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單獨招生是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選拔錄取機制而設置的招生方式。隨著單獨招生比例不斷擴大,加之互聯網飛速發展,網絡文化和信息傳播迅速,對單獨招生學生在思想價值和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關鍵詞:高職單招;學生問題;原因分析
一、單獨招生學生存在的問題
1.理想信念不堅定,自我認知脫離實際
部分單獨招生學生有工作經驗,不乏工作后重返校園的。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沖擊,部分學生注重個人實際利益,誠信意識淡薄,集體榮譽感缺乏。單獨招生學生缺少學習目的性,對所學專業沒有興趣,對未來迷茫困惑,對職業教育本質缺乏深刻理解,基本上是迫于家庭壓力,為了學歷步入高職院校。在學習和工作中容易好高騖遠,無法將立志高遠與始于足下相結合;對于自我的認知脫離現實,制定的目標脫離實際,沒有真正領悟到職業教育中的大國工匠精神。[1]
2.基礎教育薄弱,道德素養有待加強
生源多數來自高考落榜、或未參加高考的學生,還有部分中職院校學生。學生入學后較難深入專業學習,在文化基礎、學習態度和專業素養上存在差異,最終產生課程重修、降級等學業問題?;A教育的薄弱以及家庭環境、成長環境的影響,學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禮儀知識和教養,道德素養有待加強。在寢室、食堂、衛生間等公共場合吸煙、衣著不整潔得體、進出教師辦公室不敲門、路遇老師不主動避讓、不問好等等。
3.行為自律較差,自我約束亟待提高
學生具有個性突出、崇尚自我、不愿被過多約束的特點。行為自律性較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生活習慣等養成教育缺失。在學習和工作中,紀律意識、規則意識淡薄。部分學生在意識上能夠認識到對與錯、是與非,但是在行為上難以控制和自我約束,反復犯同樣的錯誤,經常出現遲到、曠課、網絡成癮等違反校規校紀的行為;看待事情或處理事情時經常是感性大于理性,容易沖動,更嚴重者出現偏激行為,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2]
4.心理健康堪憂,問題原因呈多樣化
由于就業壓力增大,單獨招生學生社會認可度較低,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職業生涯規劃,不斷自我否定、徘徊迷茫。另外,女生人際交往引起的心理問題、男生戀愛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再之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閉鎖、羞怯和沖動,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從而產生困惑、焦慮等心理問題,甚至發生極端事件。此外,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問題、經濟負擔問題、學業焦慮問題等,也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響。[3]
二、單獨招生學生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生原因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單獨招生學生自身在自我約束、習慣養成、道德品質、意志品格等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由于職業教育的本質和專業特點要求,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大都在現代服務業、現代制造業等基礎行業從事一線工作,工作形式比較單一、工作內容比較枯燥;學生缺少吃苦耐勞和艱苦奮斗的精神,自我認知、目標理想和實際行動不相符。缺少“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因此,許多學生畢業后不愿意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
2.家庭原因
單獨招生學生多數來自經濟欠發達、教育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務農或打工,多為三代人共同生活。父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于子女的教育和學業不夠重視,子女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和輔導。學生家庭構成較為復雜,父母離異、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孤兒等情況在單獨招生學生中較為常見。復雜的家庭組成和成長環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缺少積極向上努力的動力。父愛或母愛的缺失,容易造成學生對他人不信任,形成偏激封閉性格。[4]
3.學校原因
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校名單中高職高專院校共1423所。在數量如此龐大的高職院校中,專業設置雷同度高,在沒有充分調研的情況下,盲目開設新專業,追求熱門專業,一味擴大單獨招生規模,最終導致供過于求,影響畢業生就業;未形成專業教學特色,課程效仿本科院校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訓實習環節重視程度不夠,未能抓住并充分激發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學制三年,理論學習和實習分配合理性有待商榷,課堂教學脫離實踐操作。[5]
4.社會原因
學歷的高低成為企業是否錄用求職者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高職院校學生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對待,僅僅憑借??茖W歷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同時在學生、家長和用人單位眼中的認可度較低,因為高職院校在高考錄取批次中在本科院校之后,更何況是單獨招生的學生。這就難免給人造成“末流教育”的感覺。[6]
三、建議對策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學生的問題需要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意志品格,養成堅忍、勤奮、積極的性格;家庭要重視學生的教育,更要注重心理疏導,引導學生的積極健康地成長;學校應平衡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的教學計劃,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和用人單位要破除唯學歷至上的用人理念,給每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春梅.高職院校學生群體的構成特點及原因淺析[J].統計與管理,2017(12):24-25.
[2]蔣黎.高職高專學生特點及教學對策[J].北京宣武紅旗業余大學學報,2009(01):18-19.
[3]張建蘋.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現狀和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17(02):162-163.
[4]汪楚凡.當前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和行為表現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7):80-81.
[5]代陽志.網絡新媒體下高職學生思想特點及教育對策研究[J].河北企業,2016(6):144-145.
[6]張三群.簡析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及對策[J].經濟與管理科學,2009(07):185.
作者簡介:劉強(1989-),男,籍貫:吉林通化,遼寧輕工職業學院輔導員,講師,碩士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ESB認證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