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為均
摘 要 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早日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安徽省廣德市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助推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分析廣德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舉措與成效。
關鍵詞 集體產權;農村改革;安徽省廣德市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67
廣德市位于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交界處,面積2 165 km2,轄6鎮3鄉3街道,有137個行政村(社區),人口51.5萬人。2017年7月以來,廣德市按照“整市推進,分步實施”的思路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各項改革任務在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并取得顯著的成效。目前,廣德市的133個村(社區)全部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市農業農村局全部發放了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廣德市共界定股份經濟合作社成員13.446萬戶,共46.21萬人,量化資產4.078億元;統一建立了股權管理系統,加強成員信息管理,統一印制股權證,將股權證全部發放到戶。
1 推進舉措
1.1 突出責任落實,狠抓工作保障
1.1.1 加強組織保障
為全面推進改革工作,廣德市先后制定了《廣德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和《廣德市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方案》,成立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以市委書記為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市農業農村局,并從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市審計局、市水利局和市市場監管局抽調專人協助督查指導工作。各鄉鎮和村(社區)也都成立相應的工作領導組,形成市、鄉、村三級齊抓共管、共同推進、層層落實的工作機制。
1.1.2 強化政策培訓
實行多層次、分鄉鎮、分類別全方位培訓,促進鄉鎮和村兩級領導干部、業務人員弄懂改革政策、掌握操作流程和把握關鍵環節[1]。開展工作以來培訓20余次,參訓人數達1 500余人次。在工作中,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強化業務培訓:1)組織鄉鎮、村(社區)有關同志赴省內外發達地區考察學習先進典型經驗;2)邀請省農業農村廳、市農業農村局領導進行授課指導。
1.1.3 廣泛開展宣傳
1)為全面展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成果和特色做法,制定了《廣德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宣傳工作方案》,全面加強宣傳。2)通過電視、網絡、報刊雜志和工作簡報等載體,對改革工作動態、典型示范案例、政策法規等全方位報道,鄉鎮和村(社區)也通過報刊、公示欄、條幅、電子屏幕、《致廣大群眾的一封信》等形式宣傳政策[2]。例如,《廣德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安徽日報·農村版》、《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有償退出和繼承的思考》在《安徽農學通報》雜志、《深化農村改革助力廣德市鄉村振興》在《安徽農業科學》進行宣傳。
1.1.4 加強業務指導
1)實行工作聯系制度,辦公室的每名業務人員分別聯系1個鄉鎮,負責業務指導,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2)各鄉鎮也建立包村制度,并成立指導組入村開展指導。3)為加強工作聯系,更好指導開展工作,市改革辦建立了QQ群和微信群,及時進行政策指導和問題解答[3]。4)通過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印制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操作流程(村級)》口袋書,將工作細化為8大步驟,詳細說明內容,并提供了改革范本,供各鄉鎮、村(社區)在具體操作中學習、使用。5)印制《廣德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資料匯編》《廣德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問答》《廣德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指導意見》等材料,為改革工作提供政策參考。
1.1.5 嚴格督導考核
1)高度重視改革工作,建立了月報表、季調度、半年督查通報、年底總結評估等制度,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辦室將改革推進工作列為重點督辦事項,定期督查[4]。2)市改革辦實行工作清單制度,每月初對當月工作列出工作清單,對上月工作完成情況進行通報。3)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納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考核和鄉鎮目標考核,確保改革任務得到落實。
1.2 突出工作重點,聚焦關鍵環節
1.2.1 清產核資關
1)嚴格按照文件要求的清理、登記、核實、公示、確認及上報等程序,對各村(社區)集體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界定權屬,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堅決維護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利益[5]。2)清產核資結束后,由市改革辦專門進行了檢查驗收,做到“應清必清、該定必定,不留死角、不能遺漏”。
1.2.2 成員界定關
