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
摘 要 森林康養產業在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中方興未艾,不同地區的發展呈現多元態勢,已成為鄉村林區發展和致富的一條重要路徑。在森林康養產業的培育與發展過程中,生態價值轉化和鄉村經濟增長點的挖掘同等重要。選取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玉屏山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案例,探討森林康養產業在多元化經營、精細化經營和服務當地經濟中的作用,并基于生態價值轉化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需要,構建森林康養產業涵蓋“綠色、創新、協調、共享、開放”的融合發展框架。
關鍵詞 生態價值轉化;森林康養;“兩山”理論;產業融合發展;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
中圖分類號:S788.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83
健康問題是社會關注的重點,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森林康養產業得到廣泛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回答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轉化問題。我國的森林康養正是依托優質森林資源,配合產業融合驅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增長。
1 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背景
目前,關于森林康養的研究,集中在發展條件、政策保障、綜合利用效率等方面。基于森林生態保護屬性,孫一等認為森林康養是林業探索生態價值轉化通道產生的新業態,具體表現為將森林資源轉化為森林康養項目,延長了原有的產業鏈[1]。叢麗等認為森林康養在中國發展時間不長,向先進國家學習的同時應該準確定位森林康養場域內各要素,統籌規劃,完善政策保障措施[2]。就發展森林康養的政策保障問題,吳后建等認為應加強森林康養產業的戰略統籌,加強森林康養的分區分類指導,以完善的發展機制暢通全面參與渠道,尤其應注意培養專業人才[3]。鄭貴軍等分析市場導向下森林康養的供給側內在需求,認為森林康養是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的表現,并從國家政策牽引、多產業貢獻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吸引力3方面探究森林康養的發展潛力[4]。
隨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發展的阻礙因素得到有效解決,鄉村振興采取“造血”方式逐步補足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加之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鄉村價值的凸顯,森林康養產業面臨長期向好的內外部環境。“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全面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尊重區域內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立足保護和發展兩個核心問題,提高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在新發展階段,森林康養產業如何實現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研究。
2 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演變
2012年北京市率先引入森林康養概念,開始探索建設森林療養示范區,標志著森林康養作為一個產業在我國起步,此后森林康養在全國范圍內引起高度關注,民間自發的森林康養活動走向集聚化、規模化、產業化。2015年,我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號召大力發展生態康養產品和服務。2016年,國家林業局出臺《關于大力推進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發展的通知》《關于啟動全國森林體驗基地和全國森林養生基地建設試點的通知》,全國范圍內的森林養生試點項目全面鋪開,為森林康養向高質量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2017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改善森林康養等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充分發揮鄉村的資源稟賦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林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標志森林康養成為林業發展新業態。 2018年,全國森林旅游和康養游客量超16億人次,同比增長15%,創造社會綜合產值接近1.5萬億元[5]。2019年3月,中央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踐行“兩山”理論,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措施。
森林康養不同于傳統單向的森林體驗、旅游等,呈現出與其他產業融合的趨勢[6],主要表現為:1)森林康養與森林旅游、鄉村旅游融合;2)森林康養與醫療行業、養老行業融合;3)森林康養與文化、教育行業融合;4)森林康養與戶外運動、餐飲行業融合等。一方面,發展森林康養產生產業集聚效應,圍繞主導的森林康養產業與部門形成的橫向經濟聯系集聚,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的城市化進程中,森林康養實現區域內生活功能、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的分工和重組,其反映的鄉村價值對應城市化需求的再現問題。
3 洪雅縣玉屏山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經驗
