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 要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以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種植水稻為例,分析了當前水稻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控“四重四輕”的現狀,提出了適合當地實際的綠色防控理念,主要包括選擇優質品種、人工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和綠色養殖措施4個方面,進而介紹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的一些推廣措施。
關鍵詞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07
病蟲害在水稻生長的各個時期均會出現,給農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同時阻礙農業經濟的持續增長。為保障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保障人們的生命健康,國家提出了綠色防控理念,針對水稻整個生長周期的病蟲害情況,采取積極有效的綠色防控措施。
1 水稻病蟲害防控現狀
水稻整個生育期會發生一系列病蟲害,特別是近年來,病蟲害的類型越來越多,為害也越來越嚴重。病蟲害的出現會導致水稻產量降低,質量下降,最終影響糧食的供應,糧食安全的風險也會增加。水稻病蟲害防控工作是水稻栽培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但當前防治水稻病蟲害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可歸納為“四重四輕”。
1.1 重蟲害防治、輕病害防治
大多數害蟲個體較大,對水稻植株的為害較直觀,如稻縱卷葉螟為害可造成白葉、螟蟲為害可造成枯心,農戶比較重視,防治也及時。而病害肉眼無法看到,有潛伏期,只有等發作時農戶才會發現,進行防治時已為時過晚,防治效果甚微。
1.2 重后期防治、輕前期防治
由于水稻秧苗期個體小,病蟲害不易被發現,農戶對前期防治的意識和行動相對不夠重視,農戶認為即便水稻前期受到病蟲為害,也可以通過增加肥力、促進多生分蘗的方式來彌補。無數的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水稻前期病蟲害會對水稻產量產生嚴重的影響。
1.3 重藥劑防治、輕綜合防治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戶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形成綜合防控理念,發現病蟲害后,只簡單地使用農藥,長此以往,病蟲害產生了抗藥性,農藥防控效果大大降低。農戶沒有將農村豐富的綜合防控措施應用起來,如有機肥的施用、發展稻田養殖業(如稻田養鴨、養魚等)等。
1.4 重藥物量、輕用水量
一般情況下,當水稻出現病蟲害情況后,農戶都會選擇用噴灑農藥的方式來控制病蟲害,但為了見效快,不少農民會加大農藥使用量。在配制農藥時,人為增藥物勾兌比例,短期內的防治效果可能較好,但很難保證水稻收獲時的質量,而且也會大大增加蟲害的防治成本。
2 水稻綠色防控技術
綠色防控指在“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的基礎上,根據我國的“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結合當前植物保護工作的現實需要而采用的一些技術手段和措施。利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及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的技術手段和措施,以達到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確保農作物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及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目的。我國水稻病蟲害種類較多,其病害主要包括白葉枯、稻曲病和稻瘟病等,蟲害主要包括稻螟蟲、稻蟲蟬及稻飛虱等。水稻各個生長時期的病蟲害存在一定差異,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根據病蟲害特點、類型及種植環境進行防治,在不影響水稻品質的前提下,使用各種防控措施進行干預。
3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
當前,各地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較多,結合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的特點,特提出如下一些切實可行的綠色防控策略。
3.1 選擇優質品種
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優質水稻品種也在不斷豐富,其不僅具有較強的抗病蟲害能力,還可有效提升水稻產量,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種植優質水稻,要結合種植區域的實際情況、地質條件及氣候變化等情況擇優選擇,同時也要注意選擇病蟲害抵抗能力強的優良作物進行種植。
3.2 人工防治措施
在水稻田中,對田螺、福壽螺等生物為害較重的地區,可采用人工方式控制螺類在稻田內繁殖與生長。在澆灌稻田時,可以在進水口處加過濾裝置,將螺類或其他水中有害生物過濾掉,進而減少病蟲害,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保障[1]。一些光源性害蟲會對水稻生長造成影響,所以農民可以在農田中設置殺蟲燈,吸引所有光源性害蟲,并將其殺死。如果采用農用太陽能殺蟲燈,要根據不同廠家、品牌及當地害蟲的發生為害狀況,安裝高度以1.50~2.00 m為宜,一般建議每0.67~1.00 hm2農田安裝一臺效果好。同時,要注意結合害蟲數量變化情況不斷進行科學調整,以確保能夠徹底清除光源性害蟲。人工防治病蟲害措施應用較為廣泛,可根據地域特點調整防治方案,靈活性較強,且病蟲害防治效率極高。
