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強
摘 要 2020年底脫貧攻堅順利收官,絕對貧困在我國已被消除,我國貧困治理的重點由絕對貧困轉為相對貧困。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只有解決好相對貧困問題,才能不斷縮小貧富差距。基于此,分析相對貧困問題的現狀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 鄉村振興;相對貧困;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72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1]。在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貧富差距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雖然我國消除了絕對貧困,但農村仍有大量的低收入人口,相對貧困還沒有得到有效改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力爭‘十四五時期分配結構明顯改善,2035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2]。因此,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到2035年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貧困的界定
絕對貧困又稱生存貧困,在我國一般指個人或其他集體經濟家庭僅靠勞動收入和其他日常社會活動的合法收入,不能充分滿足生產需要,維持基本的經濟社會生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或其他集體經濟家庭通常可以稱為絕對貧困人口或者是絕對貧困戶。絕對貧困相對應的最低絕對貧困線,是根據這個最低線對法定營養素的實際需求比例進行等值折算轉換成法定基本貨幣計算出來的,顯然已經是一種完全具有一定兜底性的基本經濟生存社會保障政策界限。簡單來說,消滅絕對貧困,就是從某個時間節點,所有個人和家庭都長期平穩定格在這個兜底線上。消滅絕對貧困后,絕對貧困的再發生無外乎有兩種原因,一種返貧,另一種是絕對貧困的兜底線發生了重大偏移。因此,如果錨定住絕對貧困的兜底線,在某個階段消滅絕對貧困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中國的脫貧攻堅事業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相對貧困這一概念最早由經濟學家彼得·湯森(P·Townsend)在《英國的貧困》中提出:貧困人口或群體不能在社會普遍能夠接受的生活方式中正常生活,該狀況通常被稱為“相對貧困”。張琦認為相對貧困的基本內容包括3個方面:1)雖能滿足基本的家庭需求,但社會需求尚不能得到滿足;2)社會環境不平等,由于體系制度的排斥從而導致機會被剝奪,使得社會參與機遇、安全程度和話語權不足;3)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力相對薄弱,社會再生產困難,容易受到自然風險及社會風險的沖擊[3]。所以,“相對貧困”不僅僅是經濟貧困,還有其他方面的貧困現象。因此,相對貧困是社會整體環境孵化的,不僅有個人經濟收入水平與社會構成條件的客觀因素,還有社會成員心理方面的主觀認識程度。
總之,人們一般認為絕對貧困是在人們的生活資料短缺且無法及時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而產生的生存困難。而相對貧困一般情況下指任意一個社會成分成員可以擁有的生活資源顯著低于其他個體或群體的平均可支配生活資源水平,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直接由個人具體、實際狀況決定,也與主要參與者的共同經濟狀況存在緊密的聯系。因此,縮小貧富差距的前提是解決好相對貧困問題。
2 相對貧困問題的現狀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我國的貧困治理從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在相對貧困的階段首先要要解決好相對貧困問題,這是事關2035年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問題。
2.1 低收入人口占比高
我國目前處于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經濟綜合實力仍有待加強。農村人口在我國占比高,低收入農村人口占比高,農村就業人口進城居多,農民工在進城創業、務工之前只能選擇收入低、專業技術含量低的工作。為了生計,多數農民工選擇了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的職業。相關調查顯示,在三線及縣級以下城市,50%~60%農民工的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而國家正式職工的收入在3 500~5 000元。例如,環衛工人如果是正式職工,月收入可以達到4 000元以上,但如果只是臨時工,那么收入大約只有1 800元。這種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在企業中普遍存在。其實工作內容基本一樣,但工資差別較大,生活水平、幸福指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4]。
2.2 農村貧困程度多樣化
農村相對貧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醫療、教育和自然災害等。治理絕對貧困更注重從經濟角度解決貧困問題,通過增加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為貧困人口提供物質保障,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雖然“兩不愁三保障”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得到徹底解決,但由于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的生存條件差,自然條件惡劣還可能導致返貧。城鄉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差距顯著,也進一步拉大了中等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間的差距,加劇了相對貧困。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公共服務、醫療、教育等落后于城市,相對貧困的致貧原因更加多樣化[5]。
2.3 人力資源匱乏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專業人才不足已逐漸成為嚴重制約我國農業乃至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短板。1)本地人才外流造成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在西部、華北地區、華南山區和東部地區的貧困農村,改革創新開放以來,大多數青年選擇外出進城,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數都是老、弱、病、婦、幼。政府各級各有關部門一直期望通過技術培訓振興鄉村,積極開展一些實用技能培訓,但前來報名參加的,幾乎是青一色的高齡老人和中年婦女,其中又以高齡老年婦女居多;期望以產業振興帶動農村振興,卻常常找不到帶頭人,找不到創業人。2)外部人才不愿來,也留不住人才。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在公共基礎配套設施、經濟、教育、文化、社會資源管理等方面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但與城市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加之我國農村的發展環境比較差,尤其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造成外部的專業人才根本不愿意進來,也留不住。
2.4 相對貧困的相對剝奪感依然存在
與相對貧困緊密聯系的一個概念是相對貧困剝奪感,即每一個體在不斷進行自身社會能力比較的實踐過程中,會逐漸產生對自身社會處于不利競爭地位的主觀認知,以及自己受到不公平等對待的消極主觀感受。個人或家庭的權力相對被剝奪,主要體現為貧困群體的可行能力不足。尤其在大城市,生活節奏快,進城務工人員享受不到城市的方便政策。同時,城鄉差異過大導致城市公共服務不可能均等,城鄉資源差距大。雖然絕對貧困終將走向滅亡,但相對貧困及其導致的剝奪感必將長久、頑固地存在。
