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傳寶
摘 要 近年來,金融行業將互聯網科技應用于各類金融服務中,積極推進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金融+科技”融合發展模式越來越成為行業普遍共識,金融科技將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互聯網科技應用于金融行業,不斷創新運營管理模式,提升用戶金融服務體驗,降低運營成本。本文主要研究目前中小銀行為響應國家對推進互聯網科技金融普惠業務發展,以強化風險管理為核心理念,加強科技基礎建設,助推普惠金融業務全面落地。并以風險導向為指引,闡述了互聯網科技基礎應用建設對普惠金融業務發展的重要性。
關鍵詞 互聯網科技 大數據模式 普惠金融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TN91;F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1)10-0036-02
1 云計算互聯網科技應用對發展金融的重要意義
1.1 引領消費者逐步實現普惠科技金融
現今銀行網點服務逐步實現智能化,如智能機器人、自助辦卡平臺、智能產品展示柜、智能互動大屏……越來越多的智能科技產品正在進入銀行,“智能化”是如今銀行服務的顯著特點。對于用戶來說,最直觀的感受是:“在智能設備上辦理業務,幾分鐘就辦好了,比以前等待的時間大大縮短了。”普惠金融不僅僅是體現在業務辦理時間上的縮短,更重要的是應用在生活場景方面,緊跟消費者消費需求,從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各個方面,為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
1.2 科技研發平臺對中小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由于小微企業個體經濟體量小;缺乏優質的貸款抵押條件;征信建設制度不健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原因,造成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此問題一直是困擾小微企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因此需要直面科技,并通過科技手段應用,研發出易房易估房產評估、風控管理等系統,整合銀行企業雙方數據資源,建立健全集結算、融資、增值服務為一體的小微專屬產品體系。經過直面科技辦理融資業務,只要用一部手機、一個微信公眾號、一個App就辦理融資業務,從而降低企業銀行營運管理成本,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和客戶體驗[1]。
1.3 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基礎,提高金融風險防控
金融風險防控大致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銀行自身建立的風控系統;第二,獨立于銀行與用戶之間的第三方金融風險評估機構。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公司基于大數據分析、云計算技術為基礎的風險防控系統,他們與各大商業銀行合作,形成內外聯動的風控模式,全面提升了風控能力。同時,直面科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相關技術搭建橋梁,實現銀行與B端場景用戶深度對接,通過強有力的風控技術打造安全防護罩,幫助用戶判斷、化解風險,營造安全環境高效率處理信息,提升金融服務質量。
2 數字科技下中小企業普惠金融業務辦理流程
普惠金融授信決策機制完全不同于傳統貸款審批,在決策方式上,從“因果性決策”轉變為“相關性決策”;在決策模型上,從“專家經驗決策”轉變為“智能模型決策”,在多維度、多角度海量數據的支持下,以及風控模型的運用,實現 “用戶自證信用”向“數據證實信用”的轉變?;谶@種互聯網思維的授信審批策略,會更有效的掌控客戶的真實資金需求和風險承擔能力;識別客戶的復雜關聯關系和關聯程度;獲知客戶全面的對外擔保情況和互保狀況;就能更有效的制定授信方案和確定合理授信額度,防止過渡授信。同時,在身份識別模型中建立統一的客戶識別號,串聯、打通各種場景項下貸款申請人的基本信息,通過對接三方數據,對借款人在各平臺借貸信息的整合,綜合判定客戶負債情況,進而進行統一授信管理,有效解決重復授信、多頭授信等問題。
由于眾多普惠金融客戶特點明顯,在傳統銀行服務模式下,難以獲得有效的金融服務。中小銀行應堅持以線上業務為主,著力構建“技術+數據”雙輪驅動的科技發展模式。數據方面,引進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技術手段,從而對客戶的客觀實力和風險偏好做出精準分析,以此提供更合適的產品;技術方面,覆蓋從前端渠道和獲客,全面應用到中后臺產品設計、風控、合規等領域。通過深度開發針對普惠金融客戶的場景應用,改善服務渠道、降低金融服務門檻,有效滿足百姓和小微企業的金融訴求,為廣大小微客戶提供智能、便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務,從而實現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目的。
中小銀行應在普惠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不斷借鑒先進經驗,擁抱金融科技和互聯網浪潮,堅持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依托A(人工智能)B(區塊鏈)C(云計算)D(大數據)等先進科技手段推動業務發展,深度開發針對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場景應用,以領先的大數據和風控技術為基石,實現“金融+場景+科技”的深度融合,為用戶提供智能、便捷、安全的普惠金融服務[2]。在普惠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始終保持開放、創新的心態,不斷尋求機會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業務模式,結合差異化定位和普惠金融業務開展情況,以科技手段為普惠金融客戶提供極致體驗的金融解決方案。
3 加強數字科技對中小銀行普惠業務有效措施
3.1 建議普惠金融業務建立差別化監管機制
目前形勢看,大型金融機構主要依托大型公司類業務的健康良性發展獲取利潤,普惠金融業務難以獲得全面推廣。反之,更多的中小銀行利用科技金融力量逐漸成為了普惠金融業務推廣的主力軍。但中小銀行具有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壓力,建議針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監管,拓寬中小銀行吸收存款渠道并利用政策紅利有效降低資金成本,確保中小銀行有足額的資金來支持其流動性,為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3.2 建議補充普惠金融信用第三方擔保機制
