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峰村是江西省玉山縣西北部懷玉鄉的一個行政村,為名震浙贛的儒佛名山懷玉山所在地,是懷玉山旅游的核心區,平均海拔1100多米,年均氣溫12至16攝氏度,森林覆蓋率達90%,空氣質量優良率100%。懷玉書院、三清朝旭、玉琊擎天、十八龍潭、靈巖飛瀑、龍崗松濤、孽龍遁蹤等成為具有玉峰特色的自然景觀,史稱“奇峰聳立、古松華蓋”的神山福地。
受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發育程度制約,加之山區農民觀念上的差異,與綠水青山、豐富原生態資源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玉峰的貧困:這個只有316戶1271人口的小山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53戶162人,為“十三五”貧困村。“玉峰風光無限好,只是貧窮讓人跑”,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覓生計。
窮則思變,變則通。為打破“坐擁綠水青山、深陷貧困泥淖”的窘境,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懷玉鄉黨委、政府立足玉峰生態資源優勢,精心做好生態價值轉化文章,走“生態發展、生態興村、生態脫貧、生態富民”之路,用“美麗經濟”助推脫貧攻堅,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浴火重生般的華麗轉身,這個曾經負債60多萬元的“空殼村”,成為存款190多萬元的“小康村”,全村實現整村脫貧,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成為依托生態優勢,發展“美麗經濟”脫貧致富的成功范例。
挖掘生態元素,破解“美麗的貧困”難題
如何探索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經濟,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通道,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破解“美麗的貧困”瓶頸,成為懷玉鄉黨委、政府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充分調研論證,對玉峰村村情精準把脈的基礎上,懷玉鄉黨委、政府立足玉峰自身稟賦和生態優勢,以“唱響紅色、打造綠色、包裝古色”為發展定位,以把玉峰村建成“產業村、旅游村、民宿村、富裕村”為脫貧目標,實行一系列脫貧舉措,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綠色市場開發特色產品,以生態旅游引入綠色消費,讓每一片綠色都煥發出財富的光芒。在玉峰1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出了生態產品可量化、能變現的綠色發展之路。
做大特色農業,依托產業富民
玉峰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著“美麗的江南高原”之稱。玉峰利用區域內高山氣候優勢,將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把玉峰打造成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先行村,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懷玉鄉黨委、政府牢牢抓住產業脫貧這個“牛鼻子”,成立玉峰高山休閑農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發150畝精準脫貧高山農業示范基地,種植具有高山特色的無公害蔬菜,由合作社統一訂單收購。憑借國家有機認證,成功地將馬鈴薯、四季豆、黃瓜、辣椒、西紅柿等高山蔬菜打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價格成倍增長。
玉峰地處懷玉山腹地,被稱為“天然藥谷”。利用懷玉山特有的高山氣候,在上饒紅日農業有限公司的扶持下,創建獲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全國最大的仿生三葉青種植基地;在縣扶貧辦的扶持下,籌建櫻桃基地和覆盆子中藥材種植基地。一個個特色農業產業的興建,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加快了資源要素的價值轉化,拓展了農民致富之路,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僅此一項,在基地季節性務工的農民工,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做強特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良好的生態是玉峰的魅力所在,也是玉峰的發展潛力所在。為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經濟優勢,懷玉鄉黨委、政府統籌謀劃鄉村旅游,以“扮靚江南高原、做活懷玉盆地、打造玉峰古村,做強特色旅游”為發展思路,抓住懷玉山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機遇,利用玉峰特有的紅色、綠色、古色資源,加大旅游環境設施建設力度。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扶持下,投資2.1億元,實施16個新建續建旅游項目,重點修葺懷玉書院、七盤嶺古驛道、虎形紅軍戰壕體驗區,開發十八龍潭瀑布、玉琊湖生態農業度假村、紅軍村、紅軍花公園、宣誓廣場、環盆地彩虹雙車道、清貧園游步道、景區驛站、生態停車場等生態旅游項目,以紅襯古、以古襯紅,提升旅游景區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產、將生態價值變現為經濟價值。推出懷玉書院懷古游、十八龍潭瀑布游、生態林業觀光游、紅軍戰地體驗游等特色鮮明的旅游精品,年接待旅客量達20多萬人次。節假日期間來村里旅游的游客,每日達千人以上。
