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傳龍 袁 寧
(1.山東青島市城陽第六中學 山東青島 266112)
(2.青島市嶗山區第六中學 山東青島 266102)
“生物學課程育人”,正是在新時代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時代背景及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這一文本場景中衍生出的課程育人。即借助生物學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
然而,當前生物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卻普遍存在著重知識技能傳授、輕道德品行培育的實然困境。尋求課程教學中生物學知識、技能與德育內容的關聯,將德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據此,筆者以生物學課程教學為切入點,進行“課程育人”的探索,以提升生物學課程育人效應,發展學生道德認知,增強學生道德實踐。
生物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素養為宗旨,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生物學學科中含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素,具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不過這些德育要素與功能是處于潛在狀態的,只是在“課程”與“育人”之間構成了可能性。所以,教師有必要挖掘和拓展生物學課程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使其由潛在狀態和可能性轉化為顯在狀態與必然性。唯此,生物學教學才不會停滯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層面,才能觸及更深的德育層級。
例如,在重溫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煙草花葉病毒的發現過程、DNA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教師不僅要聚焦基礎的生物學知識,還要挖掘和拓展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以及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科學態度;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社會的緊密聯系。再如,針對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教師不僅要注重向學生介紹新冠肺炎這一傳染病的相關知識、作用機制、以及如何有效預防新冠肺炎的發生;還要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這樣才能使學生面對新冠肺炎時,不僅可以用科學的知識保護好自己和家人;還可以用科學的思維分辨各種信息的真偽,做到不信謠、不傳謠;更要成為一個關愛生命、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人。
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要把立德樹人和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最終目標滲透到自己的教學理念中,要讓課程內容中的德育要素和功能處于“顯在”狀態,為“課程”和“育人”之間搭建橋梁,以此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從縱向上看,初中生物學、高中生物學兩個學段的德育目標盡管各有側重,卻又相互貫通、逐層遞進。從橫向上看,盡管不同學科的課程承載著不同性質與類型的知識,但由于蘊含著相同、相通、相似的育人要素與功能,各門課程共同構成了具有互補性、交叉性與共生性的課程育人體系。
例如,認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是初中學段德育目標的要求,也是高中學段聚焦的德育重點。在初中階段,教師可以從理解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的概念、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等宏觀層面組織教學;而在高中階段,可以從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平衡觀、構建穩定性生態系統模型等從抽象層面,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地理學中某些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歷史學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的歷史發展、化學中的綠色環保和節能減排等內容與生物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多角度、立體式地對學生的環保意識施加影響。
教師要清晰地了解不同學段德育目標之間的關系,既不能混淆德育學段的目標,又要互留接口,使之首尾銜接、環環相扣;同時,又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門課程協調、整體育人的功能。
生物學課程有其自身嚴密的邏輯體系,既是一個結論豐富的生物學知識體系,又是一個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思維體系。蘊含在生物學知識中的德育要素與功能需要以知識為載體而呈現,知識如果不能跟學生的道德生活和認識、情感、意志等發生聯系,知識與道德之間便涇渭分明,無法形成合力。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品德心理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這是品德心理的形成過程的心理邏輯。道德行為是個人在一定的道德行為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指引和激勵下,表現出對他人或對社會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義的一系列具體行動。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清晰認識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過程,將其和生物學知識的傳授緊密結合,通過正確認識、內心體驗、完成任務、積極實踐,來促進學生道德水平發展。
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一節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增強愛護植物、關愛生命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認識洪澇災害、干旱、沙塵暴等的形成與植被的關系;通過調查、跟拍、評價本班同學的紙張使用情況、在校的用水用電行為、踐踏草坪的行為等,引發學生產生深刻的情緒體驗,進而激發學生保護植被的情感;通過學習有關常見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識,設計理想的校園綠化、美化環境平面圖等,在任務中強化保護植被、關愛生命的意識;最后,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參加“植樹節”活動、“社區綠化”活動、“認領一棵樹或一片草坪”活動,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保護植被意識。
教師遵循學生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把生物學學科本身的邏輯和學生的道德心理發展邏輯有效對應,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才有助于更好地發展學生道德認知,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
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我國向來習慣向學生傳授、讓學生接受社會既定的道德規范體系,忽視了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性和德育在學生心理的真正內化。因而生物學課程實踐中,教師亟須承擔為學生知識建構提供情境與條件的責任。
以高中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第六章第三節中的“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為例,教師出示與超級細菌有關的視頻,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釋超級細菌的誕生過程,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通過實驗培養出超級細菌,你會怎么做。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實驗原理:在實驗室連續培養細菌時,如果向培養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藥性細菌有可能存活下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材料用具、進行分組實驗,一段時間后觀察培養基是否出現了抑菌圈。如果有,對其直徑進行測量和記錄,并持續探究。然后,學生基于探究后的事實和證據,得出實驗結論,體會抗生素濫用可能造成的危害,關注超級細菌與抗生素濫用的關系,由此認識國家的醫藥政策,提升社會責任感。
在知識建構的情境中,學生不再是道德規范體系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學生深度參與知識構建過程,使客觀的生物學知識體系與道德規范體系產生關聯,加強了對學生科學探究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發揮了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之效應。
赫爾巴特認為,教學的最高目的是人的“善的意志”——道德,而“善的意志”存在于觀念體系之中、思想之環之中。但是,當人缺乏興趣的時候,人的觀念會在心靈中處于抑制狀態。“多方面的興趣”是教學的直接目的,是聯結觀念體系與“善的意志”的紐帶。因此,在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發展學生“善的意志”,亟需提高學生對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多方面的興趣”,包括經驗(活動)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社會的興趣等。
以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中“觀察葉片的結構”為例。課前,學生收集校園中的多種落葉,粗略觀察和統計落葉背面朝上和正面朝上的機率,激發興趣。課堂上,教師展示統計結果。匯總后,學生發現落葉背面朝上的機率大。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種現象跟葉片的內部結構有關,并促使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觀察并制作葉片橫切面臨時裝片。當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片的結構后,相互交流、表達不同的觀點,解釋落葉背面大部分朝上的原因——葉片背面的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正面的柵欄組織細胞排列緊密,導致背面和正面的密度和質量發生差異。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正確處理落葉的方式,如化廢為寶、作為有機肥料、作為藝術品的原料、發酵產生清潔能源等,發展學生的社會興趣即參與社會事務和議題的興趣。課后,學生還可通過制作葉脈書簽和樹葉畫等,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
“興趣”乃是人的意識的“內在動力”,是一種心靈的“內現的力量”。創造與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實現生物學學科育人的重要途徑。當學生多方面興趣被激發時,知識體系中包含的德育要素和功能也會被激發,此時知識體系和道德體系的聯結也會更緊密。
在“生物學課程”與“育人”的相互關系中,“課程”是載體,“育人”是目的。隨著生物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育人的針對性、方法性、實效性亟需進一步增強。如何對“生物學課程育人”進行有效的評價、如何有效開發生物學課程資源,如何加強生物學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如何解決追求分數和育人之間的矛盾、如何避免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容重復都是生物學教師應該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