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怡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失樂園》中撒旦的武器的暗喻,闡釋了撒旦性格的不確定性,引發我們重新思考《失樂園》人物和神寓的指令。
一、彌爾頓的生平
彌爾頓是17世紀英國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他出生在英國一個清教徒家庭,16歲時就讀于劍橋大學。畢業后遍訪法、意、瑞等國,在意大利時曾拜訪過伽利略。1641年,彌爾頓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邊,開始參加宗教論戰。1649年,革命派成立共和國,克倫威爾成為政府首腦,彌爾頓出任他的拉丁文秘書。另外,他還擔任國會議員和首席出版檢察官等要職。1654年,彌爾頓因積勞成疾,雙目失明。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彌爾頓被捕,倍受迫害。出獄后他離開了政治舞臺,專心從事文學創作。他在雙目失明的狀況下,口述完成了《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參孫》,為世界文壇留下了不朽的杰作。
二、《失樂園》簡介
《失樂園》取材于《圣經·創世記》,發表于1667年。《失樂園》以史詩一般的磅礴氣勢揭示了人的原罪與墮落。作者不僅僅描述了宏偉的戰斗場面,同時還歌頌了他同時代人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史詩大意是:上帝將叛徒撒旦及其同黨驅走后,打算再創造一個世界及在此世界的居住者。他在六天內創造成功了“人”。撒旦失敗后住在地獄,一方面集合同黨,再謀叛亂,一方面偷進樂園,企圖引誘夏娃。夏娃經受不住誘惑,違背上帝禁令,摘果品嘗,自己吃后,又將禁果分給亞當。為此上帝處分了亞當和夏娃,并命天使米格爾教訓亞當和夏娃,將他們逐出樂園。
這部長詩將人類不幸被逐出樂園的根源歸結為意志薄弱,經受不起誘惑,走錯了道路。作為一個清教徒,彌爾頓在詩中把上帝描寫為一位暴君;把上帝的叛徒撒旦,描寫成為一個超人,確實與其他的文學家有很大的不同。
三、《失樂園》中的暗喻
彌爾頓的暗喻非常難懂。美國著名的解構主義批評家杰弗里·哈特曼認為,彌爾頓是遙遠地從外俯視自己的作品。哈特曼把彌爾頓從外俯視的形象和他眾多的其他比喻也置身局外的形象相聯系進行思考。他注意到彌爾頓的暗喻這個方面,是突出區別于其他詩歌的暗喻的,是從基本的對比框架中脫穎而出的,這些是觀察類的比喻。處在比喻本身之外的人都是一個觀察者,一個向內展望并且解說他眼前的進展的觀察人,一個要對發生的事情作出道德評判的觀察人。《失樂園》將撒旦的盾比作月亮的比喻,可以是一例。《失樂園》第一章283行:" He scarce had ceas't when the superior Fiend/ Was moving toward the shore;his ponderous shield,/ Ethereal temper,massy,large and round,/ Behind him cast;the broad circumference./ Hung on his shoulders,like the Moon,whose orb/ Through Optic glass the Tuscan artist views. /At ev'ning from the top of Fesole,/ Or in Valdano,to descry new lands,/ Rivers or mountains in her spotty globe. 話音剛落,那大魔王便向岸邊走去,/他那天上鑄的沉重的盾牌,/堅厚,龐大,厚實,安在背后。/那闊大的圓形物,好像一輪掛在他雙肩的明月。/就是那個托斯卡納的大師,/在落日時分于菲索爾山頂,或瓦達諾山谷,/用望遠鏡搜尋到的。/有新地和河山,斑紋滿布的月輪。" 這個比喻的作用,給我們展現出撒旦的盾的規模,以此來展現撒旦自身的偉岸。他的盾如同月亮一般龐大,像月亮那樣,撒旦從外表看起來非常美好,是叛逆的天使,但是近看,就會發現這份美麗開始顯露出一些瑕疵。當我們看到撒旦和月亮的不完美時,道德的確定性開始令人迷惑。這里的比喻創造出善與惡之間的兩極性。
詩中提到的托斯卡納的大師,是彌爾頓非常崇拜的17世紀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略因對哥白尼的地心說大膽的認可和支持而被終身軟禁在菲索爾的家中,遭受嚴密監視,知識的傳遞因此被封殺了。1638年,當軟禁比較寬松的時候,彌爾頓去拜訪過伽利略。伽利略在1637年失明,這與彌爾頓1654年失明的狀況相似。這里的比喻不斷地想要解脫束縛,擺脫道德上的和理論上的混亂無序。比喻寫得美麗動人,有著詩歌上的優雅,這沉重的盾牌是在廣闊蒼穹的天國之中被鍛造出的,是可想見的最完美的物質;月亮,是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分辨出的有斑點,河流,高山的球狀物。撒旦世界里純然的惡和天空中完美的球體相比,傳遞了一種悲愴的不可否認的美。
高高在上的月亮代表的是哪股力量呢?美國批評家哈特曼認為月亮代表的是神圣的天命的力量,她監視著世上的所有公正與否,提醒了我們天意的冷靜和完美,有著神學的寓意。月亮是《失樂園》中反復出現的天意的形象,到底這樣的形象有多么完整和美好,彌爾頓通過比喻來激勵我們提出疑問。神圣的天意的地位,在月亮這個比喻中表現得更為清晰。
月亮被比作撒旦的盾,彌爾頓準備讓我們了解這個充滿神寓的月亮所處的曖昧不清的地位,通過望遠鏡觀測這個看起來,卻只是看起來完美無缺的月亮的黑點和缺陷,抗拒了我們傳統的關于月亮完美無缺的概念。惡與善的組合,顛覆了我們以往對撒旦這個形象的固定看法,讓我們從不確定的,不完美的角度審時度勢。詩中的場景發生在黃昏,日與夜之間特別的時刻,這些時刻我們的視線仍然可及,但是物體是模糊無法確定的,我們處在絕對的日與絕對的夜之間,光與暗,看起來非常不確定,也為撒旦道德的缺憾和不完美進行了辯解。
很多讀者認為彌爾頓是魔鬼,但事實上,詩人把自己看成拒絕跟隨魔鬼的神仆,他堅信他掌握著真理并負有為每個人解釋的義務。彌爾頓的比喻是要表達基督徒的信念,這種隱蔽的象征性布局闡述了撒旦的自我毀滅,盡管它也描述了撒旦的英雄主義,卻在不斷地提醒我們這是最終對撒旦的惡性作出的神圣反擊。
參考文獻:
Hartman,Geoffrey.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The Study of Literature Today. NY:Viking Press,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