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秀
摘? ?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一帶一路”的倡議對我國農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村農業發展的經濟環境逐年得到改善,但在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等方面仍舊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現狀進行研究,發現要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從強化技術水平、合理配置人員、加大資金投入、應用信息化手段以及打造特色農產品5個方面分析如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優化。在此基礎上,提出強化技術水平,拓寬銷售渠道;保證人員配置,提供人才保障;政策資金保障,調整農業結構;加強信息建設,搭建信息服務平臺;發揮行業優勢,打造特色農產品等建議,旨在為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業經濟;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1.10.009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Rur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ZHU Guixiu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rial,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always been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Belt and Road"had been improved year by year,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t was found tha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economy, it wa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mode.This paper analyzed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lt and Road" from five aspects: improv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rationally allocating personnel,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this basi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level and broadening the sales channels; ensuring staffing and providing talent protection; guaranteeing policy funds, adjust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an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giving full play to industry advantages and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se suggestions are aimed a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 Belt and Road;agricultural economy;management mode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于我國和農業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為我國農業方面的貿易及合作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村農業發展的經濟環境近年來逐漸得到發展和改善,但同時也存在著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積極開展國際間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的貿易交流[1]。為促使中國農業成為國際舞臺的焦點,在國際市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推進農村農業經濟朝著更好的方向建設和發展,迫切需要對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由于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在管理學中尚屬起步階段,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針對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前期研究并不多。因此,對農村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實的解決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在對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從強化技術水平、合理配置人員、加大資金投入、應用信息化手段以及打造特色農產品5個方面的對策建議,旨在為我國進行農業農村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優化提供參考。
1 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1978年我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農業經濟產生了巨大變化。從1978—2019年我國農業總產值數據來看,總體趨勢是上升的,且自1990年前后產值增速加快[2]。從2020年數據來看,我國糧食收成較好,農業出口穩步增長。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沿線國家開始不斷加強溝通合作,各國之間的經濟關聯更加明顯。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境外經貿合作區分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信息,“一帶一路”沿線國的農業投資合作項目已達到650多個,越來越多的經濟體產生聯系,也為各個國家構建了一個能夠實現共同進步、互惠互利的經濟共享平臺。據中國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2019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達到4 202億元,其中出口額度達1 829億元,成為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方向[3]。頻繁的貿易往來,為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提供了諸多機會。
2 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業正處于不斷發展過程中,從當前的土地結構、產業布局、人口分布、技術革新等社會和技術情況來看,各級政府也在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受傳統思維和管理模式的制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著不足之處。
2.1 農業生產技術不足
