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綠昌 蔣菲
摘 要 通過介紹黑皮冬瓜的生物學特性及生長環境,詳細闡述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黑皮冬瓜的病蟲害發生特點,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并剖析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病蟲害流行的因素,旨在為黔東南州黑皮冬瓜持續穩定生產提供一定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支持,為黑皮冬瓜的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提供幫助。
關鍵詞 黑皮冬瓜;病害;蟲害;防治措施;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中圖分類號:S43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18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氣候屬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熱同季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年均氣溫14~18 ℃,年日照時數達1 068~1 296 h,無霜期270~330 d,降水量1 000~1 500 mm,相對濕度78%~84%。黔東南州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蔬菜產業的發展,2020年全州蔬菜累計種植面積131 100 hm2(不含辣椒),產量301.89萬噸,產值86.46億元;黔東南州主要種植冬瓜、豇豆、芥菜、蘿卜、魔芋和黃花菜等蔬菜。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產業主要分布在丹寨縣、從江縣及錦屏縣,種植面積達400 hm2,2020年實現年產量4萬多噸,年產值4 000多萬元,帶動50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冬瓜種植產業已成為當地一項富農產業。隨著黔東南州冬瓜產業的不斷擴大,由于經驗欠缺、管理不當及栽培技術不足,黑皮冬瓜種植出現了病蟲害種類增加、為害加重等情況,影響了冬瓜的正常生長發育,降低了冬瓜的品質和產量。為有效防止黑皮冬瓜病蟲害的發生,確保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產業安全生產,提高黑皮冬瓜的產量產值,針對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種植的病蟲害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并提出相應防治措施。
1 概述
冬瓜又稱白瓜,始載于《神農本草經》,《齊民要術》中詳細記述了冬瓜的栽培及醬漬技術。冬瓜發源于我國及東印度,在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地區分布廣泛,我國各地均有栽培。黑皮冬瓜是葫蘆科冬瓜屬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具有產量高、瓜大和營養豐富等特點,除作蔬菜外,也可浸漬為各種糖果,其果皮和種子具有利尿、清熱、化痰和消腫等功效[1];富含多種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種中微量元素,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一種很好的經濟作物[2]。我國南方地區多種植黑皮冬瓜,品種為中晚熟品種,嫩瓜為青綠色,成熟瓜呈現黑色,外形似炮彈,具有高產穩產、耐貯藏、經濟效益好等優點,近年來得到大規模推廣種植[3]。
1.1 生物學特性
黑皮冬瓜根為白色,根系十分旺盛,深度可達0.5~1.0 m,輻射寬度可達到1.5~2.0 m,吸收營養的能力較強,不定根豐富;莖粗節短,為蔓性,中空,長達數米,其上有粗硬刺毛,莖節葉腋間有側蔓和卷須,卷須除作攀緣之用外,還著生不定根吸收養分和水分;葉型較大,呈深綠色,為圓形或為掌狀形,表面粗糙有茸毛;多數花為單性花,極少數為兩性花,先生雄花,后生雌花。雄花萼片5個,綠色戟形,花瓣5片,黃色橢圓形,雄蕊3枚,呈三角形排列在中心位置,花藥頂生,極度彎曲開裂;雌花子房下位,花形因品種而異,密被茸毛,花柄較雄花柄短而粗,花柱短,柱頭瓣狀三裂,呈淺黃色;果實圓柱形,有硬毛和白霜,長70~80 cm,橫徑約20~27 cm,皮色墨綠,肉白色,肉質致密,單果重15~25 kg,667 m2產量6 000~7 500 kg;成熟瓜皮附有蠟粉,果肉厚而純白,疏松多汁,味淡,果瓤部空洞多;瓜瓤上附生種子,為白色或為淡黃色,扁平,種皮光滑或有突起邊緣,千粒質量50~100 g[4]。
1.2 生長環境
