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惟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鼓勵開發兼具藝術性和實用性、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再次強調了文創產品開發既要有文化味,更要保證質量。
近年來,文創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不時可見“文創雪糕”、遮住表面圖案便毫無差別的卡片式U盤、印上名畫掃描圖就溢價數倍的明信片。質量低劣、缺乏創意的文創產品,反映出產品開發者借“文化”之名、行賺“快錢”之實的心理。而一些消費者或出于對文創產品的盲目熱情,或出于跟風心理,或出于“支持傳統文化”的樸素情懷,對劣質文創產品照單全收。事實上,文創產品盡管有較高的文化附加值,但首先是一種商品,質量是其底線,不論是文化文物單位,還是其他文創產品開發主體,都不能把“文化”當成產品質量低劣的“擋箭牌”。
文化文物單位要主動創新,打開思路,不能只滿足于生產“打卡式”產品。文創產品最忌空有“文”而少“創”。優秀的文創產品,能夠將文化元素進行整合與重組,在保證其文化元素不變味的基礎上進行衍生與再創作。文創產品與生俱來地肩負著宣傳文化的使命,敷衍了事的設計只會令人反感,用心才能真正發揮優秀文化元素的力量。
不同于普通的流水線產品,別具匠心的設計和創意是文創產品的命脈。但長期以來,盜版問題嚴重困擾著文創產品的開發者和消費者。對文創產業出現的侵權盜版、胡亂授權等現象,政府和監管部門要“重拳出擊”,嚴厲打擊,這既是對開發者創作熱情的保護,也是對消費者正當權益的維護,更是市場長期良性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