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澗青連竹色,山靜帶茶香。沿著新修的水泥路蛇形爬升,一直通向山的最高處。
駐足海拔1360米的山巔,極目遠眺,三四十厘米高的茶樹隨山勢起伏綿延、縱橫交錯,身著客家傳統服飾的采茶女半蹲其間,隨著雙手上下翻飛,嫩嫩的茶尖盡入背簍。這里是崇義縣上堡萬長山茶場,昔日的荒山野嶺,如今漫山翠綠。
變化,承載著崇義生態茶業、立體茶業、觀光茶業的茶旅融合理念,見證著崇義高山茶產業發展之路。
稟賦:綠水青山孕育一方瑰寶
北緯25度、年平均氣溫17.9度、全年日照1385小時、森林覆蓋率88.3%、晝夜溫差大、霧多濕度大……崇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物產。高山茶,就是典型代表。
低緯度、寡日照、多云霧,滋養出的茶葉品質極佳,風味獨特。明嘉靖三十二年縣志記載,“本縣地方產綠茶,味醇而氣馥,每于歲春省令茶戶辦薦新茶”?!褒垰w茶”唐朝時稱為絕品,清朝時為皇宮貢品。民國25年,崇義陽嶺茶曾獲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一等獎。2011年檢測顯示,崇義茶葉天然富硒,在江西屬首次發現。
瓶頸:茶在深山無人識
悠久的茶葉生產史、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卻打不開市場、賣不上價錢,是長期以來困擾崇義茶農茶企的“心病”。得天獨厚的茶種植環境,和品牌影響力弱、龍頭企業少、產業延伸貧瘠等問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產業發展失去了效益,必然成為無源之水,走下坡路。前些年,“本地人買外地茶”司空見慣,甚至政府機關、國有企業用的都是其它地方生產的茶葉。“手捧金飯碗去要飯”,出路到底在哪里?
破局:茶旅融合,一泓活水入池來? ?窮則思變,變則通。
怎樣把生態優勢融入茶產業發展,實現效益最大化?經過充分調查論證,崇義明確了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通過做強龍頭企業、做優茶葉品質、加強產業融合,不斷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經濟效益。以生態茶業、立體茶業、觀光茶業為一體的茶旅融合理念,成為崇義茶產業發展的突圍路徑。
政策扶持。好政策創造好平臺。崇義縣2009-2023年茶產業規劃、茶產業發展獎勵和補助辦法、2011-2020年茶產業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茶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扶持政策等系列優惠政策,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出臺,成為鼓勵農民種植茶葉、扶持茶企發展的“催化劑”。借著深化綠色金融改革的春風,綠色企業認定方法、綠色項目認定方法、綠色保險、特色農產品氣象指數保險、產量保險、價格指數保險、收入指數保險等獨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加速落地,為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態化種植。好茶要賣出去、賣出好價錢,不僅需要好的茶文化、茶生態,更離不開對茶葉品質的源頭把控。為規范統一茶市場,崇義組建了高山茶行業協會,全縣15家茶企全部入會,統籌推進標準化生態茶建設。所有茶企均按照有機茶的生產標準,從育苗到種植、從施肥到防蟲、從采摘到加工,嚴格監管各個環節,從源頭上保證出產茶葉的高品質。所有茶場基地均按照“有機生態化、茶樹良種化、產品多元化”思路,實行綠色有機種植,全部引用山泉水灌溉、施用特種有機肥,不打農藥,用黃色粘蟲板等方式解決蟲害問題。
唱響優質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綜合評價茶樹生長環境、氣候、土壤等條件,崇義明確了“高山、有機、富硒”的茶葉品牌方向。在北麓灣三產示范園,建設“崇義高山茶”展示中心,4家重點茶企業進駐,有效發揮了品牌營銷窗口作用。大力實施區域公用品牌戰略,整合龍歸、雪竹春等企業品牌,統一使用“崇義高山茶”公用品牌,實行“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雙牌共建模式,改變了以往品牌雜、多、小的狀況。發揮“高山、有機、富硒”優勢,引導和鼓勵上堡茶葉公司、馨陽嶺茶葉公司等縣內重點茶企,積極開展高山茶品質認證。積極組織茶企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型茶事活動,先后承辦、參加第十五屆國際茶文化節、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贛州市第二屆“贛南高山茶”品鑒暨品牌宣傳推進會等活動。崇義相繼獲評“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優質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從茶區到景區。茶產區優越的生態美景,本就是發展旅游的絕佳之地。在推進茶旅融合的過程中,崇義積極構建茶產業、茶經濟、茶生態、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進、協調發展的現代茶產業體系,過去單純的茶區茶園,已經成為集基地、加工、體驗、休閑、觀光、購物、文化為一體的旅游風景區。從茶區到景區,一方面源于茶區旅游環境的不斷優化,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崇義推進茶園標準化開發、生態化管理,如按4A級景區標準,打造占地3000余畝的萬長山茶旅結合綜合示范園,按3A級鄉村旅游點標準,打造集“產、教、學、研、游”于一體的樂洞龍歸茶場鄉村旅游示范點;另一方面,也源于茶旅融合活動的持續做旺,崇義構建了“四點三線”茶旅融合體系(四點即萬長山、赤水仙、樂洞龍歸、馨陽嶺四大茶場,三線即三條“茶山行”精品旅游線路),在推介茶文化、打響“崇義高山茶”品牌的同時,更做旺旅游人氣。
蝶變:香茗春似錦
茶產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茶葉功能區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通過淘汰非功能區劣勢茶園,保留部分特色茶區并加以優化,有效擴大了優勢產區茶園面積,優勢產區茶產業發展迅速,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已達2萬畝,良種化率高于90%, 產量850噸。另一方面,通過突出本地特色,順應市場需求,調優了茶類結構,形成了以優質綠茶、白茶為主,紅茶、青茶共同發展,生態野生茶兼顧的產業發展模式,全縣綠茶優質率明顯提高,春茶占全年份額大幅度增加,名優茶、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發展迅速,多元化的產品結構有效增強了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
“崇義高山茶”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得益于高起點定位和“高山、有機、富硒”產業發展方向,崇義新上企業、新開發基地均按照有機茶生產標準進行管理、申報有機認證,目前已有4家企業基地通過有機認證,總面積達5000余畝。通過積極開發名優品牌,加大以“崇義高山茶”為母商標的建設與宣傳力度,崇義茶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近年來,崇義高山茶在各類名優茶評比中獲得世界佳茗大獎1個、金獎28個,在第十五屆國際茶文化節上,崇義“馨陽嶺毛尖”和“馨陽嶺白茶”茶葉獲得國際金獎;“崇義高山茶”2018年7月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0年榮獲中華品牌商標博覽會金獎。
旅游產業發展活力持續釋放。通過以茶促旅、以旅帶茶,發展復合業態,既提升了茶葉品牌效益,更做旺了旅游人氣,極大釋放了旅游產業發展活力。特別是近年來通過組織開展萬長山“茶山行”高山帳篷節、龍歸“茶之旅”研學等活動,短時間內接待游客和品牌商近萬人。每逢茶季,游客紛至沓來,春來踏青采茶品茶,夏來避暑乘涼賞茶,游客其樂融融,茶農茶企經濟效益倍增。
作者簡介:吳顯偌,崇義縣政府辦公室。
責任編輯: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