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近年來,河南省科技廳精心謀劃、系統布局,通過一“放”即開展賦權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二“收”即搭建平臺載體集聚創新資源,三“連通”即開展對接活動拓展產學研融合通道,著力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有效促進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顯著提升了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第一,放——推進賦權改革試點,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
一是深入調研,摸清底數。組織有關人員赴省內外30余個地市、高校及科研機構實地調研,調查統計分析了689家企事業單位科技成果轉化基本情況,認真梳理國家、河南省及兄弟省份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全面總結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出推進成果轉化的思路打算,完成《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調研報告》并報省經濟體制改革專項小組,為賦權改革工作夯實基礎。二是編制方案,明確路徑。根據國家層面賦權改革有關精神,結合河南省實際,經廣泛征求意見后編制了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管理及服務制度、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國有資產管理方式、健全盡職免責機制等一系列舉措,為河南省賦權改革試點工作規劃了路線圖和時間表。目前實施方案已經河南省政府常務會議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將由河南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等8部門聯合印發實施。三是啟動試點,深化改革。實施方案印發后,將選擇10家改革動力足、創新能力強、轉化成效顯著以及示范作用突出的省屬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機制和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第二,收——做強平臺載體,集聚創新資源,提升技術轉移能力和成果轉化效率。
一是線上線下結合,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以下簡稱“鄭州中心”)自獲批建設以來,按照“邊建設、邊運營”的原則,組建了專業化運營機構,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轉移活動,如制定鄭州中心技術轉移服務標準、組織各類技術轉移對接活動、建設運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云服務平臺等。二是強化頂層設計,布局建設河南省技術創新中心。省技術創新中心是河南省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當著科技創新平臺“先鋒隊”的角色。2020年以來,河南省科技廳組織開展了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面向全省重大發展戰略和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聚焦智能高端裝備、智慧農業、生物醫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等領域,依托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大學等龍頭企業及高校組建了14家河南省技術創新中心,著力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前沿引領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引領帶動全省重點產業和區域創新發展。三是探索機制創新,培育發展省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因其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以及用人機制靈活等突出特點,實現了從源頭創新到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的快速轉換。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設重大新型研發機構16家,新型研發機構總數達102家,新型研發機構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項目成果在蛟龍、航母、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上應用,累計引進兩院院士、外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70余名,為推動河南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創新動能。四是著力提質增效,建設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020年,河南省新培育省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省級以上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到114家,共促成技術轉移項目3 056項,促成技術交易額39.63億元,組織技術轉移培訓2.8萬余人次,為促進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有力作用。
第三,連通——開展對接活動,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一是橫向協同,舉辦“一院一校N地市”系列對接活動。2020年,與中科院、西安交通大學及新鄉、洛陽、焦作等地市共同開展了“一院一校N地市”科技成果對接系列活動,共發布先進技術成果1 000余項,簽約創新合作項目300多項,一大批省內外先進技術成果及時轉移轉化,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84.5億元,同比增長64.3%,增速居中部6省首位、全國第4位,河南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國的排名由2017年第24位上升為2020年第16位。二是上下聯動,實施“百城百園”行動。組織鄭州等3個國家創新城市及洛陽國家高新區等4個園區參加科技部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百城百園行動”,在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生物醫藥等領域積極開展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示范,2020年共扶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34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71項,征集366項疫情防控先進技術成果并公開發布157項。三是人技對接,推進技術轉移轉化培訓。開展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培訓活動,推動技術轉移人才和轉移轉化技術對接,組織舉辦了河南省成果轉化暨技術轉移系列培訓鄭州高新區專場、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等活動,現場及線上參訓3 000余人,壯大了技術轉移人才隊伍,提升了專業化技術轉移水平。
(記者:蔣洪杰 張 瑞 朱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