治區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以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局“服務百家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為契機,篩選認領自治區毛絨生產加工企業,牽頭各檢驗檢測單位,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聯合企業制定綠色標準,做好“一帶一路”國家標準輸出,助力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科研創新,為企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三是搭建技術交流平臺,組織專家服務工作隊主動深入毛絨主產區和毛絨加工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和技術指導;四是發揮技術優勢,對“烏審細羊毛”、阿拉善“白中白”優質山羊絨、阿爾巴斯山羊絨、罕山山羊絨等區域品牌建設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舉辦的賽羊會、種羊評比大賽和拍賣會等活動提供技術保障支持,擴大毛絨品牌競爭力、影響力、知名度,促進當地毛絨產業高質量發展。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作為國毛品牌的烏審旗細羊毛品質目前可與澳毛相媲美,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阿拉善“白中白”山羊絨和“阿爾巴斯”山羊絨是國際奢侈品的主要原料,其優良的品質在國際上享有美譽,確立了國際奢侈品原料優勢地位。
近年來,中心以國家毛絨纖維質量檢驗制度改革為契機,以產業技術進步為引領,圍繞毛絨產業檢測技術難點進行攻關突破,在標準制定、快速檢測方法、檢測設備研發和人才培養上發力,科研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成為全國毛絨纖維檢測領域主要的科研創新團隊。
標準制修訂成效顯著。完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66項;完成2項國家標準英文和蒙古文翻譯轉化工作,通過“一帶一路”標準輸出,推動了對外技術交流,助力了自治區山羊絨出口;主導、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4項,其中主導制定的《分梳山羊絨長度的測定手排法》是我國首個毛絨類ISO國際標準,實現了我國主導制定毛絨類國際標準零的突破。羊毛儀器化檢測技術標準體系已基本構建完成,羊絨主要技術指標檢測標準體系日趨完善,自治區毛絨領域標準話語權顯著增強,服務自治區毛絨產業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基本構建完成,對企業質量提升、產業提質增效、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逐步凸顯。
科研創新成果豐碩。主持完成國家、自治區級科研項目21項,自主研發“山羊絨手排長度圖板電子掃描儀”等6種檢測設備,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6項,有效彌補了國際先進毛絨儀器設備無法適用國毛特性的不足,填補相關領域無成熟檢驗儀器設備和配套方法標準的空白。“中國山羊絨纖維電子掃描圖譜”經內蒙古版權局批準獲8項版權保護,“山羊絨纖維外觀圖譜”“光譜法快速檢測山羊絨技術研究”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基于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山羊絨手排長度測試儀的研制”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和內蒙古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
人才梯隊建設合理。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梯隊建設是一項持續、長期、動態的工作,我中心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依托人才培養平臺,從完善機制、實踐培育、成果轉化、優化環境等方面著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建共享“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實行學科帶頭人指導制度,選拔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重點科研課題和各項研發項目,突破學科羈絆,緊跟科技前沿,提升科學素養,不斷加強科研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和業務技能培養,注重培養使用后備科研人才,提升了科研技術人員勇于創新攻堅的熱情,加快了人才智力成果的轉化,補充了纖檢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內蒙古纖維質量監測中心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圍繞“以黨建促業務,以業務強黨建”的工作理念,始終堅持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統籌謀劃、共同推進,實現了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雙提升”,凝聚了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
強化領導力,擰緊思想政治總開關。我們主要服務對象是毛絨生產加工企業和廣大農牧民。為更好提供服務,中心黨支部要求廣大工作人員必須具備較好的政治覺悟,必須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在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同時,不斷推動黨建與業務融合發展,破解黨建與業務“兩張皮”難題。堅持從嚴治檢,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增強黨支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通過黨建工作引領和推動業務工作,確保業務工作開展到哪里,黨組織活動就延伸到哪里,并把業務工作的薄弱環節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用業務工作來檢驗黨建工作成效,業務工作出現問題首先從思想上作風上挖根源、黨建上找原因。
強化戰斗力,筑牢檢驗檢測一線堡壘。黨建領路,黨員領跑,為切實發揮黨建工作引領作用,針對中心毛絨公證檢驗點多面廣、在外時間長、人員分散等特點,每2~3人的公檢工作小組中至少有一名是共產黨員。從2012年以來,連續3個多月的新疆棉花公檢期間,入疆團隊都會成立駐疆臨時黨小組,堅持從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關心愛護職工,排憂解難,把黨組織的溫暖傳遞給每一位職工。一方面把黨組織建成可信賴的家園,增強干部職工對事業的認同感、對組織的歸屬感、對同志的親情感,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黨支部和黨員的作用,激發職工內在工作動力,提升纖檢戰斗力。
強化執行力,發揚“蒙古馬精神”。內蒙古地處祖國邊疆,條件比較艱苦,“特別能吃苦”是內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真實寫照。毛絨檢驗檢測員,是我們日常生活基本不會接觸到的職業,真正走進他們的工作生活,才發現平凡工作背后,有著不平凡的堅持。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檢驗員們始終駐檢一線,“應檢盡檢”,用實際行動踐行纖檢為民的初心。單據、報告上寫下的每一個數據、簽下的每一個字,制發的每一份檢測報告,都是檢驗員們反復核查、慎之又慎而作出的莊重承諾。特別是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中心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把為民辦實事、解難題融入日常工作,發揮技術職能優勢,突出特色亮點,制定了“我為群眾辦實事”7項舉措,積極開展“一站式、家門口”服務,把學習課堂搬到農牧區、搬到毛絨企業,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真正實現了“為民、惠民、利民”,贏得了農牧民群眾和企業廣泛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