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后,太空領域呈現出“一超多強”的格局,這是“太空新秩序”的重要表征。美國依然獨占鰲頭,無論從發射能力還是在軌衛星數量看,都保持世界第一。目前美國擁有的衛星數量超過了中國、俄羅斯之外所有國際行為體擁有衛星數量的總和,種類和功能也最為多樣、齊全。盡管美國試圖限制太空技術的傳播,太空技術和能力還是擴散到許多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太空并擁有了自己的衛星和航天器。除了傳統強國外,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太空產業,希望在激烈的太空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一些資源有限、實力有限的國家也在通過國際合作、商業購買等手段提升太空能力、利用太空資源。
目前,如果不算歐洲空間局,全球有11個國家擁有獨立發射能力,還有15個國家和地區具有把物體發射到亞軌道的能力(能夠把火箭發射到太空,但是達不到環繞地球軌道所需的高度),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捷克、丹麥、德國、印度尼西亞、意大利、黎巴嫩、新西蘭、波蘭、西班牙、瑞士,以及我國的臺灣省。與此同時,有60多個行為體和一些國際組織(如歐洲空間局)擁有衛星。中國、俄羅斯、歐洲空間局等后勁勃發,對美國形成明顯的追趕勢頭,能夠研制除少數類型以外的大多數衛星。中、俄、歐各自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打破美國在此領域“獨步天下”的局面。日本、英國、印度等國發展速度也較快。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統計,到2020年7月31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787顆,為70多個國際行為體所擁有,其中美國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
值得注意的是,私人太空實體公司正以飽滿的熱情加入到太空競賽中來。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太空工業正迎來蓬勃發展時期。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估計,目前全球太空產業價值約3500億美元,還在迅速增長,到2040年將超過一萬億美元。基于商業目的,肇始于美國的“新太空運動”正向全球擴展,越來越多的全球參與者正在爭奪太空領域的市場份額,而這也將“導致太空使用方式的顛覆性變化”。

2021年2月9日,俄羅斯“進步76號”貨運飛船完成對國際空間站的補給工作,在蒙古國上空脫離太空站重返大氣層。
當今世界知名度較大的私人太空公司包括埃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杰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和保羅·艾倫的“平流層發射”(Stratolaunch)等。其中,馬斯克于2002年6月成立SpaceX公司,2008年12月獲得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商業補給服務合同。經過十多年發展,SpaceX成功創立低成本商業發射模式,在航天領域異軍突起。SpaceX一方面在火箭研制領域頗有建樹,不僅承擔了NASA多項太空運輸任務,也研發出“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今年9月15日,SpaceX用“獵鷹”火箭成功發射一艘“龍飛船”,執行了名為“鼓舞四人組”(Inspiration4)的全球首次全私人、“全平民”載人軌道飛行任務。
馬斯克對火星同樣著迷,與各國政府和其他科學團體不同的是,其目標不僅是進行科學研究,還希望在這顆星球上建立永久居住地,為此馬斯克還發射了“星船”(Starship)。“星船”由一枚巨型助推火箭和一艘飛船組成,其中代號“超級重型”的助推火箭直徑9米、高68米,裝有37臺“猛禽”發動機,足以提供7300噸推力,相當于此前史上推力最大的美國“土星五號”火箭的兩倍。同樣直徑9米、高50米的飛船作為“星船”的第二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150噸,將執行長途運送大量貨物和人員的任務。今年5月5日,SpaceX一枚“星船”原型試驗箭成功完成了一次短暫的亞軌道試飛。根據馬斯克的設想,“星船”不僅可以用于太空旅行,還能以遠高于飛機的速度,實現全球范圍內城市間的運輸,進行“點對點旅行”。其具體理念為:在海上建造平臺作為客運基地,如果從上海飛往紐約,只需要從上海附近的海上平臺搭乘“星船”客運飛船,然后起飛后抵達紐約附近的海上平臺就可以了,全程僅需39分鐘。
其他私人太空企業的成果也同樣顯著。今年7月11日,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船二號”完成首次滿員亞軌道試飛,該公司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作為機組成員參與此次試飛。7月20日,“藍色起源”公司創始人杰夫·貝索斯及其弟馬克·貝索斯乘坐該公司研發的“新謝潑德”火箭成功進入亞軌道。這些試飛都有力推進了人類商業亞軌道旅行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