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容銳 周志華
羽絨服裝,作為冬季人們必不可少的御寒衣物,以其輕、軟、暖的優良特性頗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其產品質量也備受重視,歷來都是各級政府部門監督抽查必不可少的產品。目前,標準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1](以下簡稱“舊版”標準)自發布實施至今已經近10年,在實施期間該標準得到了行業內的普遍認可。隨著新的加工工藝、新的測試方法等一系列紡織技術的發展,新的產品為適應市場需求而不斷涌現,原來的標準要求和測試方法已無法滿足目前實際工作的需求,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2]標準(以下簡稱“新版”標準)即將于2022年4月實施。“新版”標準在“舊版”標準的基礎上,對適用范圍、術語和使用說明、理化性能、羽絨品質要求、試驗方法等內容進行了修訂。
“舊版”標準中適用范圍“以羽絨為主要填充物的各種服裝”。而“新版”標準則做了較大修改:首先明確了適用于“以羽絨為填充物的服裝”,其次明確了“不適用于羽絨和纖維共混填充、分層或分區使用纖維填充的服裝”。如此一來就需要有關生產企業對于類似羽絨和纖維共混填充、分層或分區使用纖維填充等服裝,制定企業標準或另行采用其他合適的標準,同時對檢測機構能夠有針對性地選擇和使用該標準提供了指導。
“舊版”標準中列出了羽毛、羽絨等27個術語和定義,而“新版”標準中則明確規定了采用GB/T 17685中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這就有效避免了同種產品因為不同標準間執行不一致所可能導致的問題。與“舊版”標準相比,GB/T 17685—2016《羽絨羽毛》[3]標準中明確區分了羽絨和羽毛的概念:標稱值為絨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稱為“羽絨”,標稱值為絨子含量小于50%的則稱為“羽毛”,這就為“新版”標準中對羽絨服裝的定義“以羽絨為填充物,絨子含量明示值不低于50%的服裝”提供了標準依據,而該術語的明確也結束了業界以往對于符合什么樣的標準才能稱之為羽絨服的爭論,可謂意義重大。此外與“舊版”標準相比,GB/T 17685—2016標準中對“絨子含量”和“殘脂率”兩項內容也給予了明確的界定和定義。統一的標準定義和要求,可以有效避免“新版”標準在執行過程中因對標準理解上的歧義而造成執行上的不一致。
與“舊版”標準相比,“新版”標準還增加了對膽料的明確界定——面料與里料間包裹羽絨的織物或無紡布,膽料這個詞其實在羽絨服裝的成分標注中已較為常見,“新版”標準中的定義將使得有關生產企業在標注該成分時更加有據可依。
“舊版”標準中規定產品使用說明按GB/T 5296.4和GB 18401的規定執行,并應標注填充物的名稱、含絨量和充絨量;而“新版”標準中規定使用說明按GB/T 5296.4和GB 31701規定執行。同時,從提高羽絨服裝的總體質量水平角度出發,將標識中必須標注的含絨量調整為必須標注羽絨的絨子含量,且標注方式必須符合“新版”標準附錄A中的分檔規定。“新版”標準在標識要求中的另一重大變化就是羽絨種類可以不再詳細區分鵝/鴨絨的種類(灰或白),允許生產企業在產品標識中只明示出是鵝絨或鴨絨即可。但需要說明一點是,如果產品標識出了填充物是白鴨絨或白鵝絨,則需要按“新版”標準附錄A的規定考核異色毛絨指標。
“新版”標準中最大的變化是將“舊版”標準中的對羽絨含絨量的要求改為了對絨子含量的要求(羽絨的絨子含量明示值不應低于50%)。這一重大調整,提高了對羽絨品質的要求,一些以羽絲+絨絲為主要填充物的產品極有可能由合格產品變為不合格產品。此外“舊版”標準中依據4.4.4和5.3.3款的規定,只對含絨量、絨子含量、蓬松度、耗氧量等7項指標按照附錄A的要求進行考核,而是否對附錄A中所列出的羽絨全項指標進行考核,是由企業自行決定的。但是在“新版”標準中則明確規定了“羽絨品質要求按附錄A的規定”,這樣一來就避免了在標準執行過程中標準尺度掌握不一致的問題。同時,“新版”標準附錄A與“舊版”標準附錄A相比,除將含絨量及相關項目調整為絨子含量及相關項目外,結合國內現有羽絨原料生產水平和實際情況,刪除了對長毛片和水分率的考核要求(僅針對羽絨服裝內的填充物),同時又增加了原先屬于羽絨范疇的“絨絲+羽絲”的考核要求。“新版”標準中有關填充物的變化一方面提高了產品品質;另一方面通過新標準的實施,優勝劣汰,進一步凈化了羽絨產品市場,維護了消費者的權益。
“新版”標準新增加對填充物考核APEO項目的要求,這是“舊版”標準中所沒有的。APEO是一類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性質穩定,是羽絨行業洗滌劑中最常用的原料之一。APEO在環境中降解緩慢,其最終代謝產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在通過各種途徑進入環境后,易聚集產生毒性,部分代謝產物有類環境激素性質,可擾亂野生生物和人類的內分泌系統。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對紡織產品中的APEO殘留作出了明確的、嚴格的規定。
“新版”標準在制定APEO考核標準時,既參考了其他國家和地區對相關產品的要求,也結合了我國羽絨加工行業的現狀,最終確定“壬基酚(NP)+辛基酚(OP)<10mg/kg,壬基酚(NP)+辛基酚(OP)+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nEO)<100mg/kg”的考核標準。這一考核指標的制定,對羽絨供應商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羽絨原料加工企業采用更加環保的原料處理方式,同時也需要有關部門對羽絨產品中APEO等有害物質進行持續監測和控制,從而促進我國羽絨產業持續、健康、綠色發展。
“舊版”標準中羽絨服裝考核的色牢度有耐水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里料只考核干摩擦)。“新版”標準中最大的變化是增加了耐汗漬色牢度、拼接互染色牢度,同時增加了對嬰幼兒穿著羽絨服裝的規定,色牢度的考核指標也做了調整。
針對近年來,消費者對羽絨服裝投訴中頻繁出現的因面料選用不當、洗滌和干燥方式采用失誤,以及填充物品質等原因造成的洗后斑漬等問題,“新版”標準中增加了洗滌后外觀項目,規定變色≥4級;外觀質量,樣品經洗滌后應符合GB/T 21295—2014[4]表13中外觀質量規定。“舊版”標準中對此項目沒有要求。對于該項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指標的設定充分考慮了消費者實際使用情況,并未對該項目設定豁免條件,這也就意味著即使企業在產品標識中明示了其所生產的羽絨服采用干洗等方式,只要產品明示的執行標準為GB/T 14272—2021,則產品必須符合標準中對洗后外觀質量的考核要求。

