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興鵬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青海 西寧 810012)
青海門源地區屬于我國有色金屬產出的重要產地,也是中國的核心礦產資源產出地區。在對區域地質環境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不僅存在大量的礦產資源,且地區成礦條件也較為優越,產出的礦產資源質量與數量均相對較優[1]。結合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地質背景,提出區域礦化帶已呈現顯著蝕變趨勢,這些金礦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區域斷裂帶的控制與影響。在對克克賽地區成礦帶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有諸多的地質研究教授參與到此次研究中,并在相關調研報告中提出了較為直接的成果。例如,在門源縣地區找出了大量金礦床。金礦床在我國現有的礦產資源中,一直屬于稀有貴金屬,盡管有相關地區也曾發現了存在金礦床存在的痕跡,但大部分金礦床內礦產資源的賦存量均相對較小,即產出的金礦資源相對較低[2]。為了確保克克賽地區有色金屬的高效率、高質量產出,本文將對克克賽地區的金礦床地質特征進行分析,在掌握了區域金礦床的分布與相關概況的基礎上,本文持續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的外圍找礦潛力進行分析,定位區域內更多的現有礦產資源,致力于通過本文此次的研究,解決地區金礦床資源不足的問題,并在真正意義上落實對區域找礦工作的實施提出指導。
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金礦床主要位于區域西部偏南40.0km位置,區域的東經坐標為:101°05’00”~101°08’00”范圍內[3]。在此地區內,大部分結構性金礦床均產自于早生代時期,并且該區域的金礦床在不斷地演化中,經過了晚生代與元古宙時期,正因為地區金礦床成礦受到了多種外界因素與地質變化因素的影響,導致區域金礦床大多數以組合礦為核心。
在地區北部連山區域中,造山帶與元古宙時期的礦產資源出現連帶反應,在此種地質影響下,區域金礦床出現斷層,地表中部分礦床已呈現顯著的裸露趨勢。此時,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區域內的礦產資源主要以元古宇、三疊系、二疊系為主,并且區域內賦存了大量的礦層,礦層大多以斷裂帶的方式呈現[4]。在礦區的褶皺部位,由兩條較大的斷裂帶構成,分別為紅溝斷裂帶與大阪山斷裂帶,斷裂帶在區域內呈現東部偏南走向,其中賦存的礦產資源主要受到斷裂帶的變化而發生影響。
在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區域地質勘查的過程中發現,地區主要賦存的礦產資源以金礦床、銅礦床、鉛鋅礦床為主,部分區域也賦存少量的能源資源。
在持續深入地區的地質勘查中發現,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區域內巖漿活動較為頻繁,在區域內東部地區的巖漿活動較為顯著。
在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金礦床進行深度勘查的過程中發現,截至目前,區域內共發現已出現蝕變的礦帶超過10.0條,這些金礦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區域斷裂帶的控制與影響[5]。
在使用物探設備對區域金礦床進行深度勘查的過程中發現,金礦帶的延伸長度大約在150.0m~1200.0m范圍內,延伸寬度在0m~4.5m之間,走向在5.0°~35.0°之間,傾斜角度約為70.0°~85.0°。在此礦化帶中,其中金礦的品位大約在0.00~15.00×10-6之間。
在對區域金礦石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金礦已出現蝕變的問題,發生蝕變的主要方式有硅化、鉀化等,其中圍巖主要為黑云花崗巖。
除上述提出的內容,在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金床地質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區域內共有五條金礦帶,礦帶整體走向為北部偏東,與區域的傾斜角度大約為65.0°。在對區域內金礦石與金礦體脈絡特征進行分析中發現,礦石整體呈現脈絡狀,且存在“尖滅再現”的脈絡特征。
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內金礦床主礦體進行分析,其最大真厚度約在1.50m~2.00m范圍內,區域內金礦床的整體平均厚度為1.65m。在對此部分金礦石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超過半數的金礦石呈現脈絡狀特征,且厚度的變化相對穩定。其中金礦石的平均品位約為5.45×10-6,其中,金礦的品位最高在45.58×10-6。
對地區金礦石進行組織結構的分析中發現,大部分礦石主要以半自形狀顆粒與壓碎結構為主,少部分呈現浸染狀與角礫狀。
在完成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金床地質特征的分析后,本章將以此地區為例,對區域外圍找礦潛力進行分析。綜合相關地質調查資料,發現區域外部地質異常現象較為顯著,以圈定的某區域為例,繪制地質異常圖示。如下圖1所示。

圖1 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外圍區域異常示意圖
如上述圖1所示,其中6.0~35.0表示為外圍區域礦產資源品位變化趨勢。由于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區域自侏羅紀時期至今,地殼發生變遷等位移變化便較為顯著,因此,區域外圍地質環境便發生了一系列的構造變化運動,此種運動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了為礦體流動提供有利條件。也正因如此,為含礦流體的變化提供了一種相對優越的條件,此時含有礦物質資源的流體不斷流經巖石,其中熱熔性物質與巖石在高溫作用下,發生某種化學反應,也屬于為區域成礦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
在白堊紀早期時期,流體流經巖石主要以伸展為主。當板塊在不斷運動中形成了多種形式的斷層,此時具備張性特征的流體在變遷中形成了良好的容礦空間,礦產資源在區域內得以賦存。
因此,在區域內進行地質勘查與地質找礦工作,需要對斷裂帶進行定位,只有找到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外圍區域中的核心斷裂帶,或發生異常變化的區域,才能實現對高品質礦產資源的有效定位。
由于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外圍區域屬于斷裂帶構造發育,因此在區域周邊位置,花崗巖的分布較為廣泛。與此同時,對礦區周邊地質環境進行勘查后發現,外圍區域中存在至少20.0條大型斷裂帶,30.0條中小型斷裂帶,斷裂帶在區域內的延伸長度大約為5.0km,走向存在輕微傾斜,傾斜角度約為35.0°~45.0°。
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外圍區域斷裂帶內的礦產資源進行采樣處理,發現其中賦存的礦產資源大多具有繼承性,這一現象也代表了外圍區域的成礦前景較為優越。在外圍礦化較為顯著的區域進行蝕變現象分析,經過分析后發現,地區內的石英礦、黃鐵礦等典型礦石,均與礦區中金礦帶的形成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部分臨近礦區內的礦帶,已呈現了嚴重的蝕變現象,因此區域找礦潛力相對較高。
本文以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地區為例,開展了金床地質特征及外圍找礦潛力的研究,從礦化帶呈現蝕變、礦體與礦石呈現脈絡狀特征兩個方面,分析金床地質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定位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外圍區域異常現象,以此作為區域金礦找礦的依據。總之,青海門源地區克克賽是一個礦產資源賦存量大、礦產資源品位高的地區,要滿足市場對金礦石的需求,還需要加大對區域的地質勘查工作,從而實現更多的礦產資源與金礦石產出,解決市場礦產資源短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