做活休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宅改”試點工作,地處旅游公路沿線的七盤嶺、梨樹底自然村,憑借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統籌打造休閑養生區塊,在退出的宅基地上建起全縣第一家“鄉土文化館”和民宿協會;對宅改搬遷的30戶農戶,在房屋建筑時按照統一風格嚴格把控,成為村莊內新農村建設一道新辟的風景;對新建的60套旅游民宿,全部按三星級標準予以裝修,對開辦農家樂和民宿的農戶,給予貼息貸款和創業補貼,極大地激發了群眾創辦旅游民宿的積極性,創辦休閑養生民宿的農戶就達40多戶,成為小有名氣的旅游民宿專業村。
懷玉山旅游公路的開通,激活了玉峰鄉村旅游的“一池春水”,隨著游客量的不斷增多,村民們瞄準商機,發展民宿產業,農家樂、農家土菜館、農家民宿應運而生。截至2021年上半年,玉峰村村民創辦的農家樂、農家土菜館、農家民宿就有83家,掛牌的貧困戶農家驛站12家,戶均年收入4至5萬元,最高的達10多萬元。一些貧困戶通過創辦農家樂、農家驛站,相繼擺脫了貧困,實現了從貧困戶到富裕戶的華麗蛻變,成為“美麗公路”激活“美麗經濟”的一個縮影,被交通運輸部評為“最美旅游扶貧公路”。
深藏在懷玉山大山深處的玉峰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玉峰模式”,其成功的秘訣有以下幾點。
一是立足資源優勢,選準發展之路。脫貧攻堅以前,玉峰窮,窮就窮在發展經濟思路不清,靠輪歇燒荒、廣種薄收等生產方式過日子,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導致玉峰“樹越砍越少,山越燒越禿”,群眾的生活水平卻一直徘徊不前,邁不出“貧困線”的門檻。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鄉黨委、政府立足村情,廣泛論證,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積極探索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優勢的機制和途徑,不斷挖掘玉峰可持續發展潛力,實現“綠水青山”向生態經濟發展持久穩定的變化,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二是挖掘村落文化,建設美麗鄉村。鄉村的綠水青山與歷史文化資源,共同構成了一代代農村人的記憶和鄉愁,是農業文明和鄉土文化的重要呈現方式,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來源。實現鄉村振興,既要保護好綠水青山,也要保護好鄉土文化。地處古稱“干越山”,自古就是“干越古地”、歷史文化名山懷玉山腹地的玉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贛劇唱腔的發源地,流傳至今的“玉山班演藝”,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江西四大古書院齊名的懷玉書院,為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源。玉峰在充分尊重鄉村自然肌理、人文歷史、民俗習慣的基礎上,打造兼具歷史感、現代感的文化名村,不斷發掘懷玉書院、贛劇演藝原生態文化資源,使玉峰真正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村莊,凸顯村落文化的旅游價值。
三是凸顯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攻堅的主體。脫貧攻堅最難的問題,就是解決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問題。在脫貧攻堅戰中,鄉黨委、政府持續跟進激勵措施,引導貧困戶樹立脫貧光榮的理念與志向,鼓勵貧困戶利用本區生態資源,挖掘生態元素,發展生態產業增值生態產品價值,通過自身努力脫貧致富,引導群眾“愿脫貧”;針對不同貧困群眾的能力特點,個人愿望、精準實施技能培訓、資金扶持、產業培育,支持群眾“能脫貧”;通過致富帶頭人示范帶動,讓貧困群眾學有目標、趕有方向,推動群眾“會脫貧”,強化路徑選擇,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扶上馬”再“送一程”,筑牢穩定脫貧基礎,確保群眾“敢脫貧”。村里的53戶貧困戶,全部實施脫貧措施戶戶清行動,做到扶貧對象家底清、致貧原因清、幫扶措施清、投入產出清、幫扶責任清、脫貧時序清,因戶施策、因戶施治,逐戶解決問題,讓脫貧措施真正落地見效,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全部如期實現脫貧。
作者簡介:郟貞軍,玉山縣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