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金龍
中國羽絨制品國內市場潛力巨大。日本、歐美等國家羽絨普及率為30%~70%,而我國不足10%。因此未來的中國羽絨行業,面臨的是一個巨大的等待喚醒的市場。在未來10年中,如果我國羽絨制品的普及率提高一倍,我國將不僅是羽絨生產和出口大國,而且將成為羽絨制品消費大國,消費的擴大必然會進一步推動羽絨工業的大發展[2]。目前羽絨服市場呈現以下五大特點:一是市場競爭更加規范;二是企業更加重視終端市場建設;三是重點地區直營管理趨勢明顯;四是羽絨服裝的時裝化、休閑化和個性化日趨明顯,產品更新換代能力進一步提高;五是產品多樣化、系列化趨勢明顯;六是產品向高端方向發展。隨著一些國際知名品牌進入羽絨服裝市場,其品牌影響力直接傳遞到旗下的羽絨服裝產品,并且吸引了一批中高檔消費群體,高檔、高價位羽絨服的出現成為羽絨制品行業關注焦點,國內一些大型羽絨服企業也開始向高端市場挺進,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售價,避免低價競爭和非理性競爭。因此,熟知羽絨服裝新標準技術要求,提前把控產品質量,降低客戶投訴率,保障消費者穿著使用安全,提高產品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技術要求變化:“適用于以紡織機織物為主要面料,以羽絨為主要填充物的各種服裝。門襟、袋蓋、風帽、領子等小部位可采用其他填充物。不適用于羽絨和纖維共混填充、分層或分區使用纖維填充的服裝。”
企業應對:如果生產羽絨和纖維共混填充、分層或分區使用纖維填充的羽絨服裝,或者生產大身填充羽絨、袖子填充非羽絨的羽絨服裝需要制定企業標準。
技術要求變化:“羽絨填充物只需標注羽絨種類,無需區分灰、白。吊牌上還需要標注絨子含量和充絨量,無需標注含絨量。絨子含量應以5跳檔的原則進行標注,允許有5%的允差。”
企業應對:改含絨量為絨子含量后,消費者可能會有誤區,同價值購買的產品表面上看品質降低了(實際并沒有),企業需向消費者普及絨子含量的概念,加強宣傳引導。標稱絨子含量后,采購成本將會大大增加,企業需提前做好應對。
2.3.1 絨絲與羽絲
技術要求變化:“絨子含量90%及以下羽絨的絨絲與羽絲含量應≤10%, 絨子含量95%羽絨的絨絲與羽絲的含量應≤5%。”
企業應對:增加絨絲與羽絲含量的考核,羽絨中飛絲現象將大大減少,防鉆絨性也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羽絨采購成本勢必增加,過于便宜的羽絨品質很難達標。采購時,需謹慎對待。
2.3.2 蓬松度
技術要求變化:“測試方法更改為蒸汽還原法,測試桶的桶徑變大、壓盤變重。”
企業應對:該變化直接導致蓬松度平均測試結果比舊標準低1.3cm。
企業應盡早用新標準把控羽絨原材料蓬松度的指標,否則直接套用新標準很難達標。
2.3.3 耗氧量、濁度與殘脂率
技術要求變化:“耗氧量指標由≤10.0mg/100g調整為≤5.6mg/100g;清潔度名稱調整為濁度,指標由≥450mm調整為≥500mm;殘脂率指標由≤1.3%調整為≤1.2%。”
企業應對:耗氧量降低,羽絨中可還原性物質總量減少,羽絨雜質減少。濁度要求提高,羽絨中不溶于水的固體顆粒物總量減少,羽絨更干凈。殘脂率下降,鴨絨氣味降低,可提高消費者對羽絨服裝的接受程度。這3項指標的變化促使企業更加重視洗絨工藝的改進,充分洗絨,以獲得良好的耗氧量、濁度和殘脂率指標,達到標準要求。經過多份樣品的檢測分析,高品質羽絨生產控制時濁度指標建議控制在800mm以上。
2.3.4 微生物和水分
技術要求變化:“新版標準取消了微生物和水分的考核。”
企業應對:取消微生物指標,使中國標準與國際接軌,同時為企業降負。雖取消了水分率的要求,但水分率作為買賣雙方交易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不容忽視。簽訂采購合同時,一定要明確好該指標的具體要求,達成一致,以免產生交易糾紛。
2.3.5 不可區分絨歸屬改變
技術要求變化:“不可區分絨歸屬鵝絨調整為不可區分絨按照可檢出比例進行分攤。”
企業應對:不可直接將舊標準更改為新標準,否則存在非常高的不合格隱患。從歷年檢測數據分析來看,不可區分絨的最高比例達到了80%以上,按照新標準考核,如果企業不重視這個問題,高概率會出現不合格。
2.4.1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
技術要求變化:“增加了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考核要求,指標分別為:烷基酚OP+NP<10mg/kg,OPEO+NPEO<100mg/kg。”
企業應對:羽絨原料中之所以會存在該物質,主要是因為APEO是一類具有乳化、消泡、分散、增溶和柔軟等功能的高性能洗滌劑,因其價格便宜、性能好,被廣泛用于羽絨洗絨工序。因APEO可紊亂人體正常的激素分泌,生物降解性差、毒性以及有害副產物二英的問題,多年前發達國家就已經禁止使用該物質了。該物質首次在服裝產品標準中被考核,凸顯了羽絨服裝的先進性。引入了該物質的考核要求后,相關企業只能去尋求新的替代品,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推薦企業使用以下幾種替代品: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EO)、烷基多糖苷(APG)、N-烷基葡萄糖酰胺(AGA)、非離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劑、松香聚氧乙烯酯(RPGC)、脂肪酸聚氧乙烯甲醚(FMEE)。
2.4.2 拼接互染色牢度
技術要求變化:“增加了拼接互染色牢度考核要求,優等品指標值≥4~5級,一等品、合格品指標值≥4級。”
企業應對:設計開發階段應提前考慮,深淺色相拼時應特別留意。可通過使用不同材質的面料(不同材質染色使用的染料不同),來避免交叉互染的風險。
2.4.3 洗后外觀
技術要求變化:“變色≥4級,樣品經洗滌后應符合GB/T 21295—2014表13中外觀質量規定[3]。”
企業應對:據檢測數據統計分析,洗后外觀不可接受率占47%,其中鉆絨占61%,水漬、斑漬占28%,紐扣、拉鏈等配件磨損占7.5%,其他占3.5%。產生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羽絨服里料、膽料大多采用高密度或涂層織物,透氣性和透濕性較差,洗滌過程中洗滌劑易殘留,不易清洗。增加該項目考核,客戶投訴率會大幅減少,但建議企業在產品標簽上提示消費者洗滌后進行離心脫水,降低水漬、堿斑的風險。生產加工時應充分考慮面料的透氣性和透濕性,平衡好防鉆絨與透氣透濕的關系,提前考核面料的耐堿斑色牢度。
2.4.4 防鉆絨性
技術要求變化:“測試方法由摩擦法改為轉箱法,更符合消費者穿著實際。”
企業應對:測試方法改變后,解決了標準與消費者實際穿著體驗的矛盾,防鉆絨性將考核的是面料、縫制和膽布的綜合結果,區別于舊標準只針對面料,防鉆絨性不合格的風險更高。企業在組織生產時應對針孔、縫線處的鉆絨可能性進行評估。可通過針號和縫線的粗細相配合來達到防鉆絨的效果。一般情況下,盡量選擇號數小的針,與針匹配較粗一點的線,或者使用膨脹線來改善漏絨的風險。
羽絨服裝作為一類高價值的服裝產品,是消費者和品牌經營者都十分關注的產品,消費者對羽絨服裝的質量要求比其他產品也會高很多。羽絨服裝的質量問題除了產品標準要求的項目外,結合日常檢測和客戶投訴問題的反饋,主要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膠水羽絨是在羽毛絨生產加工過程中,使用特殊性能的化學助劑或特殊加工工藝等非常規方式,為絨子增重或將絨絲、羽絲、陸禽毛絲、粉塵等黏附在絨子上,具有提高絨子含量作用的羽毛絨產品。解決方案:針對此種亂象,建議生產企業按照中國羽絨工業協會團體標準[4]T/CFDIA 003—2019《膠水羽絨評估方法》進行提前把控,避免使用膠水羽絨原料。膠水羽絨生產工藝示意見圖1。