廣德市制定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界定指導意見》,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的貢獻等因素,協調平衡各方利益。成員身份的確認既要得到多數人認可,又要防止多數人侵犯少數人權益,切實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力爭不漏一人、不重一人。工作中堅持有法依法、無法依規,無規可依時由集體組織成員代表會議討論。各試點村(社區)嚴格按要求全面開展人口摸底排查,厘清農村戶籍人員與居住人員的現狀。成員界定辦法和程序由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或成員代表會議討論決定,界定結果張榜公布,做到公開透明、公平合理、男女平等。
1.2.3 股權設置關
廣德市規定股份配置實行“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的靜態模式,折股量化的資產范圍和量化方式經集體會議討論決定后,以戶為單位發放股權證書。折股量化到人(戶)的資產,原則上為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不列入折股量化的范圍。為防止人員漏登,各村(社區)設置1%~2%的機動股,在相關規定中明確3~5年后如果沒有人員錯誤更改,再將機動股重新量化到每個成員,有效防止了因漏登而造成的矛盾。為加強股權信息管理,廣德市委托新中大公司開發了股權管理系統,將全市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錄入系統進行管理。
1.3 突出鞏固成果,推進“三變”改革
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為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廣德市積極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簡稱農村“三變”)改革,充分發揮村級組織的主體作用,集思廣益,積極探索,不斷拓寬農村經濟發展渠道,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先后探索出產業發展型、資金入股型、資產盤活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項目支持型、物業經營型7大農村“三變”改革模式。
1.4 突出改革創新,推進政經分離
為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根據農業農村部文件精神,廣德市的133個村(社區)于2018年已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并全部由農業農村局完成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發放工作。2020年,廣德市全面啟動股份經濟合作社政經分離,印發了《廣德市村級組織政經分離賬務分設指導意見》,由農業農村局指導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完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建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獨立的財務核算,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章程開展收益分配,體現合作社股權收益和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
2 取得的成效
2.1 摸清了集體家底
通過開展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對村集體所有的資產、資源、資金徹底清查核實,依法界定了產權歸屬,并登記造冊。在清產核資中劃清了固定資產、公益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并分別建立臺賬,納入監管平臺系統。通過建立年度資產清查制度,每年對村級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摸清家底,保護好資源性資產,盤活好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管護好非經營性資產和公益資產,切實維護了集體經濟組織和成員的利益。通過清理核實,截至2020年12月31日,廣德市的村集體資產總額為18.16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4.93億元、非經營性資產13.23億元。
2.2 明晰了產權關系
1)通過改革將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使得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管理、經濟發展與農民的利益直接掛鉤,明晰了產權。2)實行“生不增、死不減”的股權靜態管理模式,使以家庭為單位的股份所有權的穩定性得到保護。
2.3 拓寬了增收渠道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通過改革把集體資產理化到戶,實現了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在改革過程中,村集體投入資金6 972萬元,2020年133個村實現經營性收入達3 118.08萬元,比去年增長33.8%,年經營性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的村有24個。
2.4 促進了社會和諧
通過改革界定了集體組織成員資格,改革分配方式,有效解決了因土地征收、集體收益分配等問題引發的矛盾。同時,實行成員固化,減少了產權糾紛,使外來戶、農轉非、“外嫁女”等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及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維護了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2017-08-28)[2021-07-20].http://www.huainan.gov.cn/public/118322641/255712913.html.
[2] 韓自強,李茂權,胡明國.廣德市深化農村改革助力鄉村振興做法與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8):250-252.
[3] 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EB/OL].(2017-11-21)[2021-07-20].http://www.xuancheng.gov.cn/Openness/.
[4] 周玉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婦女權益保障[J].人民法治,2019(14):56-59.
[5] 周鋒.廣德“三變”:活了農村 富了農民[EB/OL].(2018-06-22)[2021-07-20].http://www.xuanwww.com/zgxcwzt/zkzl/hdg/2018-06/22/content_569945.htm.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