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
(東莞廣濟醫院口腔科,廣東東莞 523000)
牙體牙髓病是一類發病率較高的口腔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牙齦出血、牙列缺損、齲齒等癥狀。嚴重情況下,患者疼痛難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因此,牙體牙髓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納入重點防治疾病范疇[1]。現階段,臨床上對于牙體牙髓病通常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療和一次性根管治療,兩者在改善患者疼痛、咬合較差、牙齦出血等臨床癥狀上均具有顯著療效,對幫助患者恢復咀嚼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臨床上采用這兩種方法治療牙體牙髓病,其療效存在哪些差異,是目前牙科中最為關注的問題。鑒于此,本研究選取73例牙體牙髓病患者分別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比較兩種方法對患者的咀嚼功能與骨保護素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東莞廣濟醫院接受牙體牙髓病治療的73例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36)和探討組(n=37)。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3.59±4.78)歲;對照組患者疾病分類:牙髓炎12例,根尖周炎17例,齲齒7例。探討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齡22~47歲,平均年齡(34.23±5.50)歲;探討組患者疾病分類:牙髓炎14例,根尖周炎16例;齲齒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東莞廣濟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牙體牙髓病學》[3]中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排除標準:①患牙完全鈣化者;②患牙根管中度嚴重彎曲者;③診斷前接受過其他牙科手術治療者;④根管阻塞者。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X線診斷,明確其病灶位置、牙根管走向和粗細;給予患者常規消炎治療;若存在嚴重齲齒,需要先對患牙修復,再進行手術。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多次法根管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分別使用型號10號、15號的根管銼,疏通牙根管,并且測量牙根管長度,隨后對牙根管進行消毒清洗;接著用一根螺旋輸送器將氫氧化鈣糊劑注入牙根管內,同時用氧化鋅及棉球將開隧洞進行暫時性封閉。手術完成后,提醒患者1周后到院復診,通過X線觀察患者根管情況,若符合填充條件,即可填充牙根管,所用材料為牙膠尖和根充糊劑;若不符合條件,則需重新進行治療。探討組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具體操作方法:采用10~30號的根管銼對患者的患牙根管進行定位,確定根管長度,完成后即可立刻使用根充糊劑與牙膠尖進行根管填充,同時使用測壓的方法進行按壓加固,完成手術。兩組患者術后均進行抗感染治療,并在2周后進行X線檢查,分析填充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顯效:疼痛等臨床表現消失,X線診斷牙體牙髓病變均消失且牙間隙正常;有效:疼痛等臨床表現有所緩解,X線診斷牙體牙髓病變有顯著改善且牙間隙縮小;無效:以上標準均未達到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兩組患者治療后咀嚼功能的比較。咀嚼功能指標主要為咬合力、咀嚼效率,其中采用電子數位咬合分析儀檢測患者咬合力;采用篩分稱重法對患者的咀嚼效率進行計算。③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破骨細胞分化因子(ODF)和骨保護素(OPG)水平的比較:治療2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500 r/min的轉速離心,在5 min后取出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ODF、OPG水平。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測;計數資料用[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探討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4.59%)高于對照組(77.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討組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F、OPG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ODF和OPG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討組患者的ODF水平低于對照組,OPG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牙體牙髓病最有效的手段是根管治療,該方法能有效清除根管內的感染,填充根管,防止病情反復發作[4]。根管治療常見的有多次法根管治療和一次性根管治療,其中多次法根管治療需要多次復診治療,給患者帶來多次創傷及不便。一次性根管治療可將所有手術操作一次完成,減少治療療程,同時還能減少對牙周組織的刺激,減少患者疼痛,避免多次治療造成細菌感染,影響治療效果[5-6]。
根管治療通常是通過清除牙髓、根尖感染物,并進行消毒后進行牙神經管填充,從而達到修復牙齒的目的,提高咬合力及咀嚼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探討組應用一次性根管法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與此同時,一次性根管治療相比多次性根管治療可避免多次操作造成感染而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發現,探討組患者相比對照組更能有效降低ODF水平,提高OPG水平,說明一次性根管治療牙體牙髓病患者,可有效抑制骨吸收,促進骨新生。分析其原因為OPG能有效促使破骨細胞形成,影響牙齒疾病中的牙齒移動速度[7]。ODF存在于成骨細胞的細胞膜上,以膜結合蛋白形式直接刺激破骨細胞的形成,同時對成熟破骨細胞的功能活性產生影響[8]。一次性根管治療封閉性較好,可有效預防根管與外界接觸,使病菌進入根管,造成二次感染,避免根尖周病變的發生,從而促進根尖周病變愈合,達到抑制ODF水平、提高OPG水平的作用,促進病情康復。
綜上所述,針對牙體牙髓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能有助于快速恢復咀嚼功能,促進骨新生,提升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咀嚼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F、OPG水平的比較 (±s,p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ODF、OPG水平的比較 (±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ODF:破骨細胞分化因子;OPG:骨保護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