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1965年,毛澤東回到闊別已久的井岡山,感慨良多,寫下《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這首詞。井岡山,這個中國革命的搖籃,在我心中是一方無限敬仰的圣地,一份難以割舍的情愫,一種永遠不變的信念。
歷史紅,山林綠。紅綠相間,渾然一體,這就是井岡山。巍巍井岡山,峻拔逶迤,翠竹層疊,屹立于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90多年前,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挺進羅霄山脈,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嶄新篇章。今天,境內有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等眾多景觀,尤其以雄偉峻峭的山巒、浩瀚無垠的林海、絕壁千仞的峽谷、瑰麗燦爛的日出、氣勢磅礴的云濤、爛漫的杜鵑花而蜚聲中外,集雄、險、秀、幽、奇為一體,素有“溶盡黃廬桃園色,何須跋涉訪名川”的贊譽。中國革命歷史的紅色洗禮和旖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神圣和神奇相得益彰,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讓人遐思翩翩,流連忘返。
踏上井岡山這塊紅色的土地,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革命戰爭年代的風云在這里重現。走到茅坪八角樓小屋,端詳青油燈下那方三尺木桌,仿佛看到當年偉人正在大筆書寫著名的《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著作。正是這如豆的燈光,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熊熊烈火。在大井朱毛故居,每個房間里只有一張床,在床旁放著籮筐和扁擔。它們真實地記錄了當年毛主席、朱總司令同戰士一起上山挑糧的感人情景。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站在海拔1300多米高的黃洋界炮臺上,吟誦毛澤東的詩詞,導游介紹說,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紅軍以不足一個營的兵力擊退敵軍4個團,又以僅有的一發炮彈擊中敵指揮所,嚇跑了敵軍,勝利地保衛了井岡山。山左面是一座紀念碑,高約12米,上刻有“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背面是毛澤東主席的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個大字,蒼勁有力、雄奇豪放。
在人流如織的革命博物館里,一幅色彩明麗、氣勢磅礴的巨型繪畫《井岡路》生動地描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新路,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歷程。一把把帶血的梭鏢、一件件布滿彈孔的衣服、一首首紅軍歌謠、一句句紅軍名言錄……無不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
“物華天寶鐘靈毓秀,綠色明珠流光溢彩。”巍巍井岡山,綿延五百里,以其彪炳千秋的不朽偉績,濃墨重彩地載入氣勢恢宏的中國革命史畫卷。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山道,一路走來,經過歲月的鍛造,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塊石、每一棵樹,都被賦予了厚重的歷史感。深情凝望井岡山這片神奇的紅土地,仿佛在閱讀一部輝煌傳奇的史詩,獵獵飄揚的紅色戰旗永遠鑲嵌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