高新技術研發和轉化不足,先進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深入推廣不足。我國在進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受技術手段的限制,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存在一定困難,從而降低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此外,我國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耕種機械化水平不均衡,針對玉米的機械化水平遠低于小麥,南方較多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問題尚未得到良好解決。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中,許多國家農業資源豐富,具有諸多優勢農產品,因此需進一步強化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加快研發培育出更多新型良種農產品,加以機械化大生產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2.2 農業從業人員配置不合理
近年來,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農業經濟進步,都面臨著農業勞動力弱質化問題。一些農業從業人員沒有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和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難以把握住機會實現農業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留住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推廣新興技術、打通農產品國內外流通就成為了推動農村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2.3 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結構不完善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農業發展不均衡,部分困難地區的財政資金緊張,對農業的投入不夠。此外,我國農產品出口加工規模雖比較大,但不夠強。總體來看,在農產品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區域內農業結構進行調整。
2.4 信息化手段未充分應用
近年來,各種新興技術開始以強有力的姿態改變著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格局,促使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管理效率的提高、管理質量的優化。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對于信息化手段的應用較少,信息資源利用率低,難以充分應用“一帶一路”帶來的優勢、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建設。
2.5 特色農產品打造力度不足
我國雖然不斷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在2017年還曾經推出過《農產品品牌建設》規劃,積極鼓勵地方區域能夠從自身區域建設情況出發,突出重點優勢農產品[4]。但是,我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不多。隨著國際化貿易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國農產品想要真正走出國門,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必須要加強對品牌的建設。
3 “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如何實現創新
3.1 強化技術水平,拓寬銷售渠道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當不斷強化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通過技術的發展和推廣,實現農產品的優質保存,獲得更高的生產率,促使農業生產鏈條不斷豐富,展開多元合作,促進我國農業市場快速發展。同時,還要開展與沿線國家的農業技術合作,積極應用各種新興技術推進我國農產品自身價值的提升。農業國際技術合作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亮點,更是提升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話語權”、運用外部技術實現本國農業振興的重要途徑[5]。具體來講,想要進一步促使農業生產技術得到優化,降低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需要不斷加大技術研究。
一是農業從業人員要積極探索實現農產品高產高效的種植方法,促進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提升當地農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中的競爭性成本優勢。二是要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減少勞動力投入。三是通過構建當地農產品銷售網絡體系,將各種農產品上架到銷售平臺,拓寬農業經濟發展空間,使農產品擁有更加多元化的銷售渠道[6]。
3.2 保證人員配置,提供人才保障
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情況下,應當加強農業工作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及能力培養,確保農業從業人員的合理配置。
一是采用多種方式,廣泛吸引人才投入到農業農村建設中[7]。具體包括:(1)強化農村農業基層建設,加快城鄉規劃一體化發展的步伐,優化農村生態空間布局,全方位提高農業治理水平,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根據區域發展情況制定針對性建設方案,形成競爭性發展優勢。(2)加強人才扶持力度,通過外部引入方式,用豐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投身于當地農業建設中。(3)推進“一帶一路”合作辦學計劃,建立農業高校大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與觀念,了解一帶一路目標國家的文化、經濟和法律,精通一門外語和一門專業、拉近目標國家的空間距離[8]。培養一批具有“一帶一路”管理模式理念的農業專業學生,加入到農業經濟建設中,壯大農業經濟管理隊伍。
二是激發農民群體的求知欲,提高農業工作執行力。通過定期展開專業技能培訓的方式,讓農民群體充分認識到“一帶一路”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加強農民群體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學習。一方面,要注重素質文化教育,激發農民學習的積極性,對農業經濟相關知識領域展開自主學習。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引領農民認識和了解農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學習運用各種新興技術加強對農業經濟的應用和建設。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將農業經濟理念貫穿于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心中。
3.3 政策資金保障,調整農業結構
為了更好地應對“一帶一路”,適應農業農村的經濟建設,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合理調整農業結構,為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加強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投入力度,通過強有力的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各界加入到農業發展中,適當提高“三農”資金,將外部資本和內部資本相結合,促使農業生產朝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各級地方政府應適當給與惠民政策和優惠補助,鼓勵年輕人將關注重點轉向農業領域,鼓勵地方企業投資農業建設[9]。例如,近年來我國一直鼓勵新疆地區棉花種植,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農業部還通過種子工程等項目加大對新疆棉花的扶持力度,促使新疆棉花實現穩定發展,形成競爭性發展優勢。
