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瑜

美國海軍“里根”號航母。
近年來,美國對華競爭愈益向軍事領域傾斜。拜登上臺以后,這一傾向更加凸顯。美國對華競爭向軍事領域傾斜的主要表現在:首先是美國全政府國防化和軍事化程度加強。這一方面表現為非軍事部門職能的軍事化滲透,另一方面表現為軍事化部門職能的專業化程度加強。其次是美國自上而下多方力量不斷高調推進軍事力量在印太地區的部署,對華指向性極其明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非軍事領域逐漸被賦予軍事化職能,或逐漸向國防、軍事方向轉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供應鏈系統的“戰略化與軍事化”滲透。
供應鏈安全直接關乎美國國防后勤局軍事供給的持續性和美軍作戰力量的穩定性,維護供應鏈安全是美國國防后勤局最重要的職能之一。美國政府一直對供應鏈環節的安全給予高度關注,早在2012年奧巴馬簽發《全球供應鏈國家安全戰略》時,美國就已經將供應鏈安全上升至戰略高度。特朗普上臺之后,供應鏈戰略化趨勢更是明顯加快。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特朗普與國務卿蓬佩奧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把供應鏈“留在美國”的重要性,提出要將中國和美國以外的醫療設備供應鏈轉移回美國;2020年4月,美國商務部官網發布公告表示,要加強對技術出口的限制,以防止美國公司向海外出口可能會增強中國軍事力量的產品;2021年7月22日,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國防關鍵供應鏈工作組發布《國防關鍵供應鏈最終報告》,該報告提出了六項對策性修正案,作為本年度《國防授權法案》的補充,其中明確規定國防部在修正案頒布一年內使用現有商業工具來繪制國防供應鏈圖譜。自此,美國供應鏈國防化的趨勢基本形成。
除了供應鏈系統之外,美國在其他非軍事領域職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戰略化與軍事化滲透傾向,技術出口管制逐漸成為美國針對中國的一大利器。
就部門職能設置來看,非軍事部門職能的國防化滲透趨勢日漸凸顯。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發布報告認為,美國政府應將商務部指定為美國情報界成員機構,擴大美國現有的17個情報界成員結構,提高政府分析執行國際技術戰略所需的經濟、貿易和技術發展的能力;同時建議擴大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職責任務,讓其負責監管和保護美國技術供應鏈,并依照財政部恐怖主義和金融情報局的模式進行重組,以履行其新增加的職責——監督與經濟或技術競爭力有關的非軍事類項目。這樣做是為了適應經修訂的《國防生產法案》(DPA)下擴大的“國防”概念,并減輕國防部現有辦公室的壓力,使國防部專注于戰備打仗的本職。
與非軍事領域職能的軍事化滲透相對應,美國軍事化部門職能的專業化不斷強化。自2017年美國確定重回大國競爭戰略以來,美軍把提升“殺傷力”作為軍力建設的核心要求。為了備戰大規模戰爭,建立絕對攻防優勢,美軍大幅增加了彈藥采購經費,提高彈藥庫存。美國國防部2018年啟動彈藥戰備計劃,并在2019年4月公開發布的《改革國防部運行機制提升效率初始計劃》文件中,將彈藥戰備作為美軍供應鏈與后勤改革的三大頂級任務之一。
今年6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以“應對中國軍工企業威脅”為由,簽署了名為“應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某些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的證券投資所產生的威脅”的行政令(E.O.14032),加強了對中國涉軍以及監控技術企業的進一步打壓。該命令對執行部門分工進行了重新調整,將投資禁令的管轄權從特朗普時期的國防部移交至財政部,將國防部的任務從競爭重新調整為戰備打仗。今年8月,美國海軍舉行了“大規模演習2021”。據美方報道,參與此次演習的裝備包括航母、驅逐艦、潛艇、飛機、無人艦船等至少36艘水面或水下艦船。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事戰略主席詹姆斯·霍爾姆斯表示,美國海軍“正在回到二戰時期的備戰方式”。美國空軍協會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認為,應進一步加強國防部戰備打仗的能力,建議2022年美國《國防戰略》應提出新的部隊規劃理念:恢復對美國軍隊規模和結構的要求,以擊敗潛在的兩個對手;美軍規?;謴椭?018年之前美國《國防戰略》的要求,要能夠同時打贏兩個中等規模的沖突。該建議將增強美國威懾安全挑戰的能力,并防范“投機侵略者”在美軍全力投入另一個戰區的戰爭時有機可乘。
除了軍事化部門職能的專業化加強外,美國還在不斷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在特朗普政府發布的《2018年核態勢評估》中,文件就已明確指出美國當前的一項重點是:加快研發用于實戰的低當量核武器,以及降低美國核武器的使用門檻;只要美國遭受損失,不管對方是否使用核武器,美國都可以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報復。
拜登上臺以來,美國多方力量推進軍事部署向印太轉移,具有極強的對華指向性。2021年1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羅伯特·奧布萊恩提前解密了《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全文,通過該文件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印太戰略”的目標和戰略做了詳細的規劃,指令趨向落地,日漸實心化。拜登上臺后,在很大程度上延續并深化了特朗普執政時期提出的“印太戰略”。
增加“太平洋威懾倡議”預算,意在鞏固對華威懾。美國效仿2014年烏克蘭危機后美國實施的“歐洲威懾倡議”(European Deterrence Initiative, EDI)的做法,在《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提出了一項名為“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PDI)的撥款計劃,明確指出美國需要“增強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威懾的可信度”“堅定地致力于捍衛自己在印太地區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