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 云, 段玉燊, 侯成祥
(1.延安市種子管理站,陜西 延安 716000;2. 榆林市橫山區種子管理站,陜西 榆林 719100)
玉米,糧飼兼用作物,是全球種植面積居第三位、總產量最高的農作物,也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相關延伸產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3]。玉米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是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的口糧之一,也是淀粉、玉米油、玉米乙醇等加工業及動物飼料生產的重要原料,有“飼料之王”[4]美稱。
延安市地處陜西北部,黃河中游,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氣候屬內陸干旱半干旱型,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70 d,年均日照2 300~2 700 h,0℃以上活動積溫3 878.1℃,年降水量500 mm,為典型的一年一熟農作區,是全國春播玉米的優生區之一。玉米是延安市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面積穩定在7萬hm2,約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47.73%,是全市糧食安全的核心保障。
目前,延安市種植的玉米品種有萬瑞5號、延科288、西蒙3358、陜單609等40多個品種。伴隨玉米良種抵抗惡劣氣候能力及糧食產量增加的提升、玉米品種審定方式及更新換代提速、農民良種信息來源多元化等因素,農民選用優質高產高適應玉米品種的難度與困惑空前提升,全市玉米品種選用潛在風險徒增:一方面玉米品種除國審、省審外,增加了綠色渠道、聯合體、引種備案制等途徑,玉米品種更新換代的周期縮短,僅2019年西北制種基地就有近4 000個玉米品種涌入[5],玉米品種可選擇范圍廣,正確選擇適合品種難度高;另一方面農戶不僅通過電視、報紙、廣告等新聞媒體,還通過種子經銷商推薦[4]、種子公司與農業部門舉辦的現場品種觀摩會及各種手機直播平臺等途徑獲得品種信息,增加了不適應本地種植玉米品種流入本地的風險。因此,正確選擇玉米良種、規避品種選用風險是延安市玉米種植、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研究旨在通過11個玉米品種的比較試驗,全面跟蹤品種的適應性、農藝特性及產量特性,填補有關玉米品種試驗空白,為全市玉米種植提供可靠的品種選擇依據,確保玉米生產用種安全。
研究參試玉米品種共11個,品種編號、品種名稱及品種來源見表1;對照品種為萬瑞5號,由陜西萬福種業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在延安市延川縣賈家坪鎮田家川村進行。試驗地土質黃棉土,地勢平坦集中,便于機械化耕作,交通便利,常年有機肥積累基礎好,肥力均勻,緊靠河流,灌溉方便,前茬玉米。試驗每品種面積529.2 m2,9行區,區長98 m,寬5.4 m,行距0.6 m,不設重復,隨機排列。
2019年秋收后進行秋翻,2020年4月份667 m2施有機肥(牛糞、豬糞)3 000 kg,硫酸鉀復合肥100 kg,磷酸二胺20kg后進行旋耕。5月2日,機械播種,播種密度4 200株·667 m-2,株距0.27 m。6月14日用莠去津除草劑噴霧除草1次,7月6日667 m2追施尿素60 kg,其他管理同大田生產。9月15-20日成熟,10月9日統一采樣收獲后進行考種。
試驗農藝性狀及產量性狀調查標準參照王寶玲[5]等的標準進行,株高、穗位高為乳熟期每品種測量連續6株的均值;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等農藝性狀為每品種隨機選取6個果穗的均值,以上隨機選取的6個果穗最后晾干后脫粒,使用訓迪LDS-1G電腦水分測定儀測量水分,并用Adventurer Ax42012H/E天平測量千粒重,并換算為14%標準的667 m2產量。
參試玉米品種都能正常出苗、生長與收獲(表2)。由表2可知,對照品種萬瑞5號出苗期最遲,其他10個品種比對照出苗期早1~3 d,除樂農18外均集中在5月14-15日。植株葉片綠色,葉鞘除潞玉1611為綠色外均為紫色。每個參試品種的吐絲期與抽雄期同期或比抽雄期晚1~2 d。花藥色黃色、紫色居多,各有4個品種,淺紫色2個品種,粉紅色僅有對照1個品種。寧單21號、五谷631、強盛101、農科大18四個品種的株高都在280 cm以上,較對照高出34~36 cm,優勢明顯;西蒙6號、先玉1483的株高比對照有一定優勢,分別為265 cm、272 cm;其他品種株高接近或者低于對照。品種穗位高低與株高關系不大,正大1689穗位最低(97 cm),五谷631穗位最高(123 cm),其他品種穗位在二者之間。

表2 參試玉米品種植株性狀及生育期(月·日)
參試玉米品種半緊湊型為主流,生育期在123~127 d范圍內。五谷631最早成熟,生育期最短,為123 d,比對照萬瑞5號生育期(126 d)早3 d;對照萬瑞5號成熟期最遲,為9月20日,生育期126 d;強盛101生育期最長,為127 d,比對照晚1 d;寧單21、翔玉558、正大1689、先玉1483四個品種生育期與對照一樣,都為126 d,剩余品種生育期較對照早1~2 d不等。
由表3可知,11個參試玉米品種的軸色都為紅色,穗型以筒型為主,有8個品種;粒型以馬齒形為主,有7個品種;籽粒顏色則有橙黃、黃、橘黃之分,分別有5、4、2個品種。西蒙6號、潞玉1611等5個品種的穗長比對照長,穗長范圍為21.2~23.8 cm,比對照長0.2~2.8 cm,剩余品種穗長不及對照。穗粗范圍2.0~2.6 cm,穗行數范圍15~17行,行粒數范圍34~42粒,樂農18果穗最粗(2.6 cm),比對照粗0.3 cm、穗行數最多(17行),比對照多1行;寧單21、西蒙6號穗粒數最多,比對照多6粒,而農科大18、樂農18穗粒數最少,比對照少2粒;翔玉558軸最細為2.0 cm。標準水分下千粒重高于400 g的品種有5個,占比45.45%,其中農科大18千粒重最大,為450.51 g,較對照410.03 g高出40.48 g。

表3 參試玉米品種果穗性狀
根據測產結果(表4),寧單21號、潞玉1611、先玉1483、西蒙6號這四個品種的產量優勢明顯,667 m2產分別為1 082.70 kg 、1 088.53 kg 、1 088.87 kg 、1 098.56 kg,較對照增產10.45%~12.07%;翔玉558、農科大18兩個品種雖表現為減產,但減產幅度低于1%,產量接近對照水平;其余4個品種減產幅度在3%以上。

表4 參試品種產量
筆者研究涉及的11個參試品種均為紅軸玉米,符合市場偏愛,均可在當地種植生產。綜合參試品種農藝、果穗、產量因素比較分析結果,寧單21號、潞玉1611、先玉1483、西蒙6號四個品種表現優異,可以做為本地區未來玉米種植優選品種,應加大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優良品種優質高產高適應的科技含量,幫助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