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芹
摘 要 我國的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在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水稻機械化的大力推廣使用,有助于提高水稻生產效率和綜合效益,但水稻機械化栽培有其技術及方法上的特殊要求。對此,分析水稻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操作要點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
關鍵詞 水稻;機械化栽培;病蟲害;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S233.7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26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有著巨大的糧食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飛速提升,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但主要是通過勞動力成本堆積所獲得的,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水稻是我國的傳統糧食作物,也是國民的基本口糧保證,發展優質高產水稻既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維持社會穩定,又可以實現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以先進的農業機械為依托,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1 水稻機械化栽培技術
秧苗栽植和直播栽植是目前水稻機械化栽培的2大主要栽植形式,秧苗栽植按方式可分為機插和拋秧,而直播栽植則分為旱直播和水直播。
1.1 秧苗栽植技術
秧苗栽植技術是育秧技術與高性能插秧機的有機結合。高性能插秧機對秧苗有著較高要求,需要對秧苗進行標準化培育(土塊規格為28 cm×28 cm×2 cm),同時秧苗需是適齡種植的壯秧,即苗高10~20 cm、秧齡18~20 d、3~4葉;育秧主要采用硬盤、軟盤、雙膜3種方式,其中雙膜培育的經濟性最好。與標準秧苗配套的高性能插秧機具有高效、高質等特點,在機插中可實現均勻、淺插,易成穗足,可實現高產[1],但也有其顯著缺點,即秧苗較小、生長期較短。目前,國內的插秧機分手扶式和駕乘式:前者是人工手扶控制前進方向,一般適用于單行、雙行、三行機插,價格較為便宜;后者采用方向盤操作,更便于方向掌控,多用于四行及以上機插作業需求,價格相對較高,農戶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田塊條件選配。
1.1.1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
水稻機插栽培要求每個塊體上的種子數量相等、成苗率超過90%,這與育苗環節中種子的發芽率、播種是否均勻及床土條件等因素有關。床土最好選擇黏性較低、經過曝曬的土壤,pH值為5~7,然后將土壤破碎并與肥料混合;稻種要選擇發芽率高的優質品種。先要對稻種進行翻曬、除芒、鹽水選種、浸消滅菌及催芽露白等處理,然后在育秧盤上均勻鋪放2 cm厚的細土,經淋水、播種工序后置放于大棚內綠化煉苗。采用雙膜育秧時,需在機械插秧前將相應秧塊剪下,然后使用插秧機栽植。機插秧的密度相比人工要高且更加均勻,播量為700~850 g·m-2,特別注意的是栽插苗時不能超齡[2]。機插秧的田土要求沉實,需要根據土壤條件而定,以便于插秧機工作時不帶泥,要求田間水深低于2 cm,以發揮機插秧的淺插、插密等優勢[3]。
1.1.2 水稻機械化拋秧技術
水稻機械拋秧是借助拋秧機的離心作用來實現的,需要先進行軟盤育秧,再將秧苗帶土缽放入拋秧機的錐盤內,通過機械作用使缽內的秧苗均勻地播撒到水田中。目前,新型拋秧機可實現秧苗的定點播撒,可以通過使用矩形秧盤來解決蜂巢秧盤無法直接輸送的問題,省去機械拋秧過程中的取秧環節,從而提高作業效率。
秧苗在插秧機的離心作用下被拋向空中并落到田地,為保證拍撒均勻、栽植良好,秧田應做到平整,表層泛漿,農戶在整地時可以使用拖拉機帶水田整平機械來平地。水稻拋秧機對缽土及缽苗的干濕度有一定要求,其含水率要保持在35%左右,缽苗之間不得出現粘連,以便于機械作業時的順利出苗;同時要確保拋秧機的軟盤的每個缽上都有苗,否則會造成空拋,栽植不均勻等問題;稻種和床土的處理方法與機插中的處理技術一致。
1.2 水稻直播機械化栽培技術
水稻直播即跳過育秧工序,將稻種直接播入田地中,這種栽培技術,不僅省時、省工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明顯提高水稻栽植的生產效率。目前,水稻機械化直播主要有水直播和旱直播2種技術。水直播借助直播機將已催芽露白的種子播撒到田地中;旱直播是在旱直播機的作用下或配合人工散播蓋籽機進行覆蓋播種,旱直播受氣候環境、地塊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較小,也便于后期田間管理。
1.2.1 水稻機械化水直播
水直播要求整田平整且沉實,做好選種、浸種、催芽等工作,使用條播機保證每1 m落種40~50粒,每667 m2播種4.0~5.0 kg。播后要對田間溝系進行疏整,排完田間積水,田塊保持濕潤即可。第1次化除為播后3~4 d,第2次為3葉1心時,在4~5葉期移苗補缺。
1.2.2 水稻機械化旱直播
在其他作物經機收且秸稈換田后,使用旱直播機械進行播種。需要選育優良品種,播前對種子進行浸潤消毒;播后要對畦溝予以清理,清除溝哇土塊雜質,防止大雨時造成田間積水過深。化除時間與水直播相同,在化除后1~2 d建立水層,維持7d左右,同時適當補充肥料。后期要注意淺水勤灌,以促進作物生長。
2 水稻主要病蟲害防治方法
