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祝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各行各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中職教育在這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各個行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職學生在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不足,影響到了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效果,必須從這些學生的特點出發去完善教育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和方法,來彌補他們的不足,幫助他們實現應有的成長和進步。本文以中職汽修專業為切入點,從小組合作學習的角度來展開相關討論,主要論述科學分配小組、制定合作計劃及推動合作實踐所能取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中職汽修專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研究
近些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改革迎來了新高潮。于此同時,很多行業也在進行轉型升級,教育領域的變化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提供了大量掌握優秀技術能力的人才。但是,社會的發展是在持續進行的,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教育改革的步伐應該一直進行下去。對于中職汽修專業來說,在我國汽車保有量不斷上升,人民群眾對汽修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必須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要幫助學生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而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彌補以往教學工作上的一些缺陷。
一、基于現實情況,科學分配小組
上文已經提到,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知識基礎比較薄弱,學習習慣較差等各方面問題。小組合作能夠將學生的力量綜合起來,促進學生間的取長補短,突破學習上的難點,互相幫助,互相激勵,逐步解決其能力基礎上的問題。但是,這并不代表只要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就一定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很多準備工作需要提前完成。首先是對小組的分配,沒有章法或者過于機械化都是不行的,必須從學生當前的現實情況及教學上的需要出發來進行分組,才能保證學生都能發揮出作用,達到小組合作應有的效果。
為此,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了解,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及動手能力。完成這一步驟之后,對學生按照不同的能力領域展開分層。在分組的時候,保證組內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既要有理論知識水平較高的,也要有實踐能力較強的,以此來保證學生之間有足夠的相互學習空間。另外,每個組的人數不宜過多,最好控制在六個人左右,避免出現“人多口雜”,組內交流討論效率過低,得不到準確結論的情況。隨著學生能力素養的變化,還要對小組進行及時的調整。
二、根據學習需求,制定合作計劃
小組合作其實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學習模式,過去也有很多教師經常使用。但是其問題在于,一些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時缺少應有的計劃,經常是教師在發現學生獨立學習存在困難的時候,臨時組織小組。這種小組合作雖然有比較明確的目的,即解決當前面臨的學習難點,但因為沒有提前計劃,所以有的學生無法很快進入到合作學習狀態,不僅合作前沒有計劃,也使得合作中難以制定相應的計劃,出現學習效率較低等情況。所以,教師一定要提前有所設計,根據學習需求來制定合作計劃。
例如,鑒于中職學生整體上理論知識水平比較低,教師在理論教學前就應該制定合作學習計劃,而且要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就向學生說明,在課堂導入之后直接進入到合作學習狀態。在完成小組分配后,指導學生完成合作學習計劃,確定本次合作學習的臨時主持人以及其他學生的任務分工,確定基本的學習步驟。在完成上述所有準備工作后,再進入正式的小組合作中。教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的合作學習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保證能夠沿著科學的學習計劃逐步推進,直到完成學習任務。
三、推動合作實踐,促進全面發展
中職汽修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很高要求的專業,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不能只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還要引入實踐教學工作中。這樣也有利于保證學生學習體驗的一致,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中,學生都能體會到合作學習的好處,感受到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溫暖。教師要注意的是,學生要完成較好的實踐操作,必然建立在其較好的理論學習成果上。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時應該保持住理論學習時的分組,不要在實踐的時候強行調整。
實踐教學中的小組合作面對的是與理論知識學習類似的問題,即都要提前進行計劃。對于實踐教學來說,這項工作應該在理論知識教學的時候就完成,要告訴學生下一步會進行什么樣的實踐,然后指導學生根據理論知識學習成果來規劃實踐過程,對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進行預判,明確要做好實踐記錄。這樣學生就能在實踐的時候較好地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而且能夠保證實踐學習比較順利地完成,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學習中都能有比較好的學習感受,提升學習信心,實現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中職汽修專業的教學工作應該積極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使得學生的發展可以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人才,為學生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蔣偉.試析在中職汽修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理念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0):134-135.
[2]郭帥飛.對中職汽修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實施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08):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