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作者:許運福,1988年11月,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就職于山東深科空間規劃勘查設計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
摘? ? 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思路逐漸顯現出來,智慧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主要是指利用互聯網或大數據等新興的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將整個社會的國土空間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整合。在完善智慧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思路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兼顧當前新興的信息技術,還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工作生活情況以及社會空間治理對人們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這樣才可以保證智慧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思路能夠符合當前信息化時代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規劃;治理
一、引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對信息化需求越來越高,“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利用大數據平臺,分析風險因素,提高感知、預測、防范能力。”國家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也明確指出:要“創新資源管理和利用方式。開展國家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整合自然生態空間數據,優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空間格局和供應時序。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系,逐步實現全程、全覆蓋動態監管,提高用途管制能力。”建立自然資源“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是當前實現國土空間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重要手段。
二、新時期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的含義
國土資源是為土地資源進行很好的規劃,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以新時期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核心,堅持發展新的領域、以人為本,一切以實際出發,切實的做好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主要是指自然資源部門對國土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與管理,確保合理使用的基礎上也要做好保護措施。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對于國土資源規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步伐進行合理的規劃。伴隨著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體系的不斷創新,相關部門和管理機構也都逐漸完善,在自然資源部門的帶領下,國土空間信息化建設工作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合理的優化,避免出現嚴重浪費資源的現象。
三、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簡介
自我國將空間規劃改革納入《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以及國家自然資源部成立,國土空間開發利用和管理方面都要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進行適應性調整,即意味著國土空間規劃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為此,利用大數據和新技術,推進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構建國土空間數字化生態,逐步形成數據精準化、業務協同化、監管全程化、預警實時化、決策科學化、服務一體化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
智慧國土空間規劃在方法上應充分符合“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和自適應”的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特點。在新技術、新數據和新方法的驅動下,提出了以“可感知——數據驅動”為基礎,以“能學習——深度學習”為支撐,以“善治理——協同規劃”為導向,以“自適應——情景模擬”為目標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方法體系。
四、國土空間治理的目標愿景
(一)保障人類生存安全
通過國土空間治理,要保障糧食生產數量的安全,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生產的質量安全,嚴控土壤污染由點源向面源擴散,確保糧食品質不危及人類健康。
(二)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自然資源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能損害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權力。國土空間治理要實現可再生資源消費與供給的動態平衡,不可再生資源的減量化、再循環利用,以及不可再生資源被替代[1]。
五、新時期背景下的國土空間建設要求
(一)提高土地的使用率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很多浪費土地資源的現象,導致土地的使用率下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新時期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充分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具體要求,使每個國土資源都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考慮利用率時也要注意發展戰略需求,例如,對于成鄉一體化的規劃先需要充分地進行了解,再結合發展趨勢進行合理規劃,由此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率,促進國土空間的優化規劃發展。
(二)因地制宜
新時期國土空間建設要因地制宜,通過提前對各個地區的情況進行了解,在結合實際情況和區域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規劃,能夠有效地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國土空間規劃工作上,相關部門并沒有提前了解土地資源的基本情況,在規劃時也沒有進行有效的處理,這就會造成國土資源浪費的現象。那么在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中一定要實現對土地資源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后,結合因地制宜的要求進行探討土地資源的應用目的和價值,進而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三)依據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可持續發展是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定的戰略部署。在進行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時,要做好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的工作,避免出現嚴重的資源浪費現象。遵循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國土空間規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需要不斷的進行完善和優化,把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全面,盡可能地把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的現象降低到最小。只有把前期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想好應對的措施,才能夠有效地提升規劃設計的工作效率,還能減少后續出現差錯的幾率[2]。
六、國土空間治理信息化的主要思路
(一)以現代信息技術驅動國土空間治理信息化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為國土空間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創新驅動引擎,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向推進。
1. 國土空間全域數字化
在傳統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技術和手段,建立國土空間大數據體系,實現國土空間全域數字化成果覆蓋,在范圍上應覆蓋自然資源本底各要素(土地、礦產、水、森林、草原、海洋、濕地等)、覆蓋國土空間規劃各要素、覆蓋人類空間利用各要素,形成國土空間全域的數字化表達和信息化底板。
2. 國土空間治理工作網絡化
充分依托“國土云”“國家電子政務云”等基礎網絡,構建覆蓋全國的國土空間治理網絡。橫向上與平級部門互聯互通,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在自然資源垂直領域,實現信息匯交和空間用途管制。在工作過程中圍繞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全過程應用,實現可持續優化的閉環管理。
3. 國土空間規劃監管智能化
傳統國土資源數據庫主要支撐國土空間現狀感知,在此基礎上可通過信息化建模與表達,建立國土空間規劃指標庫和模型庫,支撐開發利用監測預警和治理決策分析評價。最終可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建立業務推理庫,實現模擬推演和政策引導。
(二)引進先進的技術手段
國土空間資源規劃應該結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腳步,進行技術的創新發展。只有通過創新的科技手段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水平,減少規劃工作當中出現的問題和因素。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需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例如,可以通過互聯網對規劃的信息進行整理,方便查找與了解相關問題。還可以通過自動化的監控技術,對國土資源規劃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能夠及時地發現規劃工作當中出現的問題,并且盡早的得到有效的解決,還可以針對一些不利的因素進行合理的優化。首先,要結合人工智能與國土規劃工作,才能有效地對國土資源規劃工作進行全面分析,更加有利于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盡量減少出現的失誤。其次,先進科技手段的引進,可以減輕規劃人員的工作壓力,有利于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發展。
(三)基于以往國土信息化成果,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
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需要新的信息化技術保障,以防避免重復開發,出現信息孤島問題。已有的工作基礎主要包括天地圖、數字國土工程、金土工程、基本建成的全國國土資源“一張圖”和部分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新的國土空間規劃將基于以往的國土信息化成果,完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同步完成縣級以上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逐步形成全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遠期進一步打造國土空間規劃動態監測評估預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為國土空間規劃審批、監測、評估、預警做好信息化技術保障工作[3]。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合理開發土地資源,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必須保證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對此,應選擇適宜的信息化技術,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土地空間建設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提升土地空間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張一品.土地測繪技術的信息化與土地開發管理探討[J].建筑技術開發, 2016,43(8):122-123.
[2]康來昌,邢猛.信息化測繪技術在土地規劃中的應用[J].科學與信息化, 2017,4(12):119-120.
[3]王榮.土地測繪技術的信息化與土地開發管理之間的關系和應用[J].科技展望, 2016,26(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