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軍,黎玉華,王俊鐸,鄭巨云,龔照龍,張澤良,郭江平,買買提·莫明,李雪源
(1.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1;2.新疆博樂市種業發展中心,新疆 博樂市 833400 )
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嚴峻、外部發展環境錯綜復雜,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國民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同比增長2.3%[1]。糧食產量再創新高,棉花喜獲豐收,新疆棉花總產、單產、商品出口率、調出量、人均占有量連續27年排列全國第一,新疆棉花在全國生產中的地位愈加重要[2]。總體來看,2020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保持穩定,綜合生長指數偏高,總產、單產增加,機采棉發展迅速,無人機飛防、化學打頂等新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籽棉交售價格高于預期,農民植棉收益增加。同時,原棉品質下降、籽棉交售過程中優質優價不能體現、水資源緊缺、異常天氣頻發、黃萎病偏重發生等問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20年新疆棉花播種面積2501.93千公頃,總產516.1萬噸,單產2062.7 kg/hm2。面積、總產全國占比分別為78.93%、87.33%,單產較全國高10.63%。植棉面積較上年調減近38.57千公頃,調減原因主要是退耕還林還草或以水定地。
因中后期利好天氣因素影響,棉花單產、總產顯著增加。據各主要植棉區調研情況匯總,北疆的昌吉、石河子、奎屯、沙灣等地皮棉產量普遍為6450~7500 kg/hm2,較往年增加750~1500 kg/hm2;烏蘇皮棉產量為5250~6750 kg/hm2,較往年增加300~750 kg/hm2;博樂皮棉產量大多為4500~7200 kg/hm2,與上年持平,部分棉田受病害影響,造成減產。南疆的巴州地區皮棉產量大多在6000 kg/hm2以上,單產在7500 kg/hm2以上棉田較往年明顯增加,平均較往年增加750 kg/hm2左右;阿克蘇地區平均皮棉單產較往年增加300~750 kg/hm2;喀什地區平均皮棉單產為5700~6750 kg/hm2,較上年增加300 kg/hm2左右。
全區平均單產增加10%左右。截止2021年4月25日,新疆棉花加工量為577.98萬t,較上年同比增加12.09%,棉花檢驗量為575.64萬t。從加工量來看,總產較上年增加60余萬t。
長絨棉種植面積呈下降趨勢,種植面積約為37.33千公頃(56萬畝),較2019年減少20.11千公頃(30.16萬畝),面積下降原因主要是比較效益較陸地棉下降,其次是機采長絨棉技術還未得到有效解決。
2020年度新疆天氣整體利好,全年棉花綜合生長指數偏高,溫度、光照、無霜期、自然災害的發生等明顯好于歷年。
北疆地區,自3月中旬以來氣溫回升快,棉花生長發育進程快于往年8~10天,普遍達到了“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鈴、八月初花上稍、九月絮”的生育進程。生育期有效積溫明顯高于歷年同期(見圖1),降雨較往年偏少。
南疆地區,3月中旬至4月底播種期間,因低溫、浮塵及降雨天氣偏多,棉花生長發育指數偏低。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部分棉田因低溫、降雨天氣,造成板結、爛根、爛芽、僵苗不發或死苗現象,補種或重種面積約為20千公頃。部分棉田立枯病發生較為嚴重,棉花長勢較慢,“大小苗”現象發生較為普遍。自5月中旬以來,天氣總體對棉花生長利好,氣溫逐步升高,7、8月干熱風及高溫天氣為害小,生育期有效積溫明顯高于歷年同期(見圖2),降雨較歷年偏少。
從病蟲害的發生來看,蚜蟲偏重發生,薊馬中等發生局部地方重度發生,棉鈴蟲、棉葉螨、盲蝽象輕度發生[3]。黃萎病較往年偏重發生,北疆6月20日開始發病,7月中旬達到高發期,尤其在博樂地區部分老棉區,發生較重棉田死苗率在40%以上,單產不足4500 kg/hm2,減產幅度在25%以上;南疆7月上旬開始發病,7月下旬達到高發期,發病推后半月左右,病害損失比北疆輕。

圖1 北疆植棉區2020年有效積溫及積雨情況(數據來源:MAP智農APP)

