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扶貧的目標是促進貧困村莊全面發展和全面振興,消除制約村莊發展的多重障礙,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有必要系統地總結扶貧成功經驗,為振興農村提供動力和支持。
關鍵詞:金融支持;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2020年是我國完成扶貧任務的最后一年,也是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一年。根據農村振興戰略計劃(2018~2022)的要求,我國建立農村振興政策和體制框架,通過長期減貧和農村振興有效的聯系,可以更好地鞏固減貧方面現有成就。
在后貧困時代,隨著貧困線的改善,農村地區將出現相對貧困的群體,在全面促進農村振興中,脫貧地區面臨著促進可持續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利用減貧成功的經驗,在農村振興過程中實現脫貧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是當務之急。目前,學術界對此進行了多方面研究,根據現有農村振興總體規劃和監測機制可以發現,要建立扶貧和振興農村的道路,就需要聯動機制將政策精確性與包容性相結合,為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建立長效機制,并以綜合方式促進農村綜合改革。
2.1 農村振興中工業發展不穩定
在財政扶貧過程中,扶持農村區域工業化發展是壯村致富的基礎,但目前工業扶貧政策中缺乏提高質量和增加收入的具體職能。工業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一些農村企業家發展項目,需要得到復雜子系統的支持,由于項目環境惡劣,農村工業化發展缺乏專業素養和技術嫻熟的人才,導致溝通信息渠道不暢,文化發展觀念更新緩慢,勞動技能培訓不足,限制農村農業和種植業的發展。
2.2 基層金融機構監管薄弱
隨著中國政府在現階段大力推動扶貧和農村戰略實施,大量國家項目和資金投入農村建設,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的融資渠道和主要金融機構監管能力差,使金融機構資金分配慢。農村一些基層職能部門在授予資金過程中,寧愿把資金封起來而不是分散資金,這使得賬戶中資金余額更大,且縣級金融機構需要重新收回農村地區的政策資金,并作出總體安排。
2.3 農村城市化進程緩慢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相對緩慢,鄉鎮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遵守基本制度,由于人力資源管理、鄉鎮鄉村地區的經濟基礎受到某些因素限制,這導致了意識形態在文化非制度層面上沒有形成相應制度。同時農村區域資產集中度相對較低,這使得該區域在開發過程中趨于集約化,無法在各個領域實現有效的資源分配。
3.1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脫貧攻堅和農村振興都是政府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體現,在振興鄉村過程中,以新的發展理念為中心,在政策制定執行中應積極面對民生問題,尊重農民意愿,解決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農村產業發展,包括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問題。要想切實解決部分地區搬遷占用率低、基礎設施不完善、后續產業配套不完善等問題,就應該做好農村振興過程中村莊的遷移合并、村莊合并以及土地流轉,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補償工作要做好。
3.2 正確處理可持續扶貧與農村均衡發展的關系
在農村振興中,應解決持續減貧與促進農村發展之間的關系。一方面,由于貧窮是一種長期現象,因此應建立扶貧長效機制,從扶貧實踐中學習,特別是采取分類扶持政策,對于有工作能力的人可以通過勞力獲得收入,包括工業支持、技能培訓、就業轉移、公共福利工作安置以及從事小型公益事業,對于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可以使用社會保障,進一步整合反貧困管理體系,解決扶貧開發與社會救助分開管理的問題,實施扶貧立法,促進扶貧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有必要促進農村地區的公平發展,解決和防止因政策、資金等傾斜而導致的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的再次發生,從而實現整個農村地區的全面發展。
3.3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加快農村發展是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目的和初衷,在振興鄉村貧困地區而言,有必要彌補貧困地區民生建設的弊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國廣大農村要積極總結和借鑒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的經驗,促進農村工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經驗。
4.1 完善有關財務組織制度
在改善當前我國農村地區扶貧財政支持金融組織體系中,首先要堅持與財務有關的政策,在一些農村地區戰勝貧困后,當地金融團隊還需繼續遵守相應的扶貧政策,并為解決棘手問題而繼續努力,在中國扶貧項目的投資,必須始終堅持優先發展農村農業的觀念。同時在執行扶貧政策中,必須確保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凝聚力,并著眼于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建設,抓好扶貧工程,改善使用扶貧項目資金的總體效果。
4.2 完善農村金融組織職能
在發展扶貧和農村振興財政支持中,政府需要充分發揮應有財務組織職能,在改革的基礎上,農村金融組織將作用領域和地位重新劃分。此外,政府部門正在進行機構改革,必須在實施過程中反映金融組織的工作權限,以避免由于金融機構內部分工不明確和職責不明確導致的消費極端效果,在發展農村振興和扶貧中,地方人民銀行需要通過實施貨幣政策、創建貨幣政策工具,在掌握全局方面發揮領導作用,指導金融機構發行各種包容性和農業信貸貸款產品,調動農村地區工業支持的積極性。
4.3 建立扎實的保障體系
在農村金融扶貧過程中,金融機構需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安全系統,建立多渠道籌款機制可以為農村重點項目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體系,必要時財務重點也可以傾斜。同時,初級金融機構有必要在農村振興工作中爭取發展資金,對項目實施分類管理,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和資源,將其投入到農村振興服務發展中。地方金融機構還需要主動利用農業信用擔保服務,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分配更多的財政資源,彌補農村發展過程中信息不準確的情況。
4.4 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
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應整合農村發展進程,根據實際需求和特點,大力發展農村畜禽農業、農作物種植、農舍等特色農業產業,扶持一定數量的龍頭企業,為在金融市場上獲得中長期大筆專項資金支持打好基礎,促進我國農村科技產業鏈的早日實施。
4.5 完善農村金融扶貧體系建設
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是我國農村地區建立金融扶貧體系的過程,有關部門和機構需要進一步整合農業相應財政資源,以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并通過機構指導,提供與農業、農村地區和農民有關的信貸產品,并將創新的服務體系整合到鄉鎮企業建設中。在落實“三農”政策過程中,要實現考核管理,督促鄉鎮企業和相關金融機構,并在農村大力推廣農業用地抵押貸款業務,進一步擴大農村面積。本地金融機構還需要通過制訂直接的公司融資培育計劃,實施精確政策,并組織研討會,通過培訓會議、對接會等形式,大力擴大農村地區融資和種植活動,改善農村市場主體融資渠道。
4.6 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農村金融扶貧過程中,有必要進一步建立完善風險防范機制,改善和優化當地生態金融環境。加強人民銀行建設并整合法律部門、司法部門等相關部門的信用信息,形成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估管理體系,區域企業實行有效約束和動態管理。
當前,我國正處于農村振興戰略實施與扶貧任務的交匯處時期,為了鞏固我國農村扶貧成果,需確立二者融合的目標方向,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發展全面融合。農村振興是可以確保現代化順利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應基于行業發展繁榮、生態宜居、文明的農村習俗,從減貧實踐中學習,避免政策資金傾斜造成的“懸崖效應”,同時借鑒豐富的扶貧實踐和經驗,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
■作者簡介:陳諶(1987-),女,滿族,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研究方向:人身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