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鶴
語言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語言既是體現身心健康狀態的外顯標志物,也是調整健康狀態、進行健康活動的媒介,更是促進個體或群體健康的重要資源。推動語言與健康研究的發展與創新,體現了語言學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服務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擔當。
一、語言與健康研究應具有寬闊的學術視野
長期以來,中國語言學界對語言與健康相關議題的探討,主要集中于3個方面:一是個體健康狀況受損時出現的語言障礙問題,包括相關篩查、診斷以及言語康復等臨床實踐;二是健康活動中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交際互動問題;三是敘事醫學,研究醫生如何傾聽患者敘說自己的健康或患病故事。這些研究都涉及現象描寫與機制闡釋。事實上,語言與健康各自的內涵與外延都很寬泛,兩者關系是錯綜復雜、動態變化的,研究維度遠超上述3個方面。
個體不僅是由身腦心整合的生命主體,也是生活在具體社會與文化環境中的成員,具有主體性和社會性的雙重特質。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健康分為生理、心理和社會3個維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對于讀者來講并不陌生,不必贅述,這里要解釋的是社會健康。社會健康注重個體能否在某群體中進行良性互動、具備良好人際關系、實現社會角色。如就老年人而言,則指達到個體積極老齡的理想狀態。語言是與他人及社會環境進行互動、構建社會角色的重要媒介和資源。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與個體的社會健康密切相關,如果能充分、合理地使用語言資源,則可有效促進社會健康。
考察國際上代表性較強的文集《路特里奇語言與健康溝通手冊》(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路特里奇出版社,2014)和《分析健康傳播:話語方法》(Analysing Health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pproaches)(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社,2021),可以發現,語言與健康領域的研究話題寬廣多元。例如:自我健康評價、健康風險及健康分享的話語互動,心理精神健康與會話分析,公共健康話語分析,在線醫療咨詢話語分析,健康知識普及和提升健康素養的語言資源,醫學教育中的醫學生會話分析、醫患對話技能,常見及罕見疾病診療、管理及康復中的話語交際,等等。
以上只是從這兩本書中總結出來的部分議題,尚不包括發表在各類期刊上的研究。國際上的相關研究具備跨學科屬性,可結合語言學的多個研究維度,聯合健康研究的各類學科,對健康涉及的各類人群、實施健康活動的多重主體等各個方面加以考察。
二、推動語言與健康研究的創新與發展是時代使命
國外在語言與健康研究領域已有多維的成果及成熟的知識體系。相比之下,中國在該領域研究的學術視野、理論創新和實際應用等方面,與國際水準還存在一定差距,相關研究還停留在個別現象描述、部分規律總結的層面,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研究領域。中國發展該領域的研究,尤其要在拓展學術視野、優化研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持續用力。
1.拓展研究格局
要通過拓寬研究視野、優化研究方法,來擴展目前中國語言與健康研究的整體格局。除了可以開展國外已有議題在中國語境下的研究外,更要拓展一些具有中國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研究問題,如中國衛生健康成就的對外話語傳播、中國醫學文獻的語篇分析與自然語言處理等。特別是基于循證醫學方法對中國醫學的文獻進行知識本體構建,對傳承中國醫學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需要將更多研究方法運用到語言與健康的研究中,包括語料庫方法、互動語言學方法、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敘事分析方法、民族志方法、多模態方法、認知語言學方法、文體學方法等;還應運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加強自然語言處理的輔助分析;還應該以問題為導向,跨越學科專業壁壘,由語言學、醫學、衛生健康等領域的學者攜手研究語言與健康問題。
2.加強理論創新
理論創新是一個研究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目前中國的健康話語研究大多仍然借用國外現有理論基礎和傳統認識論框架。學者們在基于國外通行、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方法從事中國具體問題的研究之外,應該努力提出自己的分析框架,甚至是分析理論,理性分析國外理論的不足;應努力將一些基于中國語境下語言與健康現實問題研究得來的假設、方法、框架及規律等,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本土化構建。同時,要從學科建設的角度來思考語言與健康研究的相關問題。
例如,要加緊開展某些核心領域的研究,如正常衰老或某些疾病狀態下語言變化的機制,健康受損情況下的語言障礙補償機制,疾病研判的語言標志物體系構建等。相關研究要對標國際水準,具備世界眼光,力爭構建并掌握原創性理論和方法。
3.解決實際問題
對語言與健康問題的探討,本質上體現了語言學研究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基于語言學理論與方法進行健康研究,切入視角可以有大有小,微觀層面可以是醫療互動中的詞匯句法特征,宏觀層面可以到健康傳播的修辭策略,但最終目的都應該是努力解決健康活動中的實際問題。因此,語言與健康研究不能僅僅滿足于現象描寫或機制闡釋,要加大臨床應用的力度。從這個角度來說,傳統醫患互動研究的不足在于只重視對話語現象與結構的描寫。具有臨床價值和應用導向的研究,應該從單純的描寫性研究升級到基于循證醫學方法的醫患互動研究,解決傳統醫患交際研究現狀的局限性問題,提升醫患互動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可驗證性和可應用性等。這種思路才能夠更全方位、更深層次地融合語言學、健康醫學的研究,避免表面融合實則兩張皮的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從事語言與健康領域研究的語言學者,必須要狠下功夫,花時間和精力學習臨床醫學、康復保健等領域的基礎知識,時刻做好跨學科研究的準備,立足于專業優勢從事合作研究,并且要主動、善于提出專業意見。同時,還要學習醫師的職業精神,學習“中國古代良醫懸壺濟世、現代白衣天使堅守醫者仁心”,建立起發揮語言優勢、守護人民健康的學術情懷。
本期專欄收錄的文章,學術視野較為寬闊,涉及身心健康的多個維度,既有語言與健康研究的整體綜述,也有基于真實語料的實證研究;有的試圖建立自己的理論分析框架,有的則面向語言障礙篩查開發了交際水平評估系統,體現了很強的應用導向。這些研究既體現了語言表現是反映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態的標記物,也闡釋了語言如何作為健康活動的核心媒介來促進醫患溝通,同時關注了如何充分利用語言資源幫助個體達到健康活動目標的問題。
健康醫學的本質是人學,應具有人文主義的關懷。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動物“語言”有本質區別,因此研究人類語言的語言學亦為人學。同為人學的醫學和語言學具有互相交融的底層邏輯。可以說,開展語言與健康研究,除了承擔構建理論知識體系的任務外,其根本目的在于服務人的健康。從這個基點出發,中國發展語言與健康領域的研究,應當體現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民情懷,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語言與健康研究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切實服務于“健康中國”建設,體現語言學的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