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部和學術界對教育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各門學科在教材、課程標準、教育理念等不同領域都發生了一些變動。為完成新的歷史教學目標,貫徹落實核心素養,一線教師勢必須在教學策略上進行一些創新。其中唯物史觀概念復雜,又較為晦澀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與運用。但是無論是課改前還是現如今,唯物史觀始終是我們學習和鉆研歷史的重要理論,并且統領著余下的四項核心素養。因而如何把唯物史觀揉進高中歷史教學,并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熟練地用唯物史觀中的觀點去分析歷史很值得探索。
關鍵詞:歷史教學;唯物史觀
一、唯物史觀的觀點
“唯物史觀”又被大眾稱為“歷史唯物主義”,在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由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唯物史觀點明了真正的歷史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并指出了人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史學概論》中的介紹和教育部出版的課標解讀中對唯物史觀的要求,可以簡單將唯物史觀的理論概括為以下幾點: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以上兩點也是唯物史觀中較為重要和核心的兩點,除此之外還有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等。這些觀點既是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也是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內容。
二、高中歷史課堂中貫徹唯物史觀的策略
(一)堅定唯物史觀的歷史發展規律
在高中教學中要堅持唯物史觀中“社會形態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發展”的歷史發展觀。無論在課改前還是現階段,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編寫和展現方面始終堅持用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來闡釋人類社會進程和歷史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知道人類社會形態在經歷了生產方式的變革后,社會形態也相應發生了改變。這一觀點在最新高中教材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在《中外歷史綱要(上)》中,也就是教材的中國史部分,就是根據中國的社會形態發展進行編排的。教師可以在講授中點出從石器時代到夏王朝的建立這段時期屬于中國的原始社會,當時以石器運用為主要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而從夏王朝到春秋時期這一時段屬于奴隸社會,界定的原因是青銅器出現,使得生產力水平提高。通過對大時段的概括性梳理,讓學生明白社會形態從低級逐步走向高級,而其中生產力變革是促進著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史的講解過程中則可以進一步補充盡管不是所有的國家都會按照這個序列發展,但是這一規律仍然普遍適用于當今的人類社會。
(二)利用重點知識滲透唯物史觀
如果說上述形象化的講解過于宏觀和籠統,那么教師可以在某一具體課例中就其中的相關問題讓學生結合唯物史觀獨立思考。比如用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制度的變化來講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變化。
三、以唯物史觀指導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
(一)堅定唯物史觀,利于學生確立良好價值導向
受信息時代及外來因素的影響,當今高中生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趨勢,而高中這一時期是學生思維水平、心理發展的重點階段,各種信息都會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和未來的行事準則。面對著《課標》中提出的“立德樹人”這項任務,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向學生弘揚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觀念。唯物史觀作為被我國實踐證明過、可以科學展露人類歷史客觀基礎和規律的一種歷史觀,勢必要作為歷史教學主流方法。因此教師有必要將其作為主力史觀,精選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的整體意識和思維模式來研究和學習歷史,并能從歷史事件與歷史史料中理清不同時期的價值觀,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梳理正確的價值觀念,完善自己的素質。
(二)學習唯物史觀,便于學生剖析歷史本質
高中三年很短,歷史學科除了教會學生基本的歷史知識外,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思考問題的思維能力。即:能夠透過表層現象看到事物本質,認識歷史發展基本的規律,能夠從歷史的印記中去感悟人生的價值所在。唯物史觀不僅囊括了科學的社會歷史認識,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人的地位的重視,并始終以人的發展為線索來看待歷史的進步。因此對唯物史觀的掌握有利于學生理順古今中外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以及本質,從而注重對自身審視和發展,為培養他們持續學習能力打下基礎,也為未來工作和行事提供借鑒。
(三)掌握唯物史觀,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其他史觀
無論是唯物史觀還是其他史觀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一種看法。拿近些年流行的全球史觀來說,全球史觀是從整體上來看待并認識歷史,重視人類的聯系,問題的解決建立在“世界聯系”上,而馬克思同樣將歷史分為了民族性歷史和世界性歷史,在歷史研究上也提出了要從全球的視角來研究。再比如文明史觀則將人類歷史演進與發展與文明演進劃等號,這一看法其實與唯物史觀所秉持歷史規律多少有所相似。但是無論是全球史觀還是文明史觀都是從單一角度來闡釋歷史的,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唯物史觀不但從歷史視角來解釋問題,還從哲學范疇完善了觀點,所以掌握唯物史觀不但能科學的認識歷史還能為其他史觀的學習提供新思路。
綜上得出,現階段我國對唯物史觀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在實踐中也證明了其理論的科學性。但要想讓唯物史觀真正落實到教學中,并對學生產生影響還需要所有教師對其研究與深入,不但從知識層面讓學生理解唯物史觀,在思維上也要能夠用唯物史觀的方式來思考。文中所提到的教學策略較側重對唯物史觀某一方面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能把唯物史觀的觀點割裂開來,要從整體出發,結合學情與課程內容進行講授與解讀。
參考文獻:
[1]劉雨,石鎮平.科學認識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和階級分析方法[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6-19.
[2]章禹.唯物史觀引領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J].教書育人,2019(7):42-43.
作者簡介:
董成玉(1978—),男,回族,籍貫:寧夏。職務/職稱:中學高級教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單位:寧夏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