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生態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阿里各族干部群眾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譜寫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阿里篇章。”
噶爾縣,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最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干旱氣候區。這里的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曾被稱為“生命禁區”。然而,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法阻擋噶爾人的綠色向往,從20世紀80年代,一代代噶爾人開始戈壁植樹的探索。如今,獅泉河鎮街道兩旁紅柳、班公柳、毛頭柳、青海楊……已綠樹成行。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內也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時蔬滿畦,瓜果飄香,通過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阿里人民吃上了本地生長的蔬菜。
因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2020年阿里地區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生命禁區的種菜奇跡
德吉是土生土長的噶爾姑娘,說起家鄉的變化,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吃”,“以前水果蔬菜品種比較少,即便有,‘新鮮也是奢望。”
由于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阿里地區無法種植蔬果,只能靠外運供應,吃菜難、吃菜貴一直困擾著當地百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7年7月,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建設完成。不久前,記者來到噶爾縣生態農業產業園,只見玻璃溫室內使用塔型噴霧栽培、立體管式水培等現代種植方式的蔬菜鮮嫩水靈;傳統蔬菜大棚內即將成熟的西紅柿掛滿枝頭……高海拔地區大規模種植蔬果的場景令人嘖嘖稱奇。
據園區負責人劉江介紹,目前農業生態園區內總共有40余座大棚,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內地技術能手,種植了20多種蔬菜和10多種水果。“夏季生產的蔬菜瓜果可以達到市場供應量的40%左右,冬季生產的蔬菜可以達到市場供應量的10%,極大豐富了當地人的菜籃子,基本可以滿足噶爾縣城居民的需求。”
阿里地區年水份蒸發量是降雨量的30倍,空氣十分干燥。為了保濕保暖,傳統大棚修成半地下建筑,土黃色的墻壁連接著半圓弧狀的塑料棚頂,需要澆灌的時候,打開棚頂,上方的噴灌裝置便能給植物澆水。來自陜西的農業技術員史培能對園區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他指著藤蔓上墜著的一顆顆圓溜溜的西瓜說:“這些西瓜都是從內地引進的品種,阿里地區日照時間長,這里生長的西瓜格外甜。”
除了傳統的塑料溫室大棚,園區里的另一大特色是現代化的玻璃溫室。溫室內各種新奇的種植方式讓人眼花繚亂:立體管式水培、墻體式基質栽培、塔型噴霧栽培等。據史培能介紹,除了寒冷的冬季,這里種植的蔬菜可不間斷生長,能產出數季。
緊鄰蔬菜玻璃溫室的是一座花卉玻璃溫室。數百平米的空間內,各種盆栽花草爭奇斗艷,讓人感到春意盎然,全然忘記了自己身處高寒缺氧的阿里。
38歲的姆朗堅參正在西瓜大棚忙碌,他的家離產業園不遠,經常到這里來打零工,每天200元人民幣的收入讓他很滿意。“一年有六七個月能在這里干活。”姆朗堅參說,“大兒子在地區上學不用花錢,媳婦在家專心照顧小兒子,我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打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
據了解,園區實行“公司+合作社+農牧民”的合作模式,由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合作社為組織單位,農牧民提供勞力并參與分紅。園區為當地貧困戶提供工作機會,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昔日“沙城”變綠洲
“我們這里只有兩個季節,一個是冬季,一個是大約在冬季。”噶爾縣園林綠化局局長熊應龍調侃道,回憶起5年前他帶領大家種植小葉青海楊時的情景他感慨“比養孩子還難!”
然而,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法阻擋噶爾人的綠色向往。早在2005年,阿里地區就專門從陜西省聘請了林業專家,進行草木種植技術指導。1989年,阿里地區政府將治理噶爾縣獅泉河鎮風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1994年,阿里地區正式啟動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作為阿里城市綠化的主要實施單位,從2016年開始,噶爾縣多次邀請全國知名林業專家和技術員來阿里實地考察,對造林地塊、面積、樹種、造林密度、栽植管理進行系統科學設計規劃。為了確保草木引種的適應性,他們還派出技術人員到青海祁連縣、門源回族自治縣、甘肅張掖市以及陜北和內蒙古等地考察,拜訪林業專家和育林大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反復試種,除了本地的班公柳、紅柳、沙棘,青海楊、新疆楊、毛頭柳、國槐,還有紫花苜蓿等草木也先后在阿里高原“安家落戶”。
試種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噶爾人的植樹造林的熱情。獅泉河濱河路、象雄廣場、星空廣場、康樂新居、貢桑林卡、馬泉公園綠化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上有樹木、下有花草,喬木、地被、鮮花相映成趣。隨著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續推進,累計完成工程造林5.3萬畝,植樹885萬株,種草6100畝。
在總結獅泉河鎮綠化經驗的基礎上,阿里地區政府提出了“城區重點打造、道路擴帶增量、單位廣泛增綠、園區提檔升級、鄉鎮連片覆蓋、村居園林穿插”的插綠擴綠增綠思路,著力推進重要流域、重點區域、重要公路、城鎮周邊和農村植樹種草,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群眾在房前屋后植樹種草、在屋內養花養草。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在高標準栽植草木的同時,阿里地區嚴格管護措施,細化管護責任,加大管護力度,總結摸索出“注營養液、裹紗棉被、綁支撐架、涂傷痕劑、建防護罩、施生根粉、覆塑料膜、打蒸騰劑”八大防護經驗在全地區推廣。在獅泉河綠化景觀帶,你可以看到,每一株樹都有樹木防護罩保護,每一片草地也都采取了覆膜防凍保護措施。
“一泓碧水,兩岸綠色,十里美景”。漫步獅泉河兩岸,但見河岸楊柳依依,河水波光粼粼,一池春水,留下婆娑倒影。“河變湖,樹成林”,讓這條過去連麻雀都不肯光顧的著名大河,成了棕頭鷗等水鳥游弋嬉戲、流連忘返的天堂,讓人仿佛置身江南水鄉。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噶爾,不僅獅泉河鎮街道兩旁樹木成行,周邊的昆莎鄉、門士鄉、扎西崗鄉、左左鄉也都是處處見樹、片片成林。
綠色,對于噶爾人民來說,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數字最有說服力。經過多年努力,獅泉河鎮無霜期從1994年的83天延長到現在的170天,降水量從1994年年均76.5毫米增加到現在的135.3毫米,阿里地區7縣縣城空氣優良天數也達到了99%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植樹造林改變了阿里惡劣的生態環境,而良好的生態環境給人們帶來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為阿里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岡仁波齊山下游人如織;噶爾縣生態產業園區里新鮮果蔬不斷上市;燕尾山下昔日的戈壁今日新城拔地而起。“今天的阿里,不僅經濟穩步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而且擁有碧水藍天凈土、動物植物多樣,大部分山川仍處于原生狀態。”阿里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羅布旺拉說。
“把生態建成產業、把產業做成生態,造福阿里百姓!”阿里地區政府初衷不改,“生態林業構筑綠色屏障、綠色林業壯大特色產業、人文林業弘揚生態文明”的主線越來越清晰,以構建和維護青藏高原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增進民生福祉為目標,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載體,以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為主線的國土綠化行動路子越走越寬。
“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生態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阿里各族干部群眾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譜寫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阿里篇章。”展望未來,阿里地委書記朱中奎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