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 張崴 張立瓊


摘 要 行道樹配置反映了城市市街綠化的整體效果,是展示城市風貌的重要名片。以20條重慶市市街道路為例,從中選取典型行道樹配置,采用AHP法建立市街行道樹配置模式評價體系,以此展開研究并得出評價結果,探索市街綠化中行道樹配置要點。
關鍵詞 市街綠化;行道樹;AHP: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687.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42
市街行道樹綠化是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市街行道樹不僅能美化街景,還具有凈化空氣、減弱噪音、改善小氣候等優點。近年來,城市建設對園林綠化工作非常重視,市街行道樹綠化建設更是受到廣泛關注。
目前,重慶市市街行道樹配置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植物配置與周邊環境協調性不足、植物樹種較為單一、樹種選擇較為盲目、樹種規格不夠合理、植物長勢較差、遮陰率不高等問題。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配置,才能營造功能合理、效果良好的行道樹景觀。
1 評價對象與概況
以重慶市的20條市街道路為例,從中選取典型行道樹配置案例作為評價對象,以照片形式呈現,通過相關專家、從業者、學生進行打分,確定其植物配置評價結果[1]。
2 評價方法與過程
2.1 利用AHP法構建評價體系
AHP法是運用多因素分級處理確定因素權重的方法,根據具體問題的性質及其目標,將問題分解為不同的影響因子,依據因子間的相互影響及其隸屬關系將其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2-3]。
根據評價指標構建的原則,結合層次分析法對植物種類的綜合評價和相關的類似研究成果,建立目標層為市街綠化行道樹配置評價,確定準則層行道樹配置評價模式的因子為生態穩定性(B1)與美學觀賞性(B2)。其中,生態穩定性(B1)下設6個指標層:物種豐富度(C1)、生活型構成多樣性(C2)、鄉土樹種比例(C3)、抗污染樹種比例(C4)、速生與慢生樹種比例(C5)、是否含有污染樹種(C6)。美學觀賞性(B2)下設9個指標層:色彩搭配(C7)、季相變化(C8)、植物形態(C9)、種植間距(C10)、立面層次(C11)、平面構圖(C12)、與周邊環境是否協調(C13)、觀賞期時長(C14)、遮陰率(C15)[4]。
2.2 確定評分標準
根據植物景觀的特點,各評價因子采用5分制的評分方法。其中,生態穩定性(B1)中的6項指標采取計算測定的方法直接打分;美學觀賞性(B2)中的9項指標采取調查統計的方法進行測定[5],最后統計出最終得分。市街綠化行道樹配置評價因子的評分標準如表1所示。
2.3 綜合測評模型
構建適用于行道樹的A—B、B—C判斷矩陣,利用邁實AHP軟件填寫判斷矩陣并進行一次性檢驗,通過專家打分確定行道樹評價指標中的各項指標權重。結果顯示,3個判斷矩陣均通過了一致性檢驗(CR<0.1),結果有效。市街行道樹配置評價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通過式(1)計算市街行道樹的20個調研節點的得分情況,將得分分級,分數越高,等級越高[6]。
式中,B代表某道路綠化模式的綜合評價指數,Wi指某評價因子的權重值,Fi指單個植物配置模式在某評價因子下的得分,n為因子個數。
行道樹典型節點選取了中山路、云清路、建新北路、龍騰大道、九濱路金開大道南段、金開大道北段、騰濱路、南濱路南段、南濱路北段、南坪西路、煙雨路、經緯大道、迎賓大道、天生路、碚峽路、云開路、松牌路、長江一路以及龍華路,選取對象基本覆蓋重慶市主城區。選擇園林專業的專家5名、研究生10人及相關從業者15人,共計30人為評分人員,通過幻燈片的方式展示20張調研的實地照片并配以文字描述,對照評分標準給出最終評分,通過計算取平均值作為評價對象的最終得分。重慶市市街行道樹配置綜合評分結果如表3所示。
3 結果分析與建議
在市街綠化行道樹配置中,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排名為:與周邊環境是否協調(C13)>是否含有污染樹種(C6)>抗污染樹種比例(C4)>鄉土樹種比例(C3)>觀賞期時長(C14)>季相變化(C8)>種植間距(C10)>遮陰效果(C15)>立面層次(C11)>植物形態(C9)>速生與慢生樹種比例(C5)>色彩搭配(C7)>生活型構成多樣性(C2)>平面構圖(C12)>物種豐富度(C1)。從植物品種選擇與植物配置方式2個方面給出了參考。
植物品種一般選擇無污染的鄉土樹種。植物配置層面則主要關注與環境的協調程度及植物配置的觀賞效果,對于行道樹配置得分較高的路段,行道樹綠化植物配置模式相對豐富,普遍采用喬木+灌木+地被的植物配置模式,能夠有效延長觀賞期時長;對于兩側空間狹窄但對立面效果要求較高的道路,采用喬木+地被的植物配置模式,能夠優化種植間距;對于只能采用喬木植物配置模式的老舊道路,通過在道路中分帶種植花卉等方式美化道路環境,能夠弱化植物品種的單調性,從而整體提升市街行道樹的配置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獻,郭英,田朝陽.鄭州市道路綠化分析、評價及模式構建[J].中國園林,2017,33(5):80-85.
[2] 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51-59.
[3] 李昆侖.層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觀評價中的運用[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38(1):143-147.
[4] 孫珍,秦華,孫曉華,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重慶城市主干道高邊坡綠化景觀美學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7,42(4):140-146.
[5] 應求是,錢江波,張永龍.杭州植物配置案例的綜合評價與聚類分析[J].中國園林,2016,32(12):21-25.
[6] 張鳴洲.太原市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配置模式評價與優化設計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