二是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在保證人們基本飲食需求的基礎上,保證生態環境健康,根據區域實際發展情況,結合農業市場實際發展需求,進一步調整農產品結構布局,促使農產品質量得到顯著優勢。“一帶一路”周邊發展中國家和我國農產品結構差異不大,其對單一農產品需求量較小,可通過分析對方農產品需求,豐富農產品種類,滿足其國內市場不同消費群體多元化需求,也可緩解貿易壁壘[10]。
3.4 加強信息建設,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想要切實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技術為支撐、促使現代農業經濟能夠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實現進步,需要不斷加大信息化培訓力度、打造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礎設施。
一是加強對農戶的信息化培訓力度,促使農戶采用信息化手段,讓自家的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能夠占有一席之地,幫助農民群體提高經濟收益。
二是運用技術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將各種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能夠確保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時,不斷強化平臺管理人員平臺操作能力,實現數據信息的資源共享,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礎設施,為農村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奠定基礎。有關部門應當不斷加強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各項工作能夠有序展開,并根據當地農業實際情況,予以必要的資金保證。對于經濟發展困難的地區,提供相應的信息化技術支持,實現對農村農業經濟的全程監控,促使各項資金高效使用。例如,陜西省平利縣推出“云端農場”,將互聯網技術和農產品銷售相結合,讓農村地區能夠充分感受到信息化手段的力量,實現鄉村振興。
3.5 發揮行業優勢,打造特色農產品
“一帶一路”背景下想要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應從當地優勢農產品出發,發揮行業優勢,打造自有農產品品牌。通過打造特色農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促使企業實現長久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能夠得到平穩進步。
一是進行資源合并,將分散的小農戶集中納入到大規模的經營生產活動中,實現農產品的規范化生產。二是加強政府各主體單位之間的聯系,拓寬交易渠道,并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嚴格管控質量安全,按照農產品的生產規范,在生產、管理、流通運輸以及加工銷售等多個環節進行綜合管控。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就是一個典型范例。巴彥淖爾地處河套平原之上,氣候適宜,擁有豐富的農畜業資源。在此基礎上,當地政府竭力打造巴彥淖爾河套特色農畜產品,打造獨有的品牌河套。為了更好地推動巴彥淖爾市農畜產品的開發,巴彥淖爾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構建倉儲中心、農畜產品展示中心和分撥中心,推動農產品走出去,不斷拓寬國際影響力。2018年巴彥淖爾市推出了統一品牌“天賦河套”,2019年推出有關“天賦河套”品牌建設管理方案,為打造特色農產品,形成品牌力量構建制度保障。
三是在品牌打造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地方發展優勢,逐步提高不同類別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實現專業化種植。例如,玉米在新疆、陜西等省份開展專業化種植具有顯著優勢,新疆豆類、棉花類效率高,在新疆地區就應當不斷推進這些農產品的種植。
4 結 論
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的過程中,我國農產品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但也需要解決好各方面的問題,采取多種措施優化結構,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我國原有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基礎不雄厚,結構也需要優化[11]。因此,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想要實現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12],應當強化農業技術水平、合理配置人員、加大政策資金投入、展開信息建設、構建特色品牌,從而推動地區農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高整體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加深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提高全球范圍內的農產品貿易出口占有率。
參考文獻:
[1] 姚輝斌, 彭新宇.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制度環境對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21(4): 17-29.
[2] 趙偉, 蔡冬梅, 劉霞. 新農村建設環境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分析[J]. 營銷界, 2021(8): 137-138.
[3] 李文斌.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提升對策[J]. 肉類研究, 2021, 35(3): 70.
[4] 尹嘉敏, 李旭紅, 趙斌. 探析區域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路徑——以天賦河套品牌為例[J]. 中國集體經濟, 2020(34): 47-49.
[5] 張建華. “一帶一路”國際農業技術合作模式、問題與對策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 2019, 37(6): 166-170.
[6] 崔連標, 翁世梅, 宋馬林. 貿易沖突、“一帶一路”與中國農產品進口多元化策略研究[J]. 科學決策, 2021(1): 31-53.
[7] 徐夢潔, 史敏琦.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進展[J]. 天津農業科學, 2019, 25(1): 58-64.
[8] 劉春曉.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農業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 教育現代化, 2019, 6(35): 9-11, 14.
[9] 賈小虎, 張穎, 鄧蒙芝.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經濟學教學思考[J]. 天津農業科學, 2021, 27(1): 57-59.
[10] 楊洋. 淺談“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J]. 南方農機, 2021, 52(10): 47-48.
[11] 高曉偉.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外貿現狀問題及對策[J]. 商展經濟, 2021(7): 23-25.
[12] 歐璇. “一帶一路”背景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 2020(10):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