黑皮冬瓜喜溫暖環境,生長適應性較強,不耐寒。生育期適溫25~30 ℃,發芽適溫30 ℃,溫度低于15 ℃難以發芽,低溫導致不良生長,充足的光照使黑皮冬瓜果實生長快、品質佳,遇長期陰雨低溫則會大量落花落果及爛果,植株也易發病[5]。黑皮冬瓜宜種植于多種土壤,連作障礙較強,屬忌連作蔬菜,葉面積較大,蒸騰作用強,生長期需充足的水肥供應,不耐濕,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授粉、著果及果實發育。在低洼地及通透性較差的土壤中栽培時,根系生長緩慢,不利于其生長發育,應選擇地勢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栽培。黑皮冬瓜生育期長,對肥力需求量大,生育期中以施氮肥為主、配合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逆能力,增加單果質量[6]。
2 病害的發生及其防治
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發生的病害種類多,為害大,主要有枯萎病、霜霉病、角斑病、疫病、炭疽病、病毒病和白粉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如下。
2.1 枯萎病
枯萎病是黑皮冬瓜生育期為害較重的病害之一。枯萎病屬真菌性病害,生長期均能發病,掛果后發病加重,發病株葉片從下到上漸萎蔫,呈黃綠色,前期葉片可恢復正常,隨后萎蔫葉片持續增多并遍及全株,導致病株枯死;病株主蔓基部縱裂,橫切病莖見維管束變褐色;濕度大時發病部位表面長有白色或粉紅色霉狀物,并溢出琥珀色膠質物。防治措施:栽培高抗品種,控制田間水肥管理,施足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發病較輕時,以24.9%藍劍水劑600倍液,或50%金消康可溶性粉劑1 000倍液與50%促根劑可濕性粉劑1 000倍混合液灌根,每株用藥0.25~0.50 L,每隔10 d噴施1次,連續用藥2~3次[7]。
2.2 霜霉病
霜霉病主要為害黑皮冬瓜葉片,屬于真菌性病害,發病時病斑由淡綠色逐漸轉為黃色,因葉脈阻斷病斑擴散而呈棱角狀,空氣濕度過大,發病葉片背面有霉層。防治措施:多施腐熟的有機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加強肥水管理,清理病殘株,控制病原擴散;預防時,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隔10 d噴灑2~3次;發病后,用72.2%霜霉威水劑1 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有效防治[7]。
2.3 角斑病
角斑病主要為害黑皮冬瓜的葉片、葉柄及果實,發病較重時還會侵染莖,屬細菌性病害。葉片被病菌侵染初期呈鮮綠色水浸狀斑,隨后變為淡褐色,因葉脈阻擋,病斑呈現不規則形狀,空氣濕度較大時,染病葉背流出乳白色渾濁菌膿,嚴重時病部穿孔。果實后期腐爛,有臭味。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高壟種植,合理輪作倒茬,保持田間干燥。初始發病時,用90%鏈土霉素可溶性水劑3 000倍液,或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 000倍液噴灑,每隔8~10 d連續噴3~4次可有效阻斷病害[7]。
2.4 疫病
疫病在黑皮冬瓜生育期均可發病,葉片、節莖及果實均能染病,屬真菌性病害。發病時,葉片由水漬狀圓形病斑擴散為灰綠色大斑,最后呈灰白色干燥病斑;節莖間發病表現為水浸漬萎縮,病區上方萎蔫至枯死;果實發病時為水漬狀凹陷圓形病斑,隨后病斑皺縮,濕度過大病斑呈霜狀白霉,瓜內部糜爛且發出腥臭味。防治措施:種植抗病品種,強化田間水肥管理,發病時用72%疫霜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2%霜霉凈水劑1 000倍液,每5~7 d連續噴灑2~3次可控制病情。
2.5 炭疽病
炭疽病為害黑皮冬瓜的葉片、主蔓及果實等多個部位,果實染病最為嚴重,從苗期到成果期均可發病。瓜果頂部易染病,發病初期呈水漬狀小點,漸變大為圓形褐色凹陷斑狀;葉片染病時病斑呈圓形褐色,黃色暈圈分布在病斑周圍,病斑多時會導致葉片干枯。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選用果皮厚、蠟粉多的抗病品種,高壟種植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及時清除病蔓、病葉和病果。發病初期,可選用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倍液,或80%炭息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10 d防治1次,連噴2~3次可有效防治[5]。
2.6 病毒病
病毒病又稱為花葉病。發病時可導致黑皮冬瓜花、葉及瓜畸形生產,病株節間溢縮,葉片褪綠呈黃斑,后變成大型環斑致葉片隆起不平,蚜蟲發生較重時,病毒病有加重的趨勢[8]。防治措施:選用抗病品種,及時治蚜,發病初期可噴灑5%菌毒清水劑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稀釋液,隔10 d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以阻斷病毒傳播[9]。
