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權 李宜融



【摘? 要】全面實現脫貧攻堅任務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成為當下的重要課題。為此,論文提出利用STI(科技創新)與PPP模式助力扶貧領域,以實現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首先基于文獻提取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項目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得出多級遞階模型。之后提出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宏路徑、中層路徑、微路徑。研究結果表明:宏路徑對其他路徑產生的影響最大;中層路徑是傳導路徑,既可以對其他路徑產生影響,也會受到其他路徑的影響;微路徑直接關系著項目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最易受到其他路徑的影響。
【Abstract】After fully realizing the tas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at present. To this end, the paper proposes to use ST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PPP mode to help the 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o as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Firstl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extract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uc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under STI-PPP mode, and obtains a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model.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cro paths, middle-level paths and micro paths of the success of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 group under the STI-PPP mo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 path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other paths. The middle-level paths are the conduction path, which can not only affect other paths, but also be affected by other paths. Micro paths will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project objectives, and they are also most susceptible to the impact of other paths.
【關鍵詞】STI-PPP模式;脫貧攻堅成果;成功路徑;ISM模型
【Keywords】STI-PPP mod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uccessful paths; ISM model
【中圖分類號】F283;F323.8?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11-0117-04
1 引言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對科技和創新基礎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大,加之PPP模式在政府和社會資本協調合作方面的獨特優勢,STI-PPP應運而生。STI-PPP本質上是將政府的政策目標、公共需求、政府信用和社會資本的運營、技術效率有機結合,讓專業機構發揮專業優勢,確保公共利益最大化。
劉洪業探索了PPP模式在農業科研設施建設中的運用,并認為PPP模式將會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陳一飛對科普基礎設施PPP工程項目從開發、融資與運營3個方面展開研究,促使PPP模式在科技領域內有了新的突破。姚偉坤以滁州高教城科創產業園為例,對政府主導模式、科技地產商開發模式和PPP開發模式進行對比研究,發現PPP模式相較于其他模式而言具有一定的優勢。趙岳對美國的總統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PCAST)、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展的“中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所實施的PPP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張換兆對歐盟創新技術研究院計劃(EIT)和尤里卡計劃(EUREKA)進行了詳細介紹,認為應該借鑒這些計劃實施步驟,實現公私合作,深化中央地方科技資源統籌。鄧新勝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PPP運作架構與主體職責展開論述。以往的學者主要從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對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以及職責界定等方面對STI-PPP模式展開研究,卻很少將STI-PPP運用到扶貧領域進行研究。為此,文章首先通過國內外相關文獻提取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項目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對其計算分析,得出多級遞階模型。此外,根據得出的模型,提出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宏路徑、中層路徑以及微路徑。
