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興,收入增,脫貧穩。今年以來,湖北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產業幫扶作為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大力推進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全力促進脫貧人口發展產業增收,全省脫貧地區建成主導產業54個,創建5個國家級、23個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特色產業幫扶基地近2萬個,帶動93.96%的有勞動能力脫貧人口增收。
一、以特色化提升產品競爭力
(一)強化規劃引領。依托全省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科學編制《推進湖北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及時啟動脫貧地區“十四五”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向脫貧地區積聚。著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業”,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產業發展納入規劃,促進脫貧群眾發展產業持續增收。
(二)強化產業布局。根據脫貧地區的資源稟賦特點,出臺《關于推進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分區推進、分類發展,大力打造以“茶果菜藥”為重點的特色產業,構建以“三大藥谷”“四座茶山”“五條水果帶”為支撐的“345”產業布局,基本形成“縣有支柱產業、鄉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基地、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省脫貧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生產基地達到2055.34萬畝。
(三)強化質量標準。加強農產品、種子、食品安全標準研制和推廣,以標準化控制生產、流通、存儲等各個環節,實現全過程質量可控。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一碼通”,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
二、以品牌化增強市場開拓力
(一)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成立區域公用品牌企業聯盟,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使用規范和進出機制。持續做好“隨州香菇”“潛江龍蝦”“洪湖蓮藕”等在央視上榜區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宣傳,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繼續領跑全國。
(二)打造企業產品品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品質、擴品類、創品牌,對“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進行標準化打造,制定產品標準,保護傳統工藝,凸顯鄉土品牌特色。對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檢測、認證費用給予適當補貼。全省“兩品一標”認證數量超過3000個,農產品類中國馳名商標達到200個。
(三)大力推介荊楚品牌。堅持以地域產生品牌、以品牌影響地域,挖掘湖北生態、歷史和文化價值,講好“中國荊楚味·湖北農產品”故事,湖北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和辨識度不斷提高。堅持市場化方向,全力辦好農業博覽會、食品博覽會、種業博覽會等展會,湖北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
三、以便捷化拓展物流支撐力
(一)推進寄遞物流建設。聚焦農產品進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費品下鄉“最后一公里”,加快推進“快遞進村”。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或快遞電商物流園等資源平臺,打造縣級寄遞公共配送物流中心。有效整合郵政鄉鎮局所、快遞企業鄉鎮代理點等資源,建強鄉鎮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統籌村郵站、郵樂購站點、供銷服務點、快遞代理點等村級寄遞資源,每個村建成1-2個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網店,實現村級綜合服務網店全覆蓋。
(二)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支持脫貧地區經營主體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活動,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精準對接。大力推廣“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形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脫貧地區建立產銷供應關系。扎實開展客運場站服務區扶貧農產品展示展銷共同行動,助推扶貧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
(三)大力實施消費幫扶。持續做好消費幫扶產品認定工作,今年申報認定產品14309個,全省納入《全國扶貧產品目錄》的消費幫扶產品達到36796個,直接帶動脫貧人口37.56萬人,目錄內消費幫扶產品銷售額達386.2億元。推動政府采購支持消費幫扶,全省各級預算單位繼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通過“832平臺”采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10.63億元。開展工會職工愛心消費幫扶活動,2021年繼續按照每人不超過500元標準追加福利經費,專項用于采購脫貧地區農副產品。
四、以多元化集聚投入保障力
(一)財政優先支持。將支持脫貧地區產業發展作為財政投入的重點,今年脫貧地區已投入財政專項資金19.86億元。2021—202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保費補貼等方式,支持開展科技攻關、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人才培育等工作;每年統籌資金5億元,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進行貼息。市、縣財政每年計提的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增量資金中,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比例不低于50%。
(二)金融重點傾斜。引導金融機構根據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特點,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中長期貸款和循環貸款。允許權屬清晰的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業設施、農機具等依法抵押貸款。推進全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加快新型“政銀擔”合作,撬動金融機構按一定比例放大對龍頭企業的貸款數量。嚴格執行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政策要點,確保符合貸款條件且有貸款意愿的脫貧人口應貸盡貸,截至目前,全省今年新增脫貧人口小額信貸14.5億元,涉及農戶3.38萬戶。
(三)社會廣泛參與。全省涉農市、縣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專項用于保障鄉村產業等用地需求。探索推廣鄉村產業發展“點狀供地”模式,實行縣級點狀供地備案。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集體山林、水面、廠房等資源,以使用權入股、聯營、租賃等形式,引進各類市場主體共同興辦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等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五、以穩定化提高主體帶動力
(一)加強龍頭企業培育。省委、省政府出臺《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意見》,實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全省圍繞優質稻米、生豬、特色淡水產品(小龍蝦)、蔬菜(食用菌、蓮)、家禽及蛋制品、茶葉、現代種業、菜籽油、柑橘、道地藥材等10個農業主導產業鏈,重點培育100家細分行業領軍企業、1000家成長型龍頭企業,帶動近1000萬農戶增收。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名省領導領銜、一個牽頭單位負責、一個專家團隊指導、一個工作專班推進”的要求,8位省領導分別掛帥擔任“鏈長”。
(二)加強農戶利益聯結。將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聯農帶農效果緊密掛鉤,積極推廣“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脫貧戶”五位一體和“121+X”產業扶貧模式(一村培育1個主導產業,建立2個合作組織,對接1個龍頭企業,通過土地租金、勞務薪金、銷售現金、分紅股金等形式帶動若干脫貧戶增收),引導脫貧群眾嵌入產業鏈,與市場主體抱團發展。
(三)加強產業風險防范。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的重要內容,對因自然災害、病蟲害、價格波動、產品滯銷等出現產業發展困難的脫貧戶、邊緣戶,及時開展針對性幫扶。對脫貧縣定期開展特色產業發展風險評估,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主要評估對象,聚焦生產、經營、聯農帶農和政策措施落實等重點,系統評估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切實完善防范和處置風險的具體措施。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