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莉 李小琴



【摘要】目的:探究在乳腺癌患者術后采用延續護理對就醫體驗和生活質量的價值。方法:甄選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乳腺癌術后患者70例,根據門診就診的單雙號,隨機進行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為35例。常規組采用基礎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后,采用延續護理。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以及生活質量進行對比。結果: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理和社會適應情況方面,實驗組低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臨床中,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延續護理,進行干預,提升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延續護理;乳腺癌;就醫體驗;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A 【DOI】
前言
在臨床中,乳腺癌上皮細胞多種致癌因子,導致其發生增殖失控的現象。當患者屬于疾病早期時,對其檢查后發現,患者乳房有腫塊、乳頭溢液,以及腋窩出現淋巴結腫大情況,當患者處于晚期時,其體內的癌細胞會發生轉移情況,導致患者出現病變反應,從而對患者生命造成危險[1]。在女性中,乳腺癌為女性癌癥患病率首位,男性乳腺癌患者較少。本研究在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延續護理探究其效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甄選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手術治療的患者70例,根據門診就診的單雙號,隨機進行分組,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為35例。實驗組,年齡為24~62歲,平均年齡為(43.0±6.3)歲。常規組,年齡為22~65歲,平均年齡為(43.5±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年齡≥18周歲;(2)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3)患者經由本院乳腺癌手術治療;(4)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5)患者無其他功能障礙。
剔除標準:(1)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2)患者有其他合并綜合征;(3)患者有精神方面障礙。(4)患者腫瘤細胞發生轉移和擴散情況。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告知疾病的注意事項,以及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和復診。
實驗組: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1)建立延續性護理小組,選取具有3年以上護理經驗人員進入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培訓合格后進入科室。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情況,組長選派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指導的方式,從而提升患者自護能力,護理人員從旁協助、指導。(2)當對患者進行教育時,護理人員應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從而降低患者由于知識晦澀難懂,降低聽課的興趣,影響宣教效果。當完成宣教后,發放關于疾病知識的宣傳冊。(3)護理人員對乳腺癌患者實行輸液港操作流程防護知識進行告知,以及防止導管發生脫落,以及導管維護時注意事項,患者出院后與我們科室保持聯系,由科內人員進行恢復情況的追蹤,保證患者康復訓練等工作的順利開展。(4)在患者出院前,應由護理人員一對一進行介紹關于檢測乳房腫塊發生,以及腋窩淋巴結自我檢查發生,及時告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及發生不良反應后,應采取的應急措施,并對患者的康復情況實施康復效果的評估,進而對康復計劃進行調整。請恢復較好的患者,分享其日常護理措施和護理心理,從而對其他患者恢復提供信心,降低患者焦慮情緒。(5)護理人員應在患者出院1個月、6個月、1年,對患者進行電話或者微信隨訪,詢問患者身體恢復,以及用藥相關情況,耐心對患者不良生活習慣指導,并對患者其他護理措施進行鼓勵,保證患者繼續實施,并根據患者現階段康復情況,對其講解此階段疾病的特點,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詳細耐心講解,保證建議和具體措施對患者提供幫助。(6)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上門隨訪,從而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降低負面情緒影響患者的恢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指標進行記錄包含患者焦慮、抑郁、恐怖、軀體化、人際關系,評分在0-30分,分數越高患者適應能力越低。
采用生活質量評分對患者生活質量情況記錄,包含社會、生理、情感,以及關注和功能方面,患者評分越高生活質量改善越好。
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和記錄,包括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在60分以上,不滿意的評分在60分以下。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總病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5.0為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說明數據比較存在差異性。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心理和社會適應情況
護理前,兩組數值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低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
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乳腺癌成為療效較佳的實體腫瘤之一。相關國際機構調查發現,乳腺癌在全球女性中的發病率為24.4%,其中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為52.9%。我國的乳腺癌患者發病率逐年上升增加,多在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的城市,我國乳腺癌多在20歲以上逐漸上升,當患者達到45~50歲時達到高峰。乳腺癌患者的基本病因指的是,在患者乳腺中含有多種靶器官,當其中雌酮及雌二醇與乳腺癌的發病率存在較大的關聯性,當患者月經初潮年齡較早,其絕經年齡較晚時,以及當患者初次生育年齡較晚,哺乳時間較短,營養過剩,生活不規律等因素,增加患有乳腺癌的幾率[2]。當患者家族中,尤其在一級親屬中有患乳腺癌史患者,其家族成員患乳腺癌病癥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乳腺癌組織分為4個類型,(1)非浸潤癌,主要指的是在乳腺癌早期階段,當癌瘤僅僅出現在患者乳腺導管和患者腺泡內。(2)早期浸潤性癌:具體有兩種情況,一種屬于小葉癌,另一種為導管癌。(3)浸潤性癌,當患者發生乳頭狀癌、小管癌、腺樣囊性癌和大漢腺樣癌等。(4)浸潤性非特殊性癌:如硬癌和髓樣癌等癌癥。延續護理最早由美國學者提出,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升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恢復,在各個科室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癌術后病程遷延,治療并發癥較多,不但給患者造成巨大痛苦,患者生活質量也大幅降低。我們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礎上采取延續護理干預措施,效果較為明顯。通過評估以及深入和患者進行溝通,有效的改善了患者負面情緒,針對患者心理問題要做好心理輔導,提高治療信心[3]。通過加強隨訪了解上肢功能,心理狀況,滿意程度。在臨床中對乳腺癌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包含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以及乳房全切,或者為保乳手術,當在患者手術后,通常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疾病進行預防,從而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但患者在出院后對乳腺癌護理不重視,認為已經在臨床治療中恢復,從而降低疾病的敏感性,與由于常規的術后護理指基礎護理措施干預,并且護理措施較為簡單,從而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產生較小的影響[4]。延續性護理具體通過對患者出院后,采用出院隨訪、疾病知識告知,以及及時根據患者情況,調節患者的恢復計劃,鼓勵患者,告知其臨床護理的經驗,提升其對自身護理措施嚴格要求,促進病癥的恢復。延續性護理依據患者的家庭和教育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護理措施進行細致的講解,并依據患者病情特點,對相關知識進行總結,通過正確信念引導患者,改正態度,從而轉化成行動力,其為層層遞進的關系,從而對患者行為進行改變,接受乳腺癌相關知識,提升患者的了解程度,降低患者再次發病發生率,重點對疾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進行深入的交流,告知患者了解相關護理措施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自愿改變生活習慣,從而做對疾病有益的事情[5]。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心理和社會適應情況方面,實驗組低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實驗組高于常規組,數據有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乳腺癌術后患者采用延續護理,進行干預,提升心理社會適應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護患關系,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索婷.網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對乳腺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飲食保健,2018,5(19):195.
[2]趙曉明.延續性護理對提高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觀察[J].健康之友,2020,(4):153-154.
[3]葉汪沁,王建寧.延續性護理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化療應用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18):2829-2830.
[4]張丹丹.延續性護理干預對乳腺癌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9):188-189.
[5]呂時花.延續性護理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遵醫行為、健康知識掌握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22):2104-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