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沅芮
(云南省曲靖一中卓立學校 云南曲靖 655000)
生物學模型是人們按照科學的思維模式,根據原型的特征模擬其結構形態或者運動形態,對生物學現象、規律進行描述、預測、解釋。生物科學的發展離不開模型建構的方法。教師將建構模型的思想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利用模型描述生命現象,幫助學生深化對生物學的認知。模型構建能夠將抽象的生物問題直觀化、簡單化,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模型建構形式主要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實驗模型等幾大類。
生物學概念的形成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將概念模型的構建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能將一些無法通過觀察或實驗直接建構的概念簡單呈現出來。
本節課是人教版“生物圈中的人”單元中的第三章第二節。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2個課時。本節是這本冊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循環系統的學習,形成“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生物學觀念。
七年級學生對科學探究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動手,通過前面的章節的學習,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本節課還涉及到學生沒有學習過的物理知識“氣體壓力”,因此學生很難理解“胸廓擴大為什么會導致氣體進入肺”。教師可先利用問題串建立模型,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感悟生物結構和生命運動的歷程。再讓學生結合自身體驗去感知歸納是本節課的關鍵。
①說出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②通過分組探究實驗,感知氣體體積變化與壓力的關系;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嘗試總結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③認同呼吸對生命的重要作用,關注簡單有效的急救知識。
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學生發展為本、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課程理念,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采用“動手實踐、導學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進行主動質疑和探究。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在生物建模教學活動過程中,問題是驅動建模活動實施的起點和動力。教師利用問題串,引導學生利用注射器這一常見物品進行小組探究,使學生直觀理解氣體壓力這一抽象物理概念,構建“空氣進出注射器”的模型,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接著,教師播放視頻和演示模擬膈肌運動的自制教具,讓學生感知氣體進出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利用問題串,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將“空氣進出注射器”模型遷移應用出“氣體進出肺”的模型。學生在遷移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建構思維和建構能力,形成系統的科學認知觀,強化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
學生構建概念模型的思維過程,就是構建思維導圖的必由之路。學生利用概念模型形成思維導圖,幫助理清生物學重要概念之間的互相聯系,構建知識體系,進而更好地學習生物學。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標就是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本節課以學生演示急救知識結尾,進一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肺內氣壓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同時科普急救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生命的價值觀。
教師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生開展活動——“你能憋氣多久”,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體需要呼吸,引出學習內容: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在學生了解肺的位置與主要功能后,教師展示游泳、跑步等不同場景呼吸圖,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肺在不知不覺中,每分鐘大概有節奏的呼氣和吸氣16次。為什么氣體能進入肺呢?
教師展示沒有蓋子的空塑料瓶,提出問題:空氣也能進出瓶子嗎?為什么空氣能進出肺呢?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疑惑,分組探究“空氣如何進入注射器”。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注射器(去掉針頭),提出問題,引導小組探究。
①氣體壓力與體積有什么關系?
②氣體壓力與氣體流動方向有什么關系?
學生分組探究,討論交流后,總結規律:壓縮氣體體積,氣體壓力變大。增大氣體體積,氣體壓力減小。外界氣壓大于注射器內氣壓,氣體進入注射器。外界氣壓小于注射器內氣壓,氣體排出注射器。接著,構建“氣體進出注射器”的概念模型(圖2)。
圖2 “氣體進出注射器”模型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空氣進出注射器的現象能否推演到氣體如何進出肺嗎?學生深呼吸,體驗胸廓的運動,感知胸廓變化與呼吸的關系。然后,教師追問:胸廓容積的變化與氣體進出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后,得出:①吸氣→肋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②呼氣→肋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接著,教師播放“呼吸運動”的動畫,提出問題:胸廓變化與什么結構有關?學生根據動畫,感知肋間肌與膈肌的變化與胸廓變化的關系。教師進一步講解: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張和收縮;膈肌的活動使胸廓上下徑變化。在學生直觀感受呼吸時胸廓變化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講解肋間肌與膈肌的變化,促使學生自主構建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
教師利用自制教具演示模擬膈肌的運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模型歸納總結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及理解。學生開展模型遷移,構建“氣體如何進出肺”的概念模型,也即思維導圖(圖3)。
圖3 “氣體進出肺”模型
學生在模型遷移、形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知識,完善知識體系。
教師播放“男童被花生卡住,急救錯誤窒息死亡”新聞視頻,指導學生演示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并說出急救法的原理。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理解肺內氣壓變化與氣體進出的關系,認同呼吸對人體的重要性,樹立關愛身體的生命觀。
①教師利用建模遷移,突破難點。本節課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創設出富有趣味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和探究,體現出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教師利用注射器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物理現象,促進學生嘗試自主歸納物理規律并構建模型;接著,引導學生由注射器遷移到肺部,并運用自制教具演示,幫助學生直觀感知呼吸運動并總結規律,自主構建氣體進出肺的模型。整個教學過程層層遞進。
②學生感知體驗,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整節課將知識與學生自身感知緊密聯系,從不同層次讓學生感知呼吸的過程,使學生將呼吸時胸廓的外在變化與內在的氣體進出肺聯系起來,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最后,教師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拓展海姆立克式急救法。在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