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鷹潭高新區陽光巴黎小區門口,緊挨著門衛室有一個小小的超市,幾十平方米的空間內擺滿了煙酒、飲料以及各種日用雜貨。在超市靠墻的位置,放著一個貨架,上面堆滿了各種快遞包裹,周美勝面帶微笑,一邊交談,一邊把剛收到的快遞編好號碼,他說:“按照號碼取件,不容易丟失拿錯,也能更快速地幫助顧客找到快遞,讓大家滿意!”
周美勝的小超市已經開業4年時間,這間超市是他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在他看來做生意要誠信經營、熱情服務,這家超市更像是充滿了笑聲的“解憂雜貨鋪”。周美勝特別愛笑,很難想象,這樣燦爛的笑容出現在一個被尿毒癥折磨了19年的病人身上。
如今的周美勝已年近50歲,年輕時在外打工,積累了一些本錢,于1999年在廣東開了一家店,結果賠本了。2001年,他輾轉到河北開店,剛開了3個月,卻被查出患有尿毒癥。因為做生意虧損已經債臺高筑的他無法定期前往醫院治療,只能通過吃一些中藥來緩解病情。2003年,周美勝的尿毒癥已經發展到必須透析的程度。
一邊是日益惡化的身體狀況,一邊是拮據的經濟條件。“我記得2004年,有一次,因為沒錢,我已經3天沒有透析了,全身浮腫,心衰,幸好妻子及時送我到醫院,才算活了過來。”回想起那段日子,周美勝語氣沒有唏噓、哀嘆,而是充滿了對妻子的感激。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出臺,特別是健康扶貧政策,使周美勝一家的情況逐漸好轉。2008年,他開始享受農村低保。2013年底,他被鷹潭市高新區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以前,每年光透析所花的錢就得至少2萬元,但現在好了,去年,我全年的醫療費只花了4000元。”周美勝說。
盡管身患重病,但周美勝從不怨天尤人,也從未自暴自棄,而是想著如何能多賺點錢,讓家里的日子好起來,盡快摘掉貧困的帽子。“政府給了我們這么多的好政策,但我們不能只靠政府啊,關鍵是自己得想辦法干起來。”考慮到自己每周要做三次透析,不適合在企業工作,于是他決定自己創業。
2017年,周美勝看中了現在這間店面,于是咬咬牙租了下來,開了一家超市。“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大家一起聊聊天,開開玩笑,挺好的。”除了日子過得舒心,更重要的是,這間超市可以給他帶來每個月3000元的純收入。今年初,他的超市成為這個小區的快遞收發點。“既能給大家帶來方便,我自己又能增加一些收入,何樂而不為呢!”周美勝笑嘻嘻地說。
開超市雖然不是體力活,但每周三次的透析還是讓周美勝很痛苦。他挽起袖子,手臂上因為透析而留下的幾道疤痕格外顯眼。周美勝不愿麻煩別人,每次都是自己騎著電動車去醫院,透析一結束,立即騎車趕回店里守著。“其實,透析之后人特別虛弱,特別想躺下來好好休息一下,但是想著家里的經濟狀況,能多賺一點是一點,就會咬牙堅持。”周美勝告訴記者。
街道、村委會得知患重癥的周美勝生活艱難,曾安排他為臨時救助與走訪慰問對象,卻被他婉言謝絕。周美勝告訴記者,他不希望依賴救助,他要用自己的汗水贏得他人的尊重。2018年,周美勝一家光榮實現脫貧,家庭年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女兒正在南昌豫章師范學院就讀本科,全家人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周美勝自尊好強,從來不愿意用疾病獲取他人的同情,他認為只有付出勞動才會有收獲,用辛勤的汗水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別把自己當病人,只要花十倍的精力、百倍的努力也能做正常人做的事,可以實現脫貧致富。”這是周美勝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周美勝用勤勞的雙手與命運抗爭,譜寫著戰勝苦難和貧窮的動人篇章。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