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業亮
今年7月,美俄在瑞士日內瓦重啟雙邊戰略穩定對話,討論未來戰略穩定和核軍控問題。這是拜登政府上臺以后美俄舉行的首輪雙邊戰略穩定對話,也是兩國在今年2月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后舉行的首次戰略對話。在當前美俄關系仍陷于緊張、雙邊核軍控結構關鍵支柱瀕于崩潰、雙方圍繞新技術武器開發和部署的軍備競賽加劇的情況下,美俄開啟戰略穩定對話能否為雙邊核軍控注入新的動力,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
戰略穩定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后半期,指的是擁有核武器的敵對雙方相互維持軍力大致平衡,從而迫使雙方都避免發動先發制人的第一次核打擊的狀態。戰略穩定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政治、經濟、軍事、技術動態復雜互動的產物,其中核軍控對維持戰略穩定起著關鍵的作用。
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戰略穩定一直是美俄軍控談判和達成協定的中心目標之一。1973年,美俄正式達成了《防止核戰爭協定》(Agreement on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1990年6月,美蘇發布聯合聲明,更新了兩國對戰略穩定所包含內容的理解,把戰略穩定界定為戰略關系的一種狀態,即“通過減少戰略運載工具上的核彈頭數量和給予高度生存系統的優先地位”,建立雙方接受的“戰略進攻和防御關系”,來“消除第一次核打擊的動機”。
冷戰結束后,美俄圍繞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問題舉行了一系列戰略穩定對話,陸續達成多個雙邊核軍控協定。如:1972年,美蘇達成《反導條約》,這是兩國首個核軍控條約;1987年,美蘇簽訂《中導條約》;2010年,美國和俄羅斯簽訂《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14年烏克蘭危機發生后,美俄關系下降到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美國中斷了與俄羅斯的戰略穩定對話。2016年,奧巴馬政府欲繼續尋求與俄羅斯開展戰略穩定談判,但被俄羅斯拒絕。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俄恢復雙邊戰略穩定對話。從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美俄雖然舉行了多輪戰略穩定對話,但雙方不但沒有就延長《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達成協議,美國還先后退出了《中導條約》和《開放天空條約》,使雙邊戰略穩定的基礎遭到破壞。
拜登政府上臺后,對其前任的核政策進行調整。拜登政府于2021年3月發布了《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把減少核武器的作用和開支、尋求達成新的軍控協定作為美國核政策的目標,宣稱要致力于“防止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重建美國作為軍控領導者的信任”“與俄羅斯和中國在影響戰略穩定的一系列新興軍事技術開發問題上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對于拜登政府的這一訴求,俄羅斯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在美俄雙邊關系分歧加劇、對話停滯的情況下,俄羅斯也希望通過對話把美國拉回到談判桌前。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在今年6月舉行的美俄峰會上,美俄同意重啟雙邊戰略穩定對話。
戰后,美俄戰略穩定一直建立在相互確保摧毀的第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基礎上。雙方在長期的核競賽和核對峙中逐漸形成和確立了一系列指導雙邊核關系、維護戰略穩定的原則。但是近年來,特別是特朗普執政以后,美俄之間的戰略穩定基礎持續受到破壞。
首先,相互確保摧毀戰略的要點是確保本國核力量能經受敵方第一次打擊,或在第一次打擊后仍有一部分核武器生存,而美俄為維持其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生存性和可信性、強化懾止對方發動核打擊的能力,都致力于核武器現代化,在大幅增加維持“三位一體”核力量(必須同時具有從海洋、陸地和空中投送戰略核武器的能力)開支的同時,還大力開發新的運載工具和核彈頭,這使得美俄之間的戰略進攻性力量平衡不斷被打破,加劇了核軍備競賽和核戰爭的風險。
其次,美俄為規避《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等軍控協定的限制,奪取軍事優勢,把核投放能力常規化作為加強軍事能力的一個方面,競相開發和部署包括精確制導的高超音速導彈和高超音速助推滑翔機在內的新技術常規武器和低當量核武器,這破壞了戰后以來美俄核戰略穩定建立在相互確保摧毀之上的原則,潛在地模糊了常規戰爭和核戰爭之間的界線,可能加劇在沖突和危機發生后升級為核戰爭的風險。
再次,特朗普就任后,美國大力加強導彈防御并把俄羅斯列為主要防御對象,這進一步削弱了美俄之間的戰略平衡,刺激俄羅斯采取反制措施,部署和研發能突破美國導彈防御的新的投放系統,從而引發了美俄之間進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無休止的軍備競賽。近年來,俄方大力開發高超音速武器,并把開發重型、多彈頭分導再入大氣層、液體燃料的、以發射井為基礎的“莎馬特”洲際彈道導彈,作為有能力突破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最終保證。
最后,近年來人工智能、機器人、自主技術、高超音速、量子計算、網絡空間、定向能力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軍事運用和突破性發展也對美俄戰略穩定起著不可預見的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化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造成軍事環境的日趨透明,可能使核潛艇比過去更容易遭受打擊,從而削弱了長期被視為“核威懾力量可生存性最終擔保者”——核潛艇的能力;由于監視技術改善使其能向高效率攻擊力量提供實時瞄準信息,導致陸基導彈可能更容易遭到攻擊;網絡空間能力的進步增加了潛在的威脅,從而帶來了核指揮控制通訊系統(CN3)可能被攻擊,導致被攻擊方擔憂核指揮控制通訊系統被中和(受網絡攻擊后失效)而發射核武器的風險。

2021年6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日內瓦舉行峰會。在峰會上,雙方達成共識,將著手開啟以核裁軍為方向的戰略穩定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