3.3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利用引入蟲害天敵的方式,將蟲害徹底消除,這樣不僅可以保證預防效果,還可以保護環境。赤眼蜂主要的宿主為棉鈴蟲及螟類等,其可寄生于存活的蟲類體內,通過利用赤眼蜂產品可有效控制水稻縱卷葉螟等蟲害的發生。其投放數量需要根據不同廠家產品說明書,按照水稻種植面積進行計算,第一代蟲卵一般以15萬頭/hm2的標準進行投放。與此同時,稻田中也存在很多蝗蟲,可以向稻田投放青蛙、螳螂等益蟲,進而減少害蟲數量,為水稻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此外,對于一些菌類病害,可以向稻池內投入生物藥劑進行控制,若水稻出現稻瘟病,可對其噴施枯草芽孢桿菌進行預防與控制。在稻瘟病發展初期,每隔7~8 d噴施一次生物藥劑,噴施部位以水稻稻葉為主。如果水稻為抽穗階段,需要對其病斑部位噴施生物藥劑,進而確保水稻健康生長[2]。
3.4 綠色養殖措施
稻鴨共作可顯著減少田間害蟲數量。在種植水稻的7~9 d后,可在稻田內投放一定數量的鴨子,稻鴨不僅會減少病蟲害數量,還會降低稻田雜草密度,進而達到綠色防治效果。也可在水稻田中飼養螃蟹,螃蟹可以與水稻周圍環境形成一個生物鏈,螃蟹可捕食稻田中的害蟲,其排出的糞便也會為水稻提供些許養分,促進水稻健康生長。許多害蟲也會食用螃蟹糞便,并以其為生。為防止這一現象發生,將螃蟹投放到水稻田之前,需要向稻田內撒施生石灰,使用標準為每667 m2投放70 kg。同時,還需要注意預防螃蟹的各種疾病,每月進行一次疾病防治,在稻水中放入脫水牛糞,進而提升稻田水質,為水稻及螃蟹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4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的推廣措施
4.1 加強綠色防控策略宣傳力度
目前,在實際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很多農民受傳統病蟲害防治觀念的影響,認為使用農藥防治病蟲害效果最為顯著,對綠色防治措施及防治理念缺乏認可與理解,導致沒有達到全面預防及防治的效果。同時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僅會對水稻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為害。基于此,國家為更好地保護環境,提升水稻產量,提出綠色防治理念,且在大范圍內對其防治效果及防治措施進行宣傳,并在農村開展綠色防治理念宣傳活動,向農民講解綠色防治相關措施及其應用優勢[3]。同時,在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可利用網絡途徑,拓寬宣傳范圍,提高綠色防治措施的影響力。
4.2 開展綠色防控措施培訓工作
想要深入落實病蟲害綠色防治工作,就需要深入開展綠色防治培訓,讓農民正確認識到綠色防治的重要性。開展培訓工作可以從以下2點內容進行。1)開展專業知識講座,深入基層,基層防疫部門可以邀請病蟲害綠色防治專家前來講座,向農民詳細講解病蟲害防治過程及相關措施,讓農民理解綠色防治理念。同時,專家可以深入現場向農民講解,進而加強農民對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的理解,從而提升農民病蟲害綠色防治能力[4]。2)開設病蟲害綠色防治培訓班,向農民免費提供培訓,將課程信息通過通信設備或其他方式傳達至農民,并在培訓班中設置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的相關獎勵,進而提升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的更好推廣。
4.3 制定獎勵機制
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是當今社會最為有效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手段,所以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為提高農民對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的參與度,提高其積極性,相關部門應制定一些獎勵措施,在宣傳與獎勵的雙重作用下,加大綠色防控的普及[5]。在構建獎勵機制時,需要將研究成果放在農民面前,讓農民感受到先進農業技術的便捷與優勢。提高農戶病蟲害綠色防治措施的應用能力,提升水稻總產量,推動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5 結語
落實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不僅需要加強宣傳與推廣工作,還要開展相關培訓工作,促使農民進一步掌握病蟲害防控技術,進而提升自身種植能力。通過引進蟲害天敵、生物藥劑防治等措施,得到顯著的預防效果,廣泛應用并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影.水稻種植過程中加強病蟲害防治的策略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1(14):71.
[2] 徐春秀.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治策略及推廣實踐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7):79-80.
[3] 陳修林.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策略[J].農家致富顧問,2020(14):112.
[4] 潘斌清,陳敏煬.思南縣水稻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技服務,2020,37(11):95-96.
[5] 孫立軍.河北秦皇島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5):33-3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