圖1 膠水羽絨生產工藝示意圖
粉塵是羽絨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損傷、斷裂而形成的超短絨絲、羽絲等粉末狀混合物。解決方案:粉塵含量按照廣東省標準化協會團體標準[5]T/GDBX 011—2019 《高品質羽絨制品》進行把控,絨子含量80%以上的產品粉塵含量應控制在2%以下,絨子含量80%以上的產品粉塵含量應控制在1.5%以下。粉塵絨見圖2。

圖2 粉塵絨案例
壓膠條洗后易分開,長期穿著后也極易發生膠條老化、開膠現象。解決方案:此類風險可通過4N洗30次,懸掛晾干,每洗5次干1次的方式進行風險評估。可通過粘合劑質量改善或采用通道布替代膠水粘合。
為了追求個性化的競爭,羽絨服裝的時尚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款式設計上,面料搭配也是推陳出新。染色羽絨(面料多為淺色甚至是白色)越來越多地用于羽絨服裝及制品,以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見圖3)。解決方案:制作成衣前應先對染色羽絨色牢度進行把控,尤其是耐洗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耐水色牢度。

圖3 染色羽絨質量案例
面料起泡是彈性羽絨服裝面料常見的風險點(示例見圖4),主要是因為該類羽絨服裝洗滌穿著后彈性纖維松弛起泡。解決方案:使用彈性面料時應提前把控面料的拉伸彈性回復性能。

圖4 面料起泡案例
涂層、燙金、燙銀、覆膜面料穿著后容易出現涂層脫落與底布分離等現象,袖口折疊等位置尤為明顯。解決方案:此類質量問題可用GTT TM 016—2010《紡織品 馬丁代爾法織物耐磨性的測定第5部分:試樣折疊磨損的測定》[6]進行提前把控,建議至少耐磨15000次以上。

圖5 折疊部位磨損案例
由于倉庫而引發的質量事件屢屢發生,羽絨服裝也不例外。涂層產品涂層脫落、氧化變色,是羽絨服裝倉儲案例的主要源頭。圖6是涂層氧化脫落和金屬離子氧化變色案例。解決方案:涂層產品通過考核涂層的附著牢度和耐氧化性,來驗證涂層質量;通過控制涂層中的金屬含量,規避涂層氧化變色問題。

圖6 涂層氧化脫落和金屬離子氧化變色案例
本文通過分析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新標準技術參數要點發現,新標準主要有以下變化:1)收緊了標準的使用范圍;2)無需標注含絨量用絨子含量代替;3)增加了羽絨羽絲的考核指標;4)改變了不可區分絨的分攤歸屬;5)蓬松度測試方法改變指標嚴格;6)增加了APEO和洗后外觀的要求;7)細分了接縫性能的指標要求。通過對這些變化的分析,給出了企業應對的具體措施。同時,對羽絨服裝標準要求以外,易引起質量風險和客戶投訴的案例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幫助生產企業全面地把控羽絨服裝產品質量,推動羽絨服行業整體質量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