洪雅縣國有林場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場,森林面積達13.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71%。洪雅縣玉屏山是四川省發展森林康養的先驅,2015年被授予首批“四川省森林康養試點示范基地”,2018年又被授予首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標準化建設示范單位”。玉屏山森林康養產業吸收多元化投資,瞄準市場需要設置多元項目,依托優質的森林環境資源,出臺省內首個縣域康養規劃——《洪雅縣森林康養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把森林康養產業培育成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
3.1 堅持多元化經營
玉屏山森林康養產業投資多元化,其資金來源渠道包括林業政策資金及社會資金,整合已在林區附近的項目和企業,統一開展森林康養服務體系建設,統一進行培訓指導,實現中醫藥服務產業、森林康養產業和旅游產業三棲合一。
3.2 堅持精細化經營
玉屏山森林康養把國際化康養水平打造納入產業布局,恪守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經營理念,精細化經營表現為精細建設和精細服務。精細建設體現在大型項目規劃“近林不進林”,既依托森林公園優質生態資源,又不占用森林公園建設用地指標。精細服務體現在康養設施打造精細、產品設計精細,研發森林康養App精準服務。
3.3 堅持服務當地經濟
在鄉村產業振興實施的利好政策背景下,玉屏山森林康養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并帶動當地交通、物流、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的融合,為當地帶來巨大的人流、財流和信息流,解決了缺少人才和資金的問題,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給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架起穩定渠道,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農戶的小農式思維局限。
4 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的框架
立足新發展階段,森林康養產業發展體現了整合資源和實現鄉村發展帕累托最優的愿景,據此從新發展理念構筑其融合發展的框架。
4.1 綠色發展下的生態優先賦能
從發展的視角解讀“兩山”理論,生態資源可以在一定路徑下轉化為經濟效益,金山銀山代表的經濟效益也需要綠水青山的支撐。該理論通過正外部性管道嵌入內生性發展動力,破解了自然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兩山”理論對“綠水青山”的保護,是在自然生產力的利用和改造中,創造社會生產力的長期紅利和最大效率[7]。森林康養產業融合發展首要任務是堅持“兩山”理論要求,以環境容量及承載力為基準,建立綠色生產方式,實現自然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森林康養強調在開展生態修復的前提下,統籌森林區域內資源稟賦優勢,實現生態效益的經濟轉化。
4.2 創新發展下的科技引領賦能
研究表明,鄉村產業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轉型是現代城鄉關系由分工對立到融合共生的結果,是人力資本投資、技術進步內生驅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8]。科技創新是森林康養產業的堅實基礎,立意在于破解粗放式發展的效率低下,突破產業對接高端市場的科技制約,有助于培育“醫養結合”的經濟增長動能。森林康養能夠實現資源的集中化,科技是其創新發展的有力保障,布局、規劃、建設、聚集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科技的介入,這既是市場的需求趨勢,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4.3 協調發展下的產業全鏈賦能
國家對森林康養的產業全鏈設計,旨在選擇資源富集、品質優良、基礎較好的區域精準發力、深挖潛力、打造樣板,實現集點、連線、匯面,以重點突破來帶動全域發展。從政策執行的角度看,區域間往往存在差異,因此森林康養產業強調發揮地區間的比較優勢,發揮市場的指向性作用,立足產品定位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統籌協調、統一規劃、同步實施產業布局,實現農業的單一功能向多功能復合轉變。森林康養很大程度是新興市場需求導向下的成果,與原本分散的觀光、休閑、體驗、度假、康養等鄉村服務業有機結合,優化完善產業結構和產品輸出方式,滿足市場的多元動態需求,通常還與地方傳統文化和歷史遺跡有效結合。
4.4 共享發展下的機制探索賦能
森林康養產業還表現出與農戶利益聯結的特征,帶動區域內農戶既融入產業鏈,也接入森林康養產品的供給市場,從參與主體轉向受益主體,獲得可持續生計資本。在共享發展的背景下,應充分發揮森林康養的邊際效益,不斷踐行成果共享的重要思想。
4.5 開放發展下的機制探索賦能
隨著“互聯網+”的構建推廣,我國鄉村產業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農業電子商務、農業休閑旅游、農業溯源信息服務等已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森林康養依托國家森林康養示范基地建設,借助“一帶一路”建設契機,逐步打造開放合作的新高地,拓寬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服務市場,從而為森林康養產業全鏈上的其他鄉村產業創造多元的市場選擇路徑提供平臺。
參考文獻:
[1] 孫一,牟莉莉,江海旭,等.供給側改革推進森林康養產業化發展的創新路徑[J].湖南社會科學,2021(1):72-79.
[2] 叢麗,張玉鈞.對森林康養旅游科學性研究的思考[J].旅游學刊,2016,31(11):6-8.
[3] 吳后建,但新球,劉世好,等.森林康養:概念內涵、產品類型和發展路徑[J].生態學雜志,2018,37(7):2159-2169.
[4] 鄭貴軍,劉俊昌,曾巧.市場導向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3):48-54.
[5] 張玫.2018年全國森林旅游和康養接待游客超16億人次[N].中國旅游報,2019-1-17(2).
[6] 辛相宇.森林康養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的途徑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9(2):46-51.
[7] 齊驥.“兩山”理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實現及文化啟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45-155.
[8] 賀立龍.鄉村振興的學術脈絡與時代邏輯:一個經濟學視角[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2019(5):136-150.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