鼓勵保險機構、擔保機構設立專門針對普惠金融業務的分支機構或部門,加強保險機構、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多層次、全方位業務合作??煞e極推進政府、保險或擔保公司等共同出資建立信保基金,信?;鹋c金融機構合作,開發設計信保類普惠金融產品,助力金融機構普惠金融業務的健康發展。
3.3 建立普惠金融的信息數據化共享機制
建議建立普惠金融業務的信息共享機制,一方面,推進政務部門以合理方式公開相關政務數據,打破信息孤島,為金融機構提供更有效的風險數據[3];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等的信息共享,實現對普惠金融客戶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形成普惠金融業務有效監督、持續改善的良性循環。
4 數字科技下銀行業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模式
4.1 加強終端建設,形成全覆蓋服務網絡
首先,要豐富金融互聯網終端的形式,譬如在偏遠地區,智能終端普及率不高,這就要求銀行業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并加強相應的普及工作,目前很多銀行紛紛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這是一個展開普惠金融工作的重要平臺,依托這類平臺,銀行可以在網點內外增強偏遠地區居民、農村居民以及大量分布在村鎮的小微企業的客戶體驗,尤其是在智能金融終端上的客戶體驗,使這類客戶真正感受到金融科技所帶來的安全和便捷。
其次,除了電腦、智能手機等互聯網終端以外,還需要加強網點內智能終端建設,譬如網點智能機器人的開發和應用,不僅能夠提升網點服務質量和吸引客戶,還能夠為客戶提供一系列基本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再者,在傳統柜面業務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簡化相應的流程,控制相應的風險,從而銀行可以把寶貴的人力資源放在金融科技應用的推廣普及上,從而擴大客戶基礎,提高網點運營效率。
最后,在全面鋪開服務網絡的同時,各家銀行在Finte ch上的競爭點還在于如何利用銀行沉淀的大量客戶數據,刻畫客戶立體圖像,一方面可以把握廣大零售客戶,尤其是還未在金融科技輻射范圍內的客戶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生物驗證技術、VR/AR技術等實現各類風險的智能識別和防控,并且增強客戶體驗,逐步打破銀行在客戶群體中的固化印象。
4.2 搭建金融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精準營銷
首先,要利用大數據技術發掘小微企業的行為偏好和金融服務需求,譬如企業納稅記錄、交易行為、財務狀況等。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企業更多地轉向線上經濟活動,從而有利于數據得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往往需要取決于企業的行為特征。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是搭建全覆蓋的信息共享平臺,這可以通過與政府主管部門、各類金融機構、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的合作創新來實現[4]。
其次,金融信息共享平臺的搭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加強銀企互信,銀行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甄別所需要的企業客戶。從另一方面看,銀企互動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銀行業在金融服務上也面臨著同業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這需要銀行有能力為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譬如在融資方式上,商業銀行亦可大力發展投行等中間業務,為企業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以面對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而這些產品和服務信息同樣是需要投放到信息共享平臺上的。
最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僅在于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上,還在于智能投顧系統的研發上。這一系統可以通過與信息共享平臺的對接獲取潛在客戶的金融需求,使得每一個客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銀行財務或投資顧問,從而讓銀行產品和服務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推廣,實現廣泛的精準營銷,并且能夠為更多的小微企業解決長期以來“融資難”的問題,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A].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行政權力結構視角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研究[C].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2016:1.
[2] 吳真.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2021(09):170-171,191.
[3] 劉昱桐,劉子萌.農村商業銀行推進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研究[J].山西農經,2021(15):184-185.
[4] 葛佳妹.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J].當代金融家,2021(0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