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麗,陳運轉
鄭州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以持續性、對稱性關節腫痛為臨床主要表現,對患者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1]。調查顯示,RA患者多并存1種或者多種慢性疾病,而多種共存疾病的存在不僅影響RA患者治療效果,同時還可影響遠期預后,增加死亡風險[2-3]。因此針對RA患者,臨床在治療的同時,還需對共存疾病進行篩查、管理,進而提高患者治療及預后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選取醫院105例RA患者,旨在探究其共存疾病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報告如下。
回顧性選取鄭州人民醫院105例RA患者(2018年3月—2020年3月),其中女89例,男16例,年齡41~69歲,平均年齡(53.68±4.33)歲;81例存在共存病列為共病組,24例不存在共存病列為無共病組。
(1)納入標準: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4]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2)排除標準:合并腎、心、肝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免疫異常、凝血障礙者;精神異常、認知障礙者。
收集、查閱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病程、年齡、疾病活動指數(DAS28)、體質量指數(BMI)、類風濕因子(RF)、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抗體(ANA)。
(1)共存疾病分布。(2)兩組單因素分析。(3)發生共存病多因素分析。
105例RA患者有81例存在共病,其中骨關節炎(51.42%)共病率最高,其他主要共病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28.57%)、高血脂(24.76%)、脂肪肝(21.90%)、糖尿病(19.05%)等,見表1。

表1 RA共病類型
兩組性別、DAS28評分、AKA、ANA比較無明顯差異,共病組年齡、BMI、ESR、CRP高于無共病組,病程長于無共病組,RF小于無共病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資料單因素分析
以是否發生共存疾病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差異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年齡過大為發生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年齡過大、BMI高為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病程長為發生高血脂的危險因素,年齡大、BMI高為發生脂肪肝的危險因素,年齡大、ESR、CRP水平高為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分析OR(95%CI)
RA為臨床常見關節炎,多發于手部及足部,易合并多種共存疾病,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5]。因此,對RA共存疾病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提高治療機預后效果,降低致死、致殘率具有極大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105例RA患者有81例存在共病,其中骨關節炎共病率最高,其他主要共病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與司慧敏[6]學者骨關節炎為RA患者主要共存疾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共病組年齡、BMI、ESR、CRP高于無共病組,病程長于無共病組,RF小于無共病組,進一步經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過大為發生骨關節炎、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的危險因素,BMI高為發生高血壓、脂肪肝的危險因素,病程長為發生高血脂的危險因素,ESR、CRP水平高為發生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體質量增加、病程延長、導致患者機體功能及多系統功能逐漸減弱,使得RA患者患各種慢性疾病的概率提高[7]。當RA患者炎癥反應活躍時,使得部分炎癥因子被釋放至體循環中,而炎性因子又可對骨骼肌、脂肪、血管內皮、肝臟產生影響,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同時還可造成血脂異常、胰島素抵抗、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等,周珍妮等[8]學者研究顯示,RA患者炎癥反應較為活躍時,可引發多種共存疾病,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因此臨床應根據上述危險因素給予相應的應對措施,以降低RA患者共存疾病發生風險。
綜上所述。RA患者容易共存疾病,其中骨關節炎、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較多,導致以上共存疾病的危險因素為年齡過大、病程長、BMI高、ESR、CRP水平高,應根據上述危險因素給予相應的應對措施,以降低RA患者共存疾病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