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勇,周慶希,劉 波
(1.惠東健強骨科醫院關節骨科;2.惠東健強骨科醫院疼痛科,廣東惠州 516321)
創傷性踝關節炎是指因創傷所致的關節損傷,臨床病理表現為踝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繼發軟骨增生或骨化,患者踝部有局部疼痛、僵硬的癥狀,部分部位疼痛強烈,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機能也隨之下降,骨質改變使恢復難度亦增加[1]。開放式踝關節融合術將受損部位與功能部位永久融合,可對關節功能進行修復,但會造成關節損傷后改變,不利于術后恢復。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是一種創傷性小的微創手術,具有保護距骨血運、術后恢復快的優勢,有助于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2]。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對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惠東健強骨科醫院收治的64例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收治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2例)和觀察組(32例)開展前瞻性研究。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65~78歲,平均年齡(71.52±1.24)歲;患肢為左側15例,右側1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65~80歲,平均年齡(72.35±1.36)歲;患肢為左側16例,右側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經惠東健強骨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診斷標準:參照《實用關節炎診斷治療學》[3]中的相關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并經臨床確診者;②無其他重大疾病者。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手術不耐受者;②依從性差者;③傳染性疾病者;④手術前1個月服用藥物治療者;⑤有踝關節組織疾病既往史者等。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開放式踝關節融合術,術前X射線確定病變位置,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采仰臥位,以75%的乙醇溶液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于患者踝部作“L”形切口,在關節間隙植入適量自體皮質髂骨,術后常規縫合。觀察組患者予以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具體操作:術前制定計劃,標記患者踝關節血管神經走形,患者取仰臥位,行全身麻醉,采用75%的乙醇溶液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使患肢懸空在床邊,待滲鹽水灌注后,以關節鏡探查踝關節腔,并清除關節壞死物、增生骨贅等,確認切口位置,保持踝關節直立,于患者外跟腱縱向切開3 cm左右,對軟骨面進行處理,以暴露跟骨關節間隙,在脛骨遠端至距骨方向鉆入2枚克氏釘,做臨時固定后,將異體骨和自體髂骨置入踝關節間隙并夯實,采用C型臂X線機觀察,待骨線對合良好,選擇合適直徑的空心拉力螺釘,順著克氏釘方向旋入拉力釘固定,并采用石膏固定患肢。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術前、術后1個月疼痛和踝關節功能比較,采用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踝部疼痛,滿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參照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AOFAS)[5]評估踝關節功能,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關節功能越好。評分者由多名經過培訓的臨床醫師進行一致性評估,且參與評估的臨床醫師均不了解患者的分組情況。②術前、術后7 d血清氧化損傷指標,包括血清肌紅蛋白(MYO)、缺血修飾白蛋白(IMA)、丙二醛(MDA)水平,拍取兩組患者肘靜脈血5 mL,2 500 r/min離心7 min,依據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③術前、術后1個月骨代謝指標,包括堿性磷酸酶(ALP)、骨鈣素(BGP)和降鈣素(CT)水平,血液采集與血清制備同②,采用電化學發光法進行檢測。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術前、術后1個月 兩 組患者的VAS、AOFAS評分、血清MYO、IMA、MDA、ALP、BGP、CT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踝關節功能比較 與術前相比,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AOFA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清氧化損傷指標比較 與術前相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MYO、IMA、MDA水平均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比較 與術前相比,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ALP、BGP、CT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創傷性踝關節炎多因患者踝部受傷未及時就診,在自愈過程中關節、韌帶出現輕微錯位,且老年患者軟骨退變,力學不平衡對軟骨產生壓迫而引發。開放式踝關節融合術可將受損組織牽拉至功能部位,但該術需要將關節組織徹底暴露,創傷性較大,身體抵抗能力較差的老年患者術后易發生感染、骨不連等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踝關節功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踝關節功能比較(±s,分)
注:與術前相比,*P<0.05。VAS: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AOFAS:美國矯形外科足踝協會。
?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氧化損傷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氧化損傷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相比,*P<0.05。MYO:肌紅蛋白;IMA:缺血修飾白蛋白;MDA:丙二醛。
?
表3 兩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骨代謝指標比較(±s)
注:與術前相比,*P<0.05。ALP:堿性磷酸酶;BGP:骨鈣素;CT:降鈣素。
?
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足踝創傷性關節炎的治療中,其對局部微循環的影響較小,可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對減少患者關節病殘情況有一定作用。微創踝關節融合術通過小切口切除關節軟骨面,可徹底清除硬化骨,減少對患處周圍軟組織的損害,避免破壞局部血液供應,有助于患者術后的骨質融合,幫助其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本研究中,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AOFAS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可促進患者骨折端愈合,并可緩解疼痛,與陳滔等[6]研究結果一致。踝關節融合術在患者患踝作切口可對骨骼肌造成損傷,血清MYO、IMA、MDA的水平升高代表機體發生氧化應激反應,引發氧化應激指標升高[7]。ALP由骨細胞產生,BGP是構成骨基質的成分之一,CT為多肽類激素,可抑制破骨細胞生成,三者水平升高代表機體骨質恢復良好,是創傷性踝關節炎術后評估關節功能的重要指標[8]。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創傷小,可通過踝關節的骨性強直固定來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可節約手術時間,降低疼痛程度。同時,微創踝關節融合術能夠根據患者踝關節血管神經走形進行操作,減少對神經和血管的損傷,可有效保留骨輪廓,促進骨端對位和關節更好的融合,且對患者創傷較小,進而可改善骨代謝,促進踝關節功能的早期活動與恢復。通過本研究結果可知,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MYO、IMA、MDA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血清ALP、BGP、C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可減輕患者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損傷,促進踝關節功能恢復,還可有效調節患者機體骨代謝水平。
綜上,微創踝關節融合術可有效調節老年創傷性踝關節炎患者骨代謝水平,緩解機體氧化應激反應,促進骨折端愈合及踝關節功能恢復,并可緩解疼痛,值得臨床推廣。