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學 解雪紅
摘 要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共同富裕、加快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而農村流通體系的建設更是鄉村振興戰略格局中的重要一環,是優化農村流通體系結構、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以鄉村振興為背景,對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農村流通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在對淮濱縣農村流通市場調研基礎上,闡述淮濱縣構建農村流通體系的背景、必要性;通過分析淮濱縣農村流通體系發展現狀,找出淮濱縣農村流通發展存在的難點;提出構建淮濱縣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對策。
關鍵詞 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河南省信陽市淮濱縣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71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發展面臨著長期挑戰。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持續激發經濟活力,開創中國經濟新格局,就需要優化現有經濟供給結構體系,將經濟發展勢頭轉向農村,大力發展鄉村經濟,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體系,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總要求,會后提出的一系列鄉村振興規劃和要求更是為當前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農村流通體系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載體,主要負責農業生產要素、農產品、農民生活消費資料的流通工作。現代農村流通體系是新型、高效、便利的農業農民生產、消費資料流通渠道與組織形式,其在擴大農村市場規模、優化農村消費結構、帶動農民增收、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部分農村流通渠道及組織形式發展還不夠健全,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流通體系還是沿用傳統模式,具有規模小、效率不高等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農村商品流通渠道。這不僅無法滿足農民群眾對商品流通的高效能需求[1],阻礙了農民增收,還加劇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的緊迫性,不利于現代化新農村建設。
1 發展現狀
淮濱縣地處河南省東南部、淮河中上游,交通便利,主導產業突出,產業資源豐富,有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能夠為農業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帶來更多的機遇。若以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為載體,依托淮濱縣優質弱筋小麥、紡織、農產品等產業資源優勢,推動三大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做優、做大縣域農業產業經濟,實現產業結構和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必能加快實現全面鄉村振興的目標。
目前,淮濱縣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的三大主體主要是農村供銷社、農村集貿市場和農資生產者。供銷社在農村農資流通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農業生產資料的流通速度,緩解了多農戶、分散性生產銷售和市場集中性需求之間的矛盾,以合作社為紐帶將農戶和農資流通市場聯系起來,形成統一系統,不僅促進了農業生產資源流通,還實現了農資的優化配置。農村集貿市場在農村流通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主要包括3種形式:1)傳統由于人口密集和經濟繁榮等社會條件形成的市場,集聚了農資商販和農村居民,屬于農資流通的直接交換;2)由鄉鎮政府官方規劃的農資流通市場,這種市場通常實行統一管理,具有一定的規范性;3)由個人、企業組成的農資流通的市場,企業或者個人通常有固定的經營或者生產場所,農資流通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農資生產者主要包括農資個體生產者和私人企業,個體戶主要是直接從事農資生產和銷售的農民和農民經紀人,農民經紀人是具備一定農資流通知識、經驗的人。農民經紀人是淮濱縣農村流通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極大地促進了農村流通體系完善和經濟發展。
多年來,國家實施了一攬子惠農利農政策,順應發展潮流,淮濱縣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主體隊伍不斷壯大,相應的農資流通模式也得到了不斷優化。目前,農資流通模式主要包括“農民-批發商-農產品批發市場”模式、農資流動售賣模式、農資直營店、“互聯網+農資”模式。但是因為農村地區信息流通慢、不透明等原因,目前淮濱縣農村居民仍主要通過農資流動售賣模式獲取農業生產資料。隨著淮濱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邁向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然而因農村信息流通的不對稱性、滯后性,加上長期以來農村地區采用“重生產,輕流通”的生產模式[2],對比通暢高效的城市流通體系,淮濱縣農業生產資料的流通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這已嚴重阻礙當前淮濱縣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效益的提升。
2 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部門不夠重視
1)組織布局方面,現代農村流通體系的建設涉及縣域多個職能部門,組織管理具有綜合性、分散性,不是某個單一行政部門的責任,從而導致在戰略布局上難以落實具體責任,雖然投入了集體資源,但成效不佳,難以統籌規劃。2)政策結構方面,政府各職能部門難以形成合力,造成在政策布局上相關農村流通法律規章的制定不夠完善,進一步形成流通業態發展滯后、流通模式單一的發展現狀。3)因農村流通體系建設暫未納進縣城鄉發展總體規劃,投入的財政發展資金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流通市場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的問題。
2.2 基礎設施存在短板
建設好先進的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是打造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的兩大基石,是各種農業生產資料要素、農資信息在市場上傳遞交流的硬件保障。淮濱縣在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建設上還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表現在:1)物流設施不完善,部分縣域鄉鎮農村的道路坎坷不平,寬度有限,且數量不足,雨季路面積水較多,重要農資物品運輸困難[3],直接影響了商品流通;2)信息網絡建設方面[4],互聯網是現代農村流通發展的重要載體,但當前淮濱縣農村地區商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水平不高、不健全,無法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商品流通的載體作用。