2.7 白粉病
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莖蔓。葉片上產生不規則形隆起的病斑,灰白色或較淺灰色,白粉病在10~25 ℃均可發生,在高濕高溫環境下易發病。防治措施:始見發病,可每隔7~10 d連續噴施2~3次農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劑100~150倍液治療,也可噴灑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2 000倍液和30%白粉松乳油2 000倍液防治。
3 蟲害的發生及其防治
黔東南州種植的黑皮冬瓜主要蟲害有蚜蟲、瓜薊馬、瓜絹螟、黃手瓜和美洲斑潛葉蠅,為了保障黑皮冬瓜的生產,要根據蟲害發生規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3.1 蚜蟲
蚜蟲又稱棉蚜,若蚜、成蚜均在幼嫩部位吸食植株汁液,為害植株正常生長。瓜苗嫩葉與生長點被害后,葉片卷縮,瓜苗萎蔫至枯死。防治措施:可用吡蟲啉或賽電4號1 000~1 500倍液噴霧,對粉虱成蟲、卵、若蟲均有效。可用5%啶蟲脒水劑1 5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劑2 500~5 000倍液防治蚜蟲[10]。
3.2 瓜薊馬
瓜薊馬又稱棕黃薊馬,是黑皮冬瓜主要蟲害。成蟲及若蟲均吸食植株的幼嫩組織和幼果的汁液,嫩葉、嫩梢等部位被害后變小而硬,茸毛呈褐色甚至黑褐色,病株生長發育緩慢,節間縮短,心葉卷縮。嫩瓜染病后茸毛發黑,瓜表皮銹褐色,瓜呈畸形且落果。防治措施:每隔4~5 d噴1次90%萬靈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或20%康福多濃縮液4 000倍液,連續噴3~4次方可控制蟲害[11]。
3.3 瓜絹螟
瓜絹螟幼蟲主要為害葉片,吸食背面葉肉現灰白斑,3齡蟲吐絲綴葉致葉片孔洞或缺刻,蟲害嚴重時獨剩葉脈,或啃食瓜皮或潛入瓜內為害嫩瓜。防治措施:選用2.5%雷司令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螟蛾殺星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進行防治[12]。
3.4 黃守瓜
黃守瓜成蟲和幼蟲都能為害,成蟲喜食瓜苗的幼嫩組織造成死苗。幼蟲專食瓜根,嚴重時使植株枯死,也可蛀入貼地表的瓜內為害,導致糜爛。防治措施:對于防治幼蟲,用90%敵百蟲1 500~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1 000~1 500倍液灌根;對于成蟲防治,用40%氰戊菊酯8 000倍液或21%增效氰·馬乳油8 000倍液藥劑防治;此外,在瓜田地面上撒草木灰、煙草粉、木屑及糠秕等,可阻止成蟲產卵,有效控制蟲害[13]。
3.5 美洲斑潛葉蠅
幼蟲為害葉片潛食葉肉,造成葉片似地圖狀隧道紋路,成蟲咬破葉片表皮爬出道外化蛹。防治措施:合理安排輪作,適當疏植,增加透光性,清園消毒。選用5%滅蠅胺懸浮劑4 000倍或1.8%蟲螨克乳油2 000倍液噴霧,98%巴丹可溶性粉劑1 200倍加10%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等交替使用,每隔5~7 d連噴3~4次,蟲害嚴重發生時,增施七星寶600倍效果更佳。
4 病蟲害發生原因剖析
據調查,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病蟲害感染情況十分嚴重,以丹寨縣為例,蟲害發生率達70%左右,病害率更是高達75%,病蟲害導致的減產超40%,嚴重制約當地的冬瓜產業發展,影響黑皮冬瓜的產質量和產值。氣候條件、品種選擇、輪作茬口安排、栽培管理技術及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等是造成黔東南州黑皮冬瓜病蟲害發生率較高的因素。
4.1 氣候因素
冬瓜生長適溫為25~30 ℃,是典型的喜溫耐熱型蔬菜,花期的氣候條件對著果率影響較大,為獲得高產優質的黑皮冬瓜,必須確保開花著果期及果實發育期處于適宜的氣候條件下。黔東南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為病原及蟲卵提供了適宜條件,導致大量細菌、病原菌及害蟲滋生,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對著果期造成嚴重影響,降低冬瓜品質,造成冬瓜減產。
4.2 品種選擇
黔東南州雨熱同期,高溫高濕環境下易導致真菌性病害感染,黑皮冬瓜應首選抗病、高產、商品性好的品種,可利用雜交優勢在黔東南州種植區培育抗病蟲害新品種,以適應黔東南州乃至貴州省的氣候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4.3 輪作茬口安排