2 基于STI-PPP的精準扶貧項目群的成功路徑
2.1 STI-PPP模式概述
S、T、I分別是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innovation(創新)的首字母,一方面,STI-PPP比傳統意義上的PPP模式更加注重對知識、科技、創新的應用。它能夠撬動社會資本將資本投入創新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中去,能夠利用每個區域的創新能力,并建立技術集群,創新公共產品和服務,以便為政府和社會需求提供急速發展動力,為一個地區的創新潛力和競爭力作出重要貢獻,為國家創新體系的發展助力,提高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研發效率。另一方面,STI-PPP相對于傳統的科學、技術和創新總體而言,能夠增強政府和社會資本的交流互動,既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滿足了基礎設施項目的需求,促進了創新過程中的眾多參與者的互動,整合多個知識和技術領域的資源,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是具有社會效益的研發。
2.2 精準扶貧概述
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形地勢復雜、歷史條件制約、貧困基數大、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我國扶貧工作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以來,精準扶貧這一理念很快落實到了扶貧工作中,歷經多年的實踐,精準扶貧的內涵得到了深化和升華。精準扶貧的內涵包含以下3點:
一是精準識別。制定合理的政策、安排精準識別出真正的貧困居民。二是精準幫扶。以政策為導向,深入了解致貧因素,針對不同貧困情況制定差別化幫扶措施,破除阻礙貧困戶脫貧的藩籬。三是精準管理。各級部門明確職責、制定完善的資金管理制度,并將貧困戶資料納入系統,實施動態管理,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2.3 項目的成功路徑
項目的成功是指在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建設過程中,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下合理規劃項目所需的時間以及成本,最終使三者達到平衡的狀態,從而實現項目的最終效益。項目的成功路徑是指為了使項目獲得成功,篩選出影響項目成功的途徑,并合理控制影響項目成功的各項要素,最終實現項目的成功。通過對項目成功路徑的研究,可以及時對項目成功路徑要素進行調整,避免出現資源的浪費,進而提高項目的成功度。
2.4 精準扶貧項目成功因素的確定
本文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并對影響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搜索并整理下,結合有關專家的意見將出現次數小于3的成功因素進行剔除,之后對相近意思的因素進行合并,得到表1。
2.5 ISM模型
結構解釋模型(以下簡稱ISM模型)誕生于1973年,由J.N.Warfield教授提出,主要用于定性分析,適用于變量較多、關系復雜的系統。它將復雜的系統劃分為若干區域,分解成若干子系統要素,運用矩陣或集合運算,構成一個多級遞階結構模型,確定表層直接因素、中間層間接影響因素、深層根本影響因素。以下對ISM中一些相關術語進行界定:
①有向圖:由節點和連接各節點的有向弧(箭線)組成,節點表示系統的構成要素,有向弧(箭線)表示元素之間的二元關系。
②鄰接矩陣:通常用A表示,表示系統要素間基本二元關系或直接聯系情況的方陣。
③可達矩陣:系統要素之間任意次傳遞性二元關系或有向圖上2個節點之間通過任意長的路徑可以到達情況的方陣。
3 STI-PPP精準扶貧項目群影響因素的ISM分析
3.1 ISM分析計算影響因素
①建立鄰接矩陣。根據相關研究資料,結合專家、學者的意見,對兩兩影響因素的相關關系進行判斷,按照式(1)進行計算。
aij=1,(Si,Sj)∈Rb(Si對Sj有某種二元關系)0,(Si,Sj)∈/? ?Rb(Si對Sj無某種二元關系)? ? ? (1)
如a12=1,則S1對S2存在直接二元關系,所以可以建立鄰接矩陣A。
②計算可達矩陣。結合Matlab軟件進行計算得出可達矩陣。計算代碼如圖1所示。
得出計算后的可達矩陣M。
③劃分因素層級。根據前文可達矩陣、可達集R(Si)、先行集A(Si)的概念及其定義式:
R(Si)=SiSi∈S,Mij=1,j=1,2,…,n且i=1,2,…,n
A(Si)=SjSj∈S,Mji=1,j=1,2,…,n且i=1,2,…,n
C(Si)=SjSj∈S,Mij=1,Mji=1,j=1,2,…,n且i=1,2,…,n
進行級位劃分,得到L1如表2所示。
據表2可知,{S18}滿足R(Si)∩A(Si)=C(Si)=R(Si),得到第一級L1元素{S18},以此類推,L2元素{S15,S16,S17},L3元素{S4,S6,S7,S8,S12},L4元素{S3,S5,S10,S11,S14},L5元素{S1,S2,S9,S13}。
④構建ISM模型。根據可達矩陣M的層級劃分,建立STI-PPP精準扶貧項目群主要因素的多級遞階模型,如圖2所示。
3.2 ISM模型的分析
從ISM模型可以看出,影響STI-PPP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因素體系是一個具有五級遞階結構的復雜系統,清晰地呈現了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目標對象為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根據要素關系劃分為3類因素:表層因素、中層因素、深層因素。進而提出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宏路徑、中層路徑、微路徑。
①宏路徑。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于風險分擔、利益分配、合作關系。因此,需要重視政府政策的引導與公眾思想的引領。政府的重視、公眾發自內心的脫貧欲望與盈利的期望三者結合在一起能從宏觀上保證精準扶貧項目的成功。