表1 色牢度考核指標新舊版比對(非嬰幼兒服裝)
與“舊版”標準相比,“新版”標準中對接縫性能的考核更加合理,也更加貼近消費者實際使用情況。除了根據面料、里料的克重值劃分試驗負荷值之外,“新版”標準中還明確規定了對于有膽料的羽絨服面料,只考核“活動”的面料和里料。
與“舊版”標準相比,“新版”標準中防鉆絨性項目的試驗方法也是此次標準修訂中的又一重大變化。其變化之一是測試方法由“舊版”標準的摩擦法,變更為“新版”標準的成衣轉箱法,并且新測試方法還充分考慮到了童裝,為保證測試結果能較真實地反映各類產品的真實質量狀況,依據服裝的身長對試驗儀器及參數做出了不同規定;變化之二是試驗樣品由制樣改為成衣整件試樣,測試樣品的變化不僅更符合羽絨服的實際穿用情況,同時也降低了測試成本;變化之三是測試方法更貼近和符合羽絨服的實際穿用情況,由于在測試中需要添加硅橡膠異形球,因此“新版”標準的測試不僅能夠更接近實際的模擬羽絨服在穿用過程中與多種外界環境摩擦的情況,同時也能模擬羽絨服在穿用過程中受到外力沖擊時的情況;變化之四是測試結果的計算過程中,引入了相對面積的概念,對這一因素考量,將對羽絨服防鉆絨性的考核標準從單純的考核鉆絨根數,變為對單位面積內鉆絨根數的考核,考核標準的設置更加科學合理,更能反映產品的真實質量狀況。

表2 接縫性能考核指標新舊版比對

表3 防鉆絨性考核指標新舊版比對
“新版”標準在對羽絨品質要求方面也進行了大幅調整。除前項中提到過的將含絨量項目調整為絨子含量項目、增加了“絨絲+羽絲”項目考核外,對蓬松度和微生物兩項指標也進行了重大變更。對于微生物項目,依據國內羽絨原料生產實際情況,以及多年來對該項目的持續監測情況,“新版”標準中直接取消了對微生物項目的考核。而蓬松度項目,盡管指標標準變化幅度不大,但是其測試方法由“舊版”標準的烘箱法變更為“新版”標準的蒸汽還原法。這一測試方法的重大變更,不僅使羽絨服裝充填羽絨的蓬松度測試方法與國內其他羽絨制品乃至國際標準中對蓬松度指標測試方法相一致,而且變更后的測試方法更能直接還原出羽絨本身的蓬松性能,其考核標準的設定也就能更加真實地反映充填羽絨的真實品質。此外,在鵝鴨毛絨種類鑒定過程中,對于不可區分絨的歸類,新舊標準間也有明顯差異。“舊版”標準將不可區分絨直接歸為鵝絨(“舊版”標準的附錄C2.4.2款),而“新版”標準則是按照已鑒別的鵝鴨毛絨比例進行歸類計算(GB/T 10288—2016[5]中5.2.5.2.2款)。對不可區分絨歸類方法的變更,不僅消除了不同羽絨產品間羽絨種類鑒定時存在的測試方法上不一致,統一了考核標準;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抑制了用未成熟鴨絨冒充鵝絨的行為,提升了羽絨服裝的品質。

表4 羽絨的品質要求考核指標新舊版比對
通過比對分析發現,“新版”標準對檢測方法的規定更加合理、明確,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在技術方面更加順應產品質量要求發展和國際市場趨勢,更貼合服裝實際穿著使用情況,避免因服裝款式復雜多樣導致取樣困難等問題,從而有效解決企業和消費者所遇到的難題。
新標準實施后,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是羽絨品質的考核與國際接軌,提高我國羽絨服裝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二是規范羽絨服裝行業及其產業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市場秩序,為質量控制和質量檢測提供了更好的依據,進一步提高羽絨服裝的產品質量;三是以消費者實際穿著體驗為出發點對產品進行評價,將有效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四是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態生產,加強環境保護。
對于新標準的變化,檢驗機構應加強檢驗人員的培訓,使其熟悉掌握新舊標準的差異,掌握新標準中理化性能指標和羽絨品質指標試驗方法的變化,注意適用范圍及使用說明等,從而更準確地進行試驗操作和結果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