黑皮冬瓜連作障礙較強,屬忌連作瓜類蔬菜。在黔東南州丹寨縣種植區,黑皮冬瓜連續種植2年后,病蟲害發生率高,嚴重者導致減產達70%。輪作是緩解連作障礙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選擇與非瓜類作物、水旱作物輪作可減少病蟲害。茬口期的合理安排也可以緩解病蟲害發生。
4.4 栽培管理技術
栽培管理技術是影響黑皮冬瓜高產優質的主要因素。栽培中的整土播種、肥水管理、中耕培土及搭架整蔓等栽培技術都將影響到病蟲害的發生,管理不當和防治措施欠佳導致病蟲害的加重。黔東南州大面積發展黑皮冬瓜產業,但專業人才隊伍跟不上,普通農民欠缺科學的田間栽培管理技術,從而加重了病蟲害發生。
4.5 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
黑皮冬瓜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應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法。在種植中,往往未達到預防為主的宗旨。發病初期,沒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未對癥下藥,從而加重了病蟲害的流行,導致黔東南州黑皮冬瓜部分種植區減產嚴重。
5 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黑皮冬瓜作為瓜類蔬菜越來越重視,生產高產、優質、商品性好的黑皮冬瓜,不僅要深入研究黑皮冬瓜的生物學特性,還需要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更需做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對于黑皮冬瓜病蟲害的防治辦法,必須做到治早、治小、治了,預防優于治療,才能有效地消滅并控制病蟲的發生和蔓延。采取農業防治為基礎,選用抗病蟲品種,科學田間栽培管理,合理輪作倒茬,及時清理病殘株[14];運用物理防治為手段,播種前曬種,利用蟲害的趨光性和趨色性,使用燈光、黃板、藍板誘殺蚜蟲、粉虱、薊馬等害蟲,也可在田間懸掛銀灰色塑料膜驅避蚜蟲,還可利用糖醋酒液進行誘殺;以生物防治為輔助,保護并利用害蟲天敵,以達到蟲治蟲,充分利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中心,黑皮冬瓜的病害多數因真菌性感染而致,化學農藥防治要以預防為主,防治要對癥下藥也要盡早用藥,防治時注意農藥的使用和方法,以防病蟲害的大面積爆發。另外,黑皮冬瓜嫁接可培育壯苗,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有效減緩病蟲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 葉添銓.黑皮冬瓜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J].農技服務,2017,34(12):43-44.
[3] 佚名.黑皮冬瓜病蟲害防治[J].農村新技術,2020(5):71.
[4] 戴松輝,溫仲鵬,陳開興.冬瓜的生物學特性及春季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4):155.
[5] 林錦榮.黑皮冬瓜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技術[J].農家之友,2010(2):1-2.
[6] 戴建軍,黃炎武.冬瓜繁種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科學,1997(5):30-31.
[7] 劉進鈿.無公害青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1,28(7):953-954.
[8] 袁士濤,王宜昌,喬文峰,等.山東地區春大棚小冬瓜嫁接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2(8):68-69.
[9] 許鳳昌,郭守春.寒地冬瓜測土施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12):126-127.
[10] 黃旺平,黃智文,田永紅,等.鐵心冬瓜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蔬菜,2016(2):69-71.
[11] 李俊江,莫永.來賓市黑皮冬瓜病蟲害及藥劑防治[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9):129.
[12] 楊玉萍,丁志寬,楊華俊.夏秋季冬瓜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上海蔬菜,2003(5):54-55.
[13] 王立新,曹光明.臨沂市保護地黃瓜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06(1):30-32.
[14] 趙玲麗.麥茬冬瓜病蟲害防治技術[J].鄉村科技,2016(7):2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