②中層路徑。中層路徑包括企業的管理水平、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組建、企業對科技創新扶貧項目的積極性、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效率、貧困戶對STI-PPP扶貧項目的積極性、社會資本的實力、政府優惠補貼政策、政府信用、STI-PPP扶貧項目運行機制的健全、貧困戶對STI-PPP扶貧項目的認知水平。為此,在政策方面,只有人為的制定與傳遞才能對目標對象起作用,確定政府的鼓勵引導態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后,要重視具體的運行機制,重視各部門之間的工作效率,重視上下級信息的有效對接。在企業方面,當社會出現“STI-PPP+精準扶貧模式”的需求時,私人企業為適應市場的優勝劣汰必然需要加大力度創新、提高企業實力、引入相關人才,等等。在貧困戶方面,貧困戶要有脫貧的欲望,但是不付諸行動是不能真正脫貧的,當政府推行某項脫貧政策時,貧困戶要對其有基本的了解,利用政策提升自己的脫貧能力。
③微路徑。影響STI-PPP精準扶貧項目群成功的根本因素包括市場、政府、貧困戶3個方面。項目的發起、準備、建設、運營、移交會涉及諸多參與方,各個階段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因此,需基于合作關系、風險分擔、利益分配的原則,合理運行STI-PPP扶貧項目,并隨著項目的進展實施動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從微觀上保證STI-PPP精準扶貧項目的成功。
4 結論
①通過相關文獻識別出的18項關鍵成功因素可以很好地為ISM模型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撐。
②ISM模型能夠直接明了地表達出各層級因素間的相互關系。
③宏路徑對其他路徑造成的影響最大;中層路徑屬于傳導路徑,其既可以對其他路徑產生影響,也可以受到其他路徑的影響;微路徑與項目目標的實現有直接關系,同時,其最易受到其余路徑的影響。
通過對STI-PPP模式下精準扶貧的三大路徑進行研究,合理地調整并控制影響項目成功的路徑因素,有利于促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銜接。
【參考文獻】
【1】萬勁波,趙蘭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推進科技創新的機制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4):467-476.
【2】劉洪業,劉瑋琳.PPP模式在農業科研設施建設領域的應用探析[J].農業展望,2018,14(1):54-56+69.
【3】陳一飛,劉長華,李芳成.科技館建設PPP融資模式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2011,25(3):280-283.
【4】姚偉坤.科技型產業園區PPP開發模式研究——以滁州高教城科創產業園開發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9):20-23.
【5】趙岳.美國PPP模式在科技創新領域中應用的若干機制[J].科技和產業,2017,17(6):137-142.
【6】張換兆.借鑒歐盟PPP經驗 深化國家科技計劃改革[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6(4):22-25.
【7】鄧新勝.高校科技成果轉化PPP模式應用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2):224-225.
【8】施燦海,王松江,李捷文,等.“PPP+精準扶貧”模式構建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8,16(10):36-39.
【9】王玉紅.PPP模式下江蘇睢寧縣精準扶貧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
【10】Siemiatycki.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etworks: Exploring Business-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in United Kingdom Transportation Projects[J].Economic Geography,2011,87(3):309-334.
【11】劉倩昆,劉振梁,謝天怡,等.PPP模式在吉安地區精準扶貧工程中的應用——基于安福縣光伏扶貧項目的實證調研[J].南方農機,2019,50(4):8-9.
【12】王玉紅.PPP模式下江蘇睢寧縣精準扶貧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9.
【13】宿偉玲,鄭巖.鄉村旅游扶貧中PPP模式的應用與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3):115-117.
【14】劉洋,田昭.基于PPP模式的西安產業扶貧路徑研究[J].對外經貿,2018(7):113-116.
【15】樊敏,高佳薪.PPP模式參與精準扶貧現狀及相關建議[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27(6):19-21.
【16】施燦海,王松江,李捷文,等.“PPP+精準扶貧”模式構建研究[J].項目管理技術,2018,16(10):36-39.
【17】張瑩,潘百濤.遼寧省創新科技扶貧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農業經濟,2021(5):23-24.
【18】武祥偉,趙平,孔令富,等.農業科技精準扶貧中的工作創新與可持續途徑——以云南農業大學扶貧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1,49(8):256-258+261.
【19】劉強,胡旭,李曉.貧困地區農業科技需求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貧困地區農戶的調查數據[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9):112-118.
【20】烏蘭,李沃源.科技扶貧系統:理論模型、機制構建及保障架構[J].科學管理研究,2020,38(3):119-125.
【21】陸炳強,吳廣麗,陳敏吉,等.廣西強化產業扶貧科技支撐的路徑選擇[J].臺灣農業探索,2020(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