圖2 南疆植棉區2020年有效積溫及積雨情況(數據來源:MAP智農APP)
據中國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統計數據,2020年度原棉公檢數據在平均長度、長度整齊度、斷裂比強度、馬克隆值均較2019年度有所下滑(見表1~4)。實際平均纖維長度較2019年下降0.54 mm,30~32 mm占比下降8.36%,28~32 mm占比下降13.98%;平均長度整齊度基本持平,但高級及以上比率下降9.91%;平均斷裂比強度值下降0.36 cN/tex,強級及以上比率下降14.37%;馬克隆值A+B級比率下降15.43%。

表1-1 新疆2019年與2020年纖維長度各級占比情況比較

表1-2 新疆2019年與2020年纖維長度情況統計

表2 新疆2019年與2020年長度整齊度各級占比情況比較

表3 新疆2019年與2020年比強度等級占比情況比較

表4 新疆2019年與2020年馬克隆值各檔占比情況比較
分別對南疆和北疆各40位信息員調研表明,種植成本較上年略有增加,植棉效益增加。植棉成本增加1200~1350元/hm2(見表5)。其中,土地承包費增加300~450元/hm2,人工成本增加675~750元/hm2,農資成本增加225~300元/hm2。手摘棉人工拾花費用為1.5~1.6元/kg,較上年下降0.2~0.3元/kg,機采棉規模化采收費用在1800元/hm2,基本種植戶機械采收費用在1950~2400元/hm2。
由于單產增加和收購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20年度新疆植棉收益增長明顯,通過各植棉區信息員匯總數據得出,補貼前收益在12000~15000元/hm2。

表5 植棉成本比較
自2020年7月以來,新疆各植棉區天氣宜于棉花生長發育,成熟期較為集中,籽棉采收進度快于往年,北疆地區集中采摘期在10月5日~10月25日;南疆地區除喀什因疫情影響采收期推遲外,其他植棉區集中采摘期為10月15日~11月15日,采摘期較往年提前5~8天。
2020年全疆機采面積為1913.09千公頃(2869.63萬畝),機采棉占比達到76.46%。其中,地方機采面積達1126.42千公頃(1689.63萬畝),地方機采率達到69.83%,兵團機采棉面積786.67千公頃(1180萬畝),機采率為90.9%。
近年來,南疆機采棉面積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阿克蘇地區,機采棉模式種植面積較上年增加66.67千公頃以上,機采面積達到333.33千公頃以上,機采率達到69.44%。
新疆2020年度無人機飛防、化學封頂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預計全疆有無人機5000架次以上,無人機飛防價格由上年的90~120元/hm2下降至60~75元/hm2。化學封頂技術在北疆推廣應用速度較快,有40%以上棉田使用了化學封頂措施,南疆的阿克蘇、庫爾勒等地區也有試驗推廣,應用面積在10%左右。
在沙灣、岳普湖地區開始試驗示范超寬膜種植模式,在奎屯等植棉區開始推廣“1膜3行”種植模式。由于苗期低溫、倒春寒等異常天氣發生頻繁,部分地區開始嘗試用“雙膜覆蓋”來減災,提高保苗率。南疆部分缺水地區,由于冬、春灌水不能保障,開始試用“滴水出苗技術”。
2020年度目標價格補貼有些變化。一是取消南疆四地(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州、和田地區)基本農戶的面積補貼,補貼全部按籽棉交售量發放。二是特種棉(包括長絨棉和彩棉)交售量補貼標準略有提高,由陸地棉交售量補貼標準的1.3倍調整到1.4倍。三是棉花補貼標準因品種而有差異,陸地棉為1.18元/kg,特種棉為1.65元/kg,單產補貼上限為7500 kg/hm2。
2020年新疆鼓勵植棉政策也有了變化。一是新疆將推進“四個百萬畝”制種基地建設,其中棉花制種基地面積達到9666.7hm2(145萬畝),主要分布在5個地州19個縣市,建設棉花良種繁育基地17個。二是2020年國家再啟動收儲新疆棉50萬噸。三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就優化棉花品種結構和提升全程機械化能力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努力打造高水平國家優質商品棉生產基地,全力推動棉花高質量發展。
2020年度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新疆先后3次疫情對棉農及棉花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
第一次全國疫情(2月~4月):對農資儲備影響較大(地膜滴灌帶儲備、除草劑的儲備、種子銷售、農機服務、冬春灌等),對農資生產和運輸的影響也較大(部分農資生產廠家停工、用工短缺、生產資料不能及時到位、公路運輸停滯等)。
第二次烏魯木齊疫情(7月中旬~8月中旬):棉農出行受限,棉田管理不能及時進行。受新疆疫情管控期間的交通及人員流動的管制,內地務工人員入疆時間推后,內地拾花工赴疆摘花將會受到一定影響,加工企業用工短缺情況嚴重。疆棉出疆調運受影響較大,公路運價上漲。
第三次喀什疫情(11月):喀什地區采收、交售暫停。