3 相對貧困問題的治理路徑
3.1 解決低收入人口占比高的問題
3.1.1 準確識別農村低收入人口
低收入人口的認定是貧困治理的基礎性工程,準確識別農村低收入人群是防止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保障。為防止收入差距過大,既要立足于城鄉一體化,又要注重地區差異性,尤其要準確識別農村低收入人口,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措施。在“十四五”期間,將推進農村低收入人口平穩發展、持續增收作為防范返貧風險的重要手段。可見,準確識別農村低收入人群十分重要。
3.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提高重點扶貧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項目績效評價管理體系,推進重點扶貧項目績效考核管理。2)提高公共產品供應效率,提高政府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
3.1.3 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1)加快建立產業扶貧基金資源有償發放使用保障機制,激發農村貧困者內在市場活力,形成市場監督和政策約束。2)持續強化綜合治理,建立直接受益人積極參與、充分參與、互利共贏的長效機制。3)完善社會化的扶貧資金使用效率評估機制,解決好扶貧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資金偏離目標問題。
3.2 解決貧困程度深層次的問題
3.2.1 揚長避短發展農業產業
1)政策及資源傾斜。在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政策上向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傾斜,有利于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完善的保障體系。2)發展農業產業化。我國貧困地區的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化發展總體水平較低,應將各類農業資源整合用于發展農產品批發加工業;按照“挖掘資源、深度融合、凸顯特色、錯位競爭、整體優化、優勢更優”的發展原則,精確定位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方向,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向發展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發展。3)在我國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推動現代農業新型產業化加快發展,必須堅持統籌推進城鄉協同發展。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組織創建“農業產業化發展園區”,使活動試點單位充分發揮“發展園區”的模范帶頭作用。
3.2.2 多渠道拓展經濟來源
1)大力培育新型現代職業技術農民。為了有效鞏固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成果,應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現代職業技術農民業務技能基礎培訓。2)繼續加大對重點龍頭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3)加快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濟龍頭企業,通過對這些龍頭企業提供支持,帶動我國貧困地區農業經濟進入發展新格局。
3.2.3 解決人才短板問題
1)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主體作用。政府應積極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給予政策扶持,對有特殊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獎勵。2)完善人才培育支持機制,培養新型鄉土創業人才。當地政府要健全人才培育支持機制,加大對新型農村科技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充分利用縣委黨校、農民大學夜校和新型農民農村科技職業教育人才培訓班等資源開展農業教育人才培訓。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構建“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企業人才資源配置新生態體系。
3.2.4 解決社會心理性相對貧困的問題
3.2.4.1 樹立扶智扶志的思想
扶貧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1)必須徹底解開特困扶貧黨員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認識落實到位,才能在實際行動上真正找到“貧根”,真正切實做到堅持問計于貧、施計于民。也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徹底轉變工作作風,自覺性擯棄重“輸血”輕“造血”的工作模式,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扶志”和“扶智”上。2)在業務技能“傳輸”中,必須因人而異、按需“下單”,根據貧困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進行組織,有的放矢地加強產業致富基礎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專業培訓、指導,讓貧困農民在實踐過程中長致富見識、強致富本領,真正充分發揮產業的紐帶效應。
3.2.4.2 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意識
1)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特色。綠水青山產業可以通過加快發展有機、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實現向金山銀山的典型轉變。一些重點地區的自然環境優越,污染較輕或基本無污染,具有加快發展有機、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條件。2)注重保護生產資源。生產資源本身具有強大的不可復制性、不可替代性,是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的重要生產基礎,因此必須加大保護力度。3)突出氣候變化特色。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特色不僅造就了許多特色野生物種,也逐漸形成了有特色產業的新類型。比如,利用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的立體氣候優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類型。
參考文獻:
[1] 央視網.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EB/OL].(2019-10-31)[2021-07-01].http://news.cri.cn/20191031/805dc0e7-168a-a1af-dafb-2649932cd7a5.html.
[2] 新華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EB/OL].(2020-10-29)[2021-07-01].http://news.cri.cn/20201029/3dbfab2e-f1bb-5e53-b5ae-bc0cd6eaca89.html.
[3] 張琦.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研究[J].新視野,2020(2):28.
[4] 唐亞嵐.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安徽省農民收入增長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29):46-47.
[5] 白永秀,吳楊辰浩.論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19-3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