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九江市柴桑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萬眾一心、砥礪前行,奮力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全區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現行標準下3617戶9756名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1年以來,柴桑區賡續脫貧攻堅精神,重點抓好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組織等“五個銜接”,建設全面彰顯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的“五美鄉村”,打造“贛北眉目地、興旺大柴桑”,奮力譜寫新時代柴桑鄉村振興新篇章。
推進產業銜接,實現產業振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柴桑區大力實施“334”農業現代產業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鎮多特”的思路,大力發展中草藥、茶油、果蔬等優勢特色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確保“一鄉一園”實現全覆蓋,努力打造“古韻柴桑、生態柴桑”品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產業銜接,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打造三個產業帶:打造“文化旅游+紅色”環廬山旅游帶、“休閑農莊+度假”環高鐵休閑帶和“水上游樂+體驗”環島湖生態旅游帶。
發展三個重點區:推進岷山紅色文化旅游區、毛橋鄉村產業振興示范區和港口觀鳥休閑旅游示范帶。
建設四個萬畝基地:建設蔬菜基地、瓜果供應基地、中草藥生產基地和江新洲休閑基地。
吸納各類人才,實現人才振興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實現產業、生態、文化、組織等振興,關鍵是要靠人才推動。
加強引進人才。吸引有號召力的帶頭人、致富能人返鄉創業,將其培養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堅持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黨組織負責人。
加強培育人才。開展鄉村振興全面培訓,分級對區、鄉、村三級黨組織書記開展輪訓;實施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高層次人才,聘請江西農業科學院、中央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海南熱帶作物學院專家指導全區農業發展;建設鄉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人員培訓基地和孵化實訓基地,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2021年7月19日至21日,區委組織部在市委黨校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訓班,全區110余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參加培訓。
加強留住人才。大力支持和保護回鄉創業的各類人才,投身家鄉建設。用良好環境、事業和感情拴住人心、留住人才,為鄉村振興增添原動力。
挖掘紅色資源,實現文化振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全面挖掘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擦亮紅色印記,堅持“黨建引領、紅色傳承、綠色發展、興村富民”思路,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弘揚革命老區精神。依托紅色資源,引領綠色發展,集中發展特色產業、紅色研學游、鄉村休閑游,使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不斷增強中共贛北工委與紅軍游擊大隊舊址、南昌起義出發地——馬回嶺火車站舊址、赤湖烈士紀念塔和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陳列室等遺址的魅力,壯大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用好紅色名片,加強黨員教育。紅色文化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傳承紅色基因,讓當代人了解過去的革命斗爭歷史,是當前基層黨建的一項重要任務。今年1至7月份,到中共贛北工委與紅軍游擊大隊舊址接受革命洗禮的干部群眾達4萬人次。
發展紅色產業,實現農民富裕。以紅色文化為內核,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和現代農業,不斷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當地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致富。
打造紅色亮點,推進鄉村建設。結合當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讓村莊實現了從“臟亂差”到“高顏值”的美麗嬗變,努力實現天藍、水清、景美、人和的發展目標,創造出別有一番風味的小康鄉村。
改善人居環境,實現生態振興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近年來,柴桑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從新農村建設、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村莊管護等方面著眼,打造了一批美麗宜居風景示范帶、美麗示范鄉鎮、美麗示范村莊和美麗示范農戶庭院。
打造鄉愁記憶。在新農村建設中,柴桑區摒棄處處水泥化的概念,注重鄉土味道,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同時發掘古村落、古建筑等鄉村物質文化,搜集整理民俗風情、典故傳說,傳承保護民間老手藝、老技藝,建設村史館,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讓村民逐漸找到了“鄉愁記憶”,農村的“顏值”與“氣質”顯著提升。
擦亮美麗底色。鞏固提升“廁所革命”成果,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鞏固垃圾第三方市場化服務外包成果,擴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范圍,逐步擴大禮淶模式(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覆蓋面。
加強長效管護。為激發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柴桑區從轉變村民思想入手,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綠色家庭等評比活動,邀請村民進行監督,確保評選公平、公正,在村民中形成共建美麗家園的良好氛圍,村民良好衛生習慣逐漸養成。
加強基層黨建,實現組織振興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近年來,柴桑區大力實施“村支書素質提升三年計劃”,創新群眾推、鄉鎮選、上級派、公開考、交流任的“五位一體”村黨組織書記選用模式,打造一批素質高、能力強、講奉獻、敢擔當的新時代村黨組織書記隊伍。
緊抓“三化”建設。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推進農村基層黨建“三化”建設,大力推進村務公開,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鄉村法治宣傳教育,實施推進移風易俗、建設鄉風文明行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開展“紅黑榜”“文明村鎮”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新開展鄉村振興全民“五星”創評工作,深化綠色殯葬改革,加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法治柴桑、平安柴桑建設,堅決制止非法宗教活動和抵御境外滲透。推動農村地區掃黑除惡常態化。
緊抓村集體經濟發展。鞏固好前期工作基礎,因地制宜發展壯大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村集體經濟,采取“抓兩頭帶中間”,推行“強村帶弱村”的聯村發展模式,培養更多集體經濟強村。2020年全區101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全部超5萬元,其中超50萬元的村11個,超100萬元的村1個。
緊抓 “兩委”隊伍規范。加強農村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加強日常教育管理,把一班人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形成和諧共處、團結奮斗、干事創業的良好局面。
作者簡介:黃訓春,九江市柴桑區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