2.3 專業化、組織化水平不高
雖然淮濱縣農資流通市場上存在一定數量的供銷合作社和從事農資購銷的經紀人,但是個體農民在流通中仍是主要的生產者、供應者。這些農民在農資生產、供應方面的專業化水平不高,組織化程度較低[5]。相當多一部分農民因為思維意識限制,仍沿用自產自銷的方式,主要通過當面、口頭允諾達成協議,缺乏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和方向。這種供給與需求不對稱的交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民帶來了違約風險和價格風險[6],風險一旦暴露就可能面臨生產資料滯銷、積壓,最后由個人承擔全部損失。同時,一部分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談判能力和經驗,加上沒有專業組織和團隊策劃營銷[7],導致農民利益受到影響,進而限制了農村流通體系的發展。
3 對策
3.1 明確職責
作為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的政策制定者、環境管理員,政府部門需要明確職能定位,扮演好先導者的角色。1)在政策制定上,要高瞻遠矚、統籌規劃、科學發展、合理布局,針對農村流通市場出臺一攬子惠農、為農、利農扶持政策,在戰略上將現代化農村流通建設納入縣域城鄉經濟發展總體規劃。2)在權責邊界上,清晰劃分政府職能權限,做到政府與企業、職能與監督相分離,以市場化為主導構建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教育培訓上,組織農民學習先進的農村流通市場運營模式[8],通過舉辦競賽或者培訓班等方式培養一批專業性強、組織程度高的農村現代流通主體,培育扶持縣域中小流通企業,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優惠,鼓勵積極申報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一批有規模、有影響實力的本土流通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優勢。3)在財政支持上,建立農村流通發展聯社,建立會員制度,并由財政部門注入發展資金,改善農資流通主體分自產自銷、散性大的現狀[9]。
3.2 完善農村流通管理體系
在硬件方面,要完善農村流通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有水電、道路、信息、倉儲設施、運輸工具及平臺市場等建設,這就需要大量、長期的資金注入。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將農資流通所需的水、電、道路、倉儲、信息網絡等基本建設需求與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資產打包組合[10],形成能夠產生現金流的項目,由財政部門或國有企業注資成立項目投融資平臺,在資本市場上進行項目融資,為現代化流通體系建設解決融資難題。
在流通體系管理上,要做到以下3點。1)事先做好項目用地規劃、工程施工規劃,在大量民生、民情調研基礎上,對農村流通集貿市場與農村居民生活中心進行科學設計,以促進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作為現代化農村流通體系的落腳點。2)做好農村流通市場檢測體系建設,主要涉及流通市場的檢測、監督、處罰和預警,通過建立一套完備的信息收集、分析、反饋機制,實現對農業生產資料的供需平衡,建立健全系統的行業準入標準規范,促進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和流通市場的平穩運行。3)逐步建立權威的農村商業信用評價體系,將農村地區產生的信用信息納入商務信息網絡,方便農民及企業掌握流通市場的信用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時有利于加強農民及企業對信用的重視,從而促進農村流通環境的優化[11]。
3.3 開拓農業生產資料貿易流通渠道
1)充分發揮農村流通體系中各主體,如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協會、供銷社及農民經紀人等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積極構建各類農村流通合作組織、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引導鼓勵農民個體戶,特別是農業生產大戶積極投入商品流通領域,充分激發農村流通市場的活力,壯大從事農業流通工作的隊伍,形成聯動效應。2)淮濱縣位于淮河中上游,具有水路運輸優勢,淮河淮濱至三河尖段航運整治后,通航條件良好,再加上境內鐵路和公路的集運條件,可以實現公路、鐵路、水路三維一體的綜合貿易流通。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上,淮濱是全國商品糧、商品油、弱筋小麥三大基地縣,也是國家糧食安全核心縣、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和楊木基地縣。因此,應因地制宜打造淮濱縣公、鐵、水一體化流通渠道[12],結合縣域在農資生產優勢將淮濱縣打造成大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基地,實現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王進文.帶回農民“主體性”:新時代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徑轉向[J].現代經濟探討,2021(7):123-132.
[2] 武峰.基于農村現代化建設背景下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33(1):57-60.
[3] 吳同民.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路徑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8):47-48.
[4] 伍音子,曾鳴.“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消費品流通體系構建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1(10):1-3.
[5] 張志玲.鄉村振興背景下山西省農村流通體系的構建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0.
[6] 孫暢.農村消費升級背景下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9(13):107-110.
[7] 周倩.論現代農村商品流通體系的構建[J].納稅,2019,13(9):175-176.
[8] 邱金林.農村現代流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19(7):126-127.
[9] 李琳,邢煒,劉晗兵.基于新農村建設需求的農村商品流通渠道體系構建[J].農業工程,2018,8(9):136-138.
[10] 佚名.構建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N].重慶日報,2018-04-18(11).
[11] 卞志剛,盛亞軍.吉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構建思路[J].商場現代化,2017(23):11-13.
[12] 楊國華.我國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體系構建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23):113-115.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