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希德(1921.3.19—2000.3.4),福建泉州人,固體物理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主要從事半導體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論研究,是中國這兩方面科學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組織者之一。
在復旦大學和廈門大學的校園里,謝希德的塑像都被擺放在顯著位置。這位科學家一生心懷祖國,滿身病痛卻依然為中國科研、教育事業奮斗,是我國半導體物理學的開拓者、我國表面物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破除美國阻撓,轉道回到祖國]
1921年,謝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父親謝玉銘是著名的物理學家。“中國需要科學”,這是父親在謝希德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
謝希德在抗戰流亡中完成了中學學業,考取大學后卻因為身患骨關節結核被迫休學。當時的中國醫學界還不能治愈結核病,這不僅讓謝希德耽誤了四年學業,更讓她從17歲時落下終身殘疾,右腿從此不能彎曲,此后一直行走艱難。后來,她跟著先后在燕京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的父親在國難中流亡漂泊,在病床上讀完了大學課程。1947年,謝希德從廈門大學物理系畢業后赴美留學。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物理學博士之后,謝希德決定回到祖國,然而美國出臺了“凡是在美國攻讀理工科專業的中國學生,不得返回中國大陸”的無理規定。與在英國留學的未婚夫商議后,謝希德決定以舉行婚禮為由,先從美國轉道英國,在英國完婚后,再與愛人一起回到祖國。
于是,1952年,謝希德由美國出發前往英國,在英國舉辦了簡單的婚禮儀式后,搭乘“廣州號”海輪回國。前后輾轉一個多月,謝希德夫婦終于踏上了祖國大地。
[培養我國第一批半導體專業人才]
謝希德回國后到復旦大學任講師,負責物理系和數學系的基礎教學。她用5年時間,開設了固體物理學、量子力學、半導體物理學等6門課程。當時,這些課程在國內都還沒有相應教材,于是謝希德親自編寫講義,每隔一兩周就發放給學生。等到課程教完,一本本兼具系統性、理論性、實用性的教材便誕生了。讓人不得不驚嘆的是,編寫這些全新的基礎課程教材和講義,是本應由一個團隊完成的工作,謝希德當時僅憑一己之力就完成了。
1956年,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門化培訓班在北京大學成立,由北京大學的黃昆先生任主任,謝希德任副主任。接到北上的任務時,謝希德心中異常興奮。可當她準備踏進家門時,一種無名的憂慮又涌上了心頭,因為那時,她的兒子才剛剛出生5個月。她看見丈夫正哄著啼哭的兒子,試探著說:“北京最近要搞個半導體物理聯合專門組。”“放心吧!我會照顧好惟正的。”在丈夫的支持下,謝希德赴京,完成了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這個培訓班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兩年間培養了我國第一批半導體專業人才200多名。由黃昆、謝希德二人合著的《半導體物理學》于1958年出版,這本開山著作直到今天也仍是半導體物理學科的經典專業教材。
之后十年間,謝希德編寫了《固體物理學》教材,一直到1980年代都被國家教委評為優秀教材。1983年春,謝希德被任命為復旦大學校長,成為新中國重點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
[“人走出去,知識帶回來”]
復旦大學恒隆物理樓二樓,謝希德曾經用過的辦公室自她去世后被原封不動地保留著,至今已20來年了。曾經,謝希德常在這里打字,給學生寫推薦信。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走出去,謝希德堅持親自動手為學生向世界各高校寫推薦信。她曾說:“雖然這要占用我不少時間,但對我是一種樂趣。”有人統計,在她當校長的幾年里,平均三天就要寫一封推薦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名學生。對這些學生,她只有一個要求:畢業后要回報祖國。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資劍永遠記得這樣一件事。1994年底,他從德國回來后,想申請基金開啟科研生涯,謝希德爽快地答應為他寫推薦信。不料謝希德的丈夫去世了,資劍便請謝先生不要寫了,自己去找其他老師寫,或自己寫個初稿,先生改改再簽個名。沒想到在追悼會次日,謝希德就把推薦信給了資劍,滿滿幾頁,全是手寫的。
2000年3月4日21時35分,謝希德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華東醫院逝世。先生已遠去,但她的一生,給無數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她的精神,傳遞給人一種不忘初心、矢志報國、拼搏奮斗、不屈不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