圖3 新疆2020年籽棉價格走勢
從籽棉價格運行趨勢來看(見圖3),2020年度呈現出籽棉價格高于期貨價格預期、交售價格高開高走、南北疆機采棉價差縮小、手摘棉與機采棉交售價差縮小等特點。
9月17~20日各植棉區陸續開秤,開秤時間較往年晚8~12天,棉價各地差異較大,總體開秤價格高于上年0.8~1.2元/kg。9月17日北疆的瑪納斯、奎屯、沙灣等植棉區50%以上的棉企開秤,手采棉開秤價格為5.8~7.1元/kg,機采棉為5.1~5.5元/kg,吐魯番手采棉開秤價格為6元/kg。9月18日,南疆的喀什、阿克蘇等植棉區10%左右的棉企陸續開秤。南北疆機采棉交售價差為0~0.6元/kg,而較往年價差(0.5~0.8元/kg)縮小,手摘棉與機采棉價差為0.25~0.8元/kg,而往年價差為0.8~1.2元/kg。
新疆棉的皮棉價格在區位振蕩運行,國內外價差縮小(見圖4)。

圖4 新疆2020年皮棉價格走勢
由公檢數據來看,長度30 mm級及以上比率僅為2.6%,29 mm級及以上比率為21.55%,即30 mm級以上原棉產量約為15萬噸,29 mm級以上原棉產量約為140萬噸。這與紡企220萬噸以上的高端原棉供給需求還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長期以來追求產量、收購加工企業以衣分為標準的交售導向;二是生產加工過程中對質量控制不到位,缺乏標準化質量監管體系;三是在機械采收快速發展的同時,專用機采棉品種審定研發滯后、良種良法不配套、農機農藝不融合、加工工藝落后;四是品種多、亂、雜現象突出,審定品種與推廣品種不一致,現有市場品種同質性強,缺乏有效的品種真實性追溯體系及嚴格的市場監管。
因此,要按照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穩糧、優棉、促畜、強果、興特色”的發展思路,實現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機采棉專用品種的研發力度,制定機采棉品種主要機采性狀的評價、選育標準體系,挖掘與主要機采性狀相關的基因及相關機理研究,將傳統育種與現代分子生物學培育推廣早熟優質、高產抗逆的機采棉品種,集成配套綠色、高效、量質協同的機采棉栽培技術及保優止損技術,全面提升原棉品質,保障優質原棉供給。二是繼續深化新疆棉花生態品質區劃研究,發揮不同棉區生態品質優勢。在長絨棉、中長絨棉生態區建立高端原棉生產基地,發展高品質原棉訂單式生產,從品種、生產、加工到用棉企業形成“閉環式”生產,嚴格質量控制,保障高端原棉供給,在其他生態棉區生產中端、中高端原棉,保障我國棉花供給安全。三是嚴格品種審定標準及品種監管力度,建立品種真實性追溯體系及真實性評價鑒定體系,積極引導各植棉區“1主2輔”用種模式,促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四是建立優質優補政策,明確政策導向。五是建立棉花全產業鏈增值發展相關配套體系,促進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4]。
水資源嚴重不足、殘膜污染的加重、棉田土壤肥力下降、次生鹽漬害加劇等使新疆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環境問題。
對此,一是加強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好水資源的調配及設施節水;二是研發推廣抗旱耐高溫及水分利用率高的品種,做好生物節水;三是建立健全殘膜回收機制,制定殘膜回收及相關補貼標準,建立相關監管制度,促進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四是繼續加強生物降解膜及無膜棉技術的研發,無膜棉可在適宜區域試驗推廣;五是通過施用有機肥和生物肥及秸稈還田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鹽堿性,有條件地區可進行輪作倒茬或者套作間作綠肥作物。
近年來,新疆地區低溫、倒春寒、大風、冰雹、降雨、高溫、干熱風等異常天氣頻發,對棉花生產和棉農收益造成了較大影響。首先要加強農業氣象預報,建立健全預警機制,氣象部門與農業生產部門做好聯動,提前預防預警,指導棉花生產,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其次不斷完善農業保險政策,保障農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