水稻病蟲害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加強對常見病蟲害的科學防治尤其重要,其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2.1 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
2.1.1 稻紋枯病
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葉鞘染病,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后漸擴大呈橢圓形或云紋形,中部呈灰綠色或灰褐色,濕度低時中部呈淡黃色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云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防治紋枯病,可從以下3方面入手。1)合理施肥。施足基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2)科學水漿管理。按照水稻不同生育階段,科學水漿管理,貫徹“前淺、中曬、后濕潤”的原則。3)及時化學防治。常用藥劑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苯甲丙環唑、己唑醇、噻呋酰胺等[4]。
2.1.2 稻曲病
稻曲病只在穗部發病,又名青粉病、黑穗病等,是水稻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害,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侵入,灌漿后顯病,為害谷粒,嚴重為害水稻種植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防治稻曲病,可從以下3方面入手:1)選擇抗性品種;2)加強水肥管理、增施磷鉀肥,防止遲施偏施氮肥;3)適期噴藥預防。建議在水稻破口前7 d左右用藥,常用特效藥有肟菌戊唑醇、苯甲丙環唑、井岡霉素、氟環唑等。
2.1.3 稻瘟病
稻瘟病對作物的莖、葉、節、穗頸、谷粒等地上部分的為害較大,貫穿于水稻全生長期,其中在苗期、分蘗盛期及抽穗初期的患病概率最大。當溫度為20~30 ℃、相對濕度90%以上時是該病的最佳發生時期。防治稻瘟病,可從以下4方面入手:1)選用抗病品種并在播種前進行藥物浸種;2)科學施肥,要做到有機肥與化肥的合理搭配,氮肥不可多施,否則造成植株旺長,增加患病可能性;3)控制田間濕度,切不可深水滿灌,水分過重會導致根系難以充分呼吸,不僅影響稻株生長而且降低抗病能力,分蘗期要注意曬田,一般5~8 d,還要保持田間干燥,雨季及時清排水;4)加強藥劑防治,可使用三環唑、稻瘟靈、春雷霉素等。
2.2 水稻主要蟲害及防治
2.2.1 稻螟蟲防治
稻螟蟲也叫水稻鉆心蟲,尤以二化螟和三化螟的為害最大。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區一年發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蟲在禾蔸遺株等處過冬,水稻在分蘗期和孕穗期都易受害。稻螟蟲防治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殺滅越冬蟲源。在冬季積肥時,可使用機械深耕的方式銷毀蟲源田的外露禾蔸,鏟除田邊雜草;春季灌水浸田,沉水7~10 d,加速稻樁霉爛;收集焚燒含二化螟的稻草或噴施殺螟松、敵百蟲等藥物進行殺滅。2)農業防治。在二化螟盛孵時將田水排至3 cm以下,降低蟻螟對葉鞘的為害;在其孵化高峰和化蛹期進行深水漫灌,水深
12~15 cm,葉鞘侵入水中至少2 d,以殺滅蟲害。3)藥劑防治。每667 m2可使用生物藥劑50 000 UI·mL-1蘇云金桿菌(Bt)30 g,化學藥劑選用經濟實惠且相對安全的菊酯類農藥。
2.2.2 稻飛虱防治
稻飛虱主要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營養不良,會影響根系的正常發育,加速葉片衰老,稻飛虱防治可從以下3方面入手。1)科學管水,堅持淺水勤灌,適時曬田。2)科學配肥,運用測土配方控制氮肥施加量,適量施加磷、鉀、硅肥,提高稻株營養,增強抗害能力。3)加強藥物防治,根據田塊按需選用合適的噴藥機械,做到噴灑均勻、進度統一[5]。防治上采用治上壓下,壓前控后的策略,中稻于7月中下旬對第3代稻飛虱進行防治,對第4代基數進行壓制;晚稻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對第4代褐飛虱進行防治以壓制第5代基數,藥物每667 m2可選用5%氟蟲腈懸浮劑30~40 mL,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 g,使用背負式或乘坐式打藥機進行施藥。
3 結語
農業現代化的出路是農業機械化,要實現水稻高產優產,必須大力推廣機械化栽培技術,還要重點防控水稻病蟲害。實際生產中,應注意把握水稻機械化栽培的技術要點,合理選用機械,配合水稻田間管理技術,采用多種技術方法進行病蟲害防治,以保證水稻的高質量生產。
參考文獻:
[1] 馬國芹.水稻種植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建議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6):157.
[2] 陳艷玲.水稻種植中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8(20):150.
[3] 施正好.水稻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新農業,2021(15):10.
[4] 閆紅.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措施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227-228.
[5] 羅宗德.水稻種植機械化技術與農藝結合思考[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4):212-213.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