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健強 韓靈梅 涂子豪 孫莉
摘 要 鄉村義務教育作為我國鄉村振興的根基教育,關系到未來鄉村人才發展、文化振興及農村富美。然而,鄉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與義務教育服務“非有效”成為制約其發展的困境。基于此,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河南省鄉村義務教育服務效率進行測度與分析,并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提出優化提升義務教育服務效率的策略,為鄉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鄉村義務教育;服務效率測度;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93
義務教育服務是公共教育服務的主要部分,是在政策的指導下既滿足社會的公共認知,又滿足適齡兒童及青少年教育需求的一項服務。國家或政府在多個層面進行教育投入,如對辦學條件進行優化、提高師資建設標準、組建更優秀的教師團隊等,使青少年受到更好的義務教育。2021年,我國全面進入小康時代,河南省作為中部人口大省,農村人口占比依舊較高。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省鄉村義務教育社會需求會有何種變化,義務教育如何突破現有狀態、擺脫發展困境、提升服務效率成為繼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后意義重大的研究課題。回顧國內外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明確指出,世界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包含教育供給、教育需求、教育參與、教育內部績效及教育產出等維度,建立了比較全面的世界義務教育評價指標體系,而國內學者主要集中于教育資源均衡化及效率測度分析等方面[1]。張冰心基于義務教育非均衡化問題,指出在“教育公平”導向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存在財政經費投入不公平、硬件設施不完善、教師資源配置有缺陷等問題,認為逐步提升義務教育服務效率,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蘭佳琦基于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相關數據,構建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指標體系,使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中的DEA-BCC模型分析研究了我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效率[3]。楊倩茹通過比較我國農村地區省際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差異情況,認為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較高,省際差異較明顯[4]。郭俞宏等發現,我國中東部地區間存在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效率差異,辦學效率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上述梳理,現有關于義務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并沒有統一的結論[5]。因此,基于《2020河南統計年鑒》數據,從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設施配置、教育師資投入和教育服務成效4個維度出發,構建義務教育評價體系,對2019年河南省義務教育的服務效率進行測度,并對如何優化提升鄉村義務教育的服務效率提出相應的策略。
1 義務教育服務效率測度
1.1 方法選擇
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對河南省義務教育的服務效率進行測度,選擇面向投入變量的BCC模型測量義務教育服務的效率,模型如式(1)所示。綜合技術效率(TE)可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TE)和規模效率(SE),具體的表達式為TE=PTE×SE,三者的數值均在[0,1]內取得,結果越接近于1,表示義務教育服務的效率值越高。
式(1)中:k為決策單元,即樣本地區;xn,k代表第k個樣本地區第n項要素投入;ym,k代表第k個樣本地區第m項產出;λk表示第n項要素投入和第m項產出的加權系數;θk代表第k個樣本相較于其他樣本地區的義務教育服務效率值。
1.2 指標體系構建
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和義務教育服務實際統計信息,再綜合我國義務教育服務發展的現狀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從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設施配置、教育師資投入和教育服務成效4個維度,以科學性和客觀性為基本前提,遵循系統性、代表性、層次性及可量化性原則,構建合理、統一、全面的義務育服務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基于《2020河南統計年鑒》及教育統計公報等相關教育統計數據,將河南省18個地級市2019年教育經費投入、教育設施配置、教育師資投入和教育服務成效的指標數據代入DEA-BCC模型中,利用MaxDEA軟件測度2019年河南省18個地級市義務教育服務的投入產出效率,結果見表2。
表2可知,河南大部分地市未實現義務教育服務DEA有效,且整體效率不高,各市平均綜合技術效率僅有0.862 2,純技術效率為0.981 3,規模效率為0.879 2。就規模報酬情況而言,大部分地市都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安陽市、焦作市及駐馬店市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達到1,表明3市在在義務教育服務中不存在投入冗余,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優,即DEA有效。因此,3市應該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升級硬件設施,引進優質師資力量,保證其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得到全面提升。此外,鄭州市、平頂山市、漯河市、三門峽市等9個市,其綜合技術效率受規模效率的影響較大,未達到DEA有效狀態,并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但是,這些地區純技術效率為1,表明當前技術水平下義務教育服務資源的利用在管理與技術等方面是有效率的,可以稱為DEA弱有效地區。因此,提高其效率的關鍵在于如何更好地發揮其規模效益,縮小實際規模與最優規模之間的差距。
除去DEA有效的12個市,其余6市為非DEA有效地區,這些地區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存在投入冗余現象,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將非DEA有效地區進行匯總,給出非DEA有效決策單元的冗余情況,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處于規模效益遞增的6市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情況,這里的冗余并不是指當前的投入真實存在剩余,而是DEA有效地區相比得出的結果。鄭州、洛陽兩市的義務教育服務供給處于中上水平,應該關注投入產出結構的調整,以達到DEA完全有效。其他4市在增加投入的同時,還需注意投入產出結構的優化,提高義務教育服務供給水平,獲得相對更高的教育服務產出,注重義務教育服務質與量的提升。
3 提升策略
3.1 宏觀層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3.1.1 緊跟教育評價改革指揮棒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評價指揮棒直接影響辦學導向。河南省在進入全面小康時代后,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應緊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深刻認識、理解教育評價的要義與精髓,不斷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3.1.2 以人為本,均衡需求“興”教育
1)政府作為義務教育的主要提供者及相關政策的制定者,對義務教育發展起導向作用。國家應通過政策及財政支持,推進中部人口大省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更應作為政策紅利惠及的對象,提升義務教育的服務效率,實現區域義務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2)優化義務教育的服務效率,還需從制度層面提供保障,以培養不同類型人才服務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為導向,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提供人才支撐和人力資源保障。
3.1.3 鄉村人才振興需要基礎義務教育公平
人才支撐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難點和瓶頸,其破解的路徑就是縮小城鄉之間的經濟、就業、社會保障及教育多維度的差距,從而吸引本地的鄉村人才留在家鄉、建設家鄉,帶動培育鄉村經濟增長極。因此,基礎義務教育公平對提升鄉村人才振興、吸引外來人才流入、促進城鄉融合和增強鄉村吸引力至關重要。
3.2 微觀層面:立足時代,多方共育
1)學校需確立科學育人目標的導向。在新時代背景下,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教育管理部門應不斷探索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落地生根”的方式,促使校長專心管理、教師專心教書、學生專心學習,將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2)教師兼修大愛精神,引領“傳道授業”。教師是學生的"啟明燈",在新時代更應兼修工匠精神,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與能力,與時俱進更新知識儲備,勇擔為國育才重任,時刻秉持仁愛之心,以做“四有”教師為目標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力做有愛、有德的“傳道授業解惑者”。教育相關部門應為教師“松綁減負”,引導教師心無旁騖潛心育人,形成青藍相繼、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3)力做懂孩子、會教育、做表率的家長。家長應與時俱進、不斷學習,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選擇,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重在以示范者身份帶動孩子,以朋友身份幫助孩子,助力學生發展。在義務教育階段,引導學生發現自身興趣,明確自身優勢,幫助孩子樹立學習信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2000:教育的權利:走向全民終身教育[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 張冰心.淺析“教育公平”導向下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J].勞動保障世界,2020(8):79.
[3] 蘭佳琦.我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及效率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20.
[4] 楊倩茹,胡志強.基于DEA模型的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效率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15-21.
[5] 郭俞宏,薛海平.我國義務教育生產效率實證分析:基于